标签:
游记 |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称福建第一名山
,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另外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的讲学之地。
相传上古尧帝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在武夷山下繁衍生息,当时此地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彭祖,开创养生先河,据传活了八百多岁,被称为中国的“老寿星”。彭祖在武夷山所传播和造就的中华文化十分丰富,最突出的是道教“天人合一”及熔“儒释道医”文化。彭祖得道成仙后,其两子彭武和彭夷,继续在武夷山开山挖河,疏通洪水,造福百姓。后人为了纪念彭祖及武、夷两兄弟,把山脉叫做"武夷"。
下面的示意图中可见,武夷山整个景区内一共有10个车站,除了两个大门外,其余8个车站均为景区站。我们计划先游览天游峰,趁着体力好、时间富裕,把最主要、最需要体力的景区放在第一天第一个游览。
我们从北门进入景区,首先步行过桥。


桥下水流湍急,河边茶园层层叠叠,郁郁葱葱。
坐上车才明白,北门的游客少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北门很偏,另一方面是景区车站设置问题,从北门进入,无论去哪个景点,必须先坐车到大红袍景区车站,全部下车,再转车才能去其它景点,所以乘车时间较长。
我们转车后来到第一个景点天游峰。下车后步行往里走,看到左边有一条通往“佛茶园”的道路,应该是游客禁区。


天游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它独出群峰,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站在九曲溪旁,有导游指着远处的两个山头说,那是酒坛峰和醋坛峰。相传八仙中的铁拐李迷上了武夷山中田父酿的美酒,并把美酒带到了天上参加天仙大会。因美酒被众仙喝光,铁拐李却没有尽兴,便举起拐杖追打酿酒大仙,打中了田父的酒坛。酒坛骨碌碌滚出瑶池,落到了人间。只是被铁拐李打裂了一道口子,剩下的米酒从裂缝涓涓流入九曲溪。后来这只酒坛化成了武夷山的一座奇峰,象根擎天柱,也象个石坛子,人们便叫它天柱峰,知道它来历的人,都称它为酒坛峰。
有人说,那酒坛里剩下的米酒,至今还日夜流向九曲溪,用九曲溪水造的佳酿,美味芬芳,而且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武夷流香”。
那个醋坛峰是给女人用来装醋的,哈哈。



这就是著名的九曲溪,溪水潺潺,已有早起者在竹筏漂流。

过桥时,旁边山腰有一处石刻,并有神奇的传说,只是我记不清了,不再描述。


沿台阶向上

我们来到朱熹园

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亲自擘划、营建的书院。据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记载:武夷精舍是当时武夷山的一大建筑,人称“武夷之巨观”。四方来者,莫不叹其佳胜。朱熹在武夷精舍著书立说,倡道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因此他创办的武夷精舍备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历代都加以葺治、增广。南宋末期,经扩建后的武夷精舍,改名为“紫阳书院”,由官府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毁于兵灾。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后,又改称“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间,赐予“学达性天”匾额,再度大兴土木加以修葺。


2000年,时值朱熹去世八百周年,武夷山景区管委会出资,在武夷书院旧址破土奠基重建。

重建的武夷精舍,再现了朱熹当年聚徒讲学情景,展示了朱熹生平及门人在武夷山创办书院的盛况。



石刻“重洗仙颜”

云窝临溪傍岩,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冬春清晨,常有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名为“云窝”。可惜,今天没有看到云窝里那袅袅的雾气。


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不愿爬山的游客可在此游玩、照相、休息。周围有迷人的绝壁,有绿茵茵的草地,有摇曳的凤尾竹,还有那一湾碧水的九曲溪。



前面是伏虎岩。有导游提示,伏虎岩边的竹丛,就是郭沫若先生在游武夷诗中提到的方竹。这种竹看似圆的,摸去却是方的,十分奇特,来的朋友别忘了用手去感受一下。

伏虎岩壁上刻有“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云窝兴建“幼溪草庐”(早已废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陈省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一而受到排挤。皇上虽数赐,但他仍然辞职荣归入闽。深感怀才不遇,卜筑武夷山中。适云窝有一岩石状如蹲虎,便勒石“伏虎“二字,意在他如一只伏在武夷山中的老虎,企盼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展宏图。
山腰上有半山亭,部分游客爬山到此就不往上爬了。从半山亭上看山顶,还有很高的距离,而且台阶更陡。
山峰巍然耸立,绿色的峰顶,暗红的峰体,伟岸而秀美。




继续向上

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的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赏到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



山峰巍然耸立,绿色的峰顶,暗红的峰体,伟岸而秀美。




继续向上


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的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赏到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



里面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
玄元古洞
如此壮观,这是晒布岩的另一侧吧?群峰拔地而起,巍峨壮丽。

一边爬山一边拍照,凭栏远眺,层峦叠翠,溪水蜿蜒,美不胜收。

奔向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
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举目远眺,但见群峰点点,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一直不知道哪个是接笋峰,权当下面这个就是吧,多像巨笋拔地而生啊。
继续向上攀爬,山路越来越陡。峰上有一涧水沿崖壁流下,形成高差约百余米的瀑布,这就是流入茶洞“仙浴潭”的雪花泉。

