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街头的芒果树
(2010-11-04 11:51:5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深圳街头的芒果树
每天从深南中路的芒果树下经过两次:上班、下班。不必遥远地通勤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老天对我最终的惠顾——怕极了塞车时的拥堵和时间上的浪费。于是,在湿湿的空气中走出家门,很快拐上深南路,一天,便在八点多对深圳来说不太早也不太晚的亮亮的天色里开始了。
开始并不知道每天路经的是芒果树,以为只是城市里千篇一律的街、普通的绿化。植物只作为空气净化和对城市必要的装点,不会想到树上会结什么果,并可供食用。果树从来就该生长在果园里,果实从来就该被果农收了、卖,转几手,被我们买到手上,吃到口里——定势思维完全把我们弄乱了。
一天,一个骑着单车的养护工人在我前面停下来,用一柄长杆镰刀将枝上大片大片残叶割落同时带掉一只芒果时,我完全惊住了,我第一次停下自己匆匆赶路的脚,审视这棵落在我脚边的绿绿的橄榄状果实。我将它托在手里,它实有的重量和青涩气质使我动容——我不知多久没有为一件事一个物种一番情而动容了,每一次从小商贩或者水果摊挡的小老板手里以钱易物地换回远比这个熟黄香郁得多的芒果,均无一次这样的动容。我不知我感动于哪里。
芒果摔裂了,渗出里面浓酽的白浆。送到鼻子上闻,一股青涩的甘冽。心里突生某种感动。
从此便对芒果树有了观察和关注。那是五月初,芒果树树冠似伞,直径大约4米,呈蘑菇状向下笼聚。枝叶垂垂地向下张落着,枝头的果实因为重,压弯了从属的那一根枝条。一色的绿。深绿与中绿自然的调和。果与叶间裸着稀疏的亮点,因为天是晴和的,头仰着,脚也根本没有停,于是,所路经的树便被天一片片扯起又拉断,拉断又扯起,呈一片片斑驳的光雾。树形也不似刚才的蘑菇状,枝条更扩展些,叶也生得高,仿佛要插进天里。割残叶的工人推着单车走了,留下一地的枯枝败叶窝进湿重的坑水,我知道,清洁工很快会来,用立式的撮斗收掉——城市需要人不断地清理与护养,破坏又补齐,然后,自成体系。
有一天很无意地浏览网文,看到一篇也写芒果树的小文,只是所记述的是福州,并且其笔调轻松自如远胜于我。于是不免感叹:自己的苦大仇深到底缘自何处?于人于已又有什么好!现记录片断如下:
……二