如此壮观,这是晒布岩的另一侧吧?群峰拔地而起,巍峨壮丽。

一边爬山一边拍照,凭栏远眺,层峦叠翠,溪水蜿蜒,美不胜收。


奔向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

一览台位于景区中心,是一处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举目远眺,但见群峰点点,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一直不知道哪个是接笋峰,权当下面这个就是吧,多像巨笋拔地而生啊。

继续向上攀爬,山路越来越陡。峰上有一涧水沿崖壁流下,形成高差约百余米的瀑布,这就是流入茶洞“仙浴潭”的雪花泉。

胡麻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近百处,真是琳琅满目。

其中最大这一幅“第一山”,系道光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那么,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
还有多处石刻





其中最大这一幅“第一山”,系道光徐庆超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那么,理应号称“第一山”。也有人解释说,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天下第一。因此,他所占居的名山,就应该是天下“第一山”。

还有多处石刻





这里竟然还有“汉奸汪精卫”石刻,落款是“军管区政治部”。

欣赏完摩崖石刻,来到崎岖丘。旁边石刻正是“崎岖丘”。

前面这座牌坊就是中正公园牌坊,原来牌坊上镌刻有“中正公园”四字,“文革”期间被敲掉,后重新恢复这一景观。

然后是反复上山下山,奔向桃源洞。我一度怀疑这样走是不是个错误的选择,万一桃源洞没有直接下山的路,原路返回可就惨了。周围既没有指示牌,也无人可问。






出了山门就是下山路

这里集中出现了多幅石刻。



山路弯弯,植被繁茂。

藤萝缠绕,婆婆娑娑、郁郁葱葱。

突然,豁然开朗,美丽的九曲溪近在眼前。竹排在碧波上荡漾,据说以后要取消人工竹排了。


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很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

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去采集五彩云锦。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一觉醒来,日头已经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到了岩壁上。
穿过竹林
来到洞口,有一个牌子指示,左右各有一线天,工作人员建议右转进右一线天。因为左边一线天比右一线天更陡更窄,很危险。
进洞,只见岩石裂开一缝,就像利斧所劈一般,真是“鬼斧神工一线天”。

越往里走,缝隙越窄,勉强一人通过。抬头仰望,缝中漏进一线天光,宛如一道闪电。此时,冷风习习,顿感肌骨透凉。

来到洞口,有一个牌子指示,左右各有一线天,工作人员建议右转进右一线天。因为左边一线天比右一线天更陡更窄,很危险。

进洞,只见岩石裂开一缝,就像利斧所劈一般,真是“鬼斧神工一线天”。

越往里走,缝隙越窄,勉强一人通过。抬头仰望,缝中漏进一线天光,宛如一道闪电。此时,冷风习习,顿感肌骨透凉。

往里走就更狭窄了,而且台阶越来越陡,我们只能收起相机,把背包举过头顶,侧身通过。
终于爬出一线天
这里藤萝枝蔓,盘根错节,古韵悠然。

一线天南面有一巨岩,其壁立如屏,上有大面积的岩洞,相传这是神仙楼阁。故名楼阁岩。

终于爬出一线天

这里藤萝枝蔓,盘根错节,古韵悠然。


一线天南面有一巨岩,其壁立如屏,上有大面积的岩洞,相传这是神仙楼阁。故名楼阁岩。

也没搞明白哪个是伏羲洞、风洞、灵洞,就结束了一线天的游览。
回车站,乘车到武夷宫。
回车站,乘车到武夷宫。


离开武夷春秋馆,可以上山到大王峰。但太远了,我们没有爬山。

来到柳永纪念馆。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仁宗朝进士,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略显破落

一座三层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坐南朝北,风格朴实素雅。 这里没有工作人员,大门紧闭。

墙壁上有大量词刻,都是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玉蝴蝶》、《定风波》等等。


离开柳永纪念馆,奔宋街。




宋街集茶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



可以坐下来,品尝一下武夷山的特色食品,哪怕喝一杯清茶也美美的哦。

这里坐落着武夷山博物馆,展馆分上下两层。武夷山博物馆系地方性综合类博物馆,馆藏丰富,尤以船棺、虹桥板、石器、青铜器、古陶瓷、书画等藏品为最。

楼下展厅为历史文化的第一部分--“人文历史的发祥”,展示武夷山的早期开发历史。



宛如古城门的飞云楼,是宋街的另一出口。我们沿宋街原路发回。

古街邮局,是集邮朋友的好去处。

街边小景浪漫迷人




宋街全长不过大约300米,内容却很丰富。

走出宋街,离开武夷宫。


出门、过桥,这里有几棵古树,枝繁叶茂。

广场上有武夷山作为世界遗产和国家级景区的标识。

广场上,一片一片绿色,是茶农在晾晒今天新采摘的茶叶,听说,这是制茶的第一道工序。

如果您对我的游记感兴趣,欢迎阅读本人的其它游记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12265952_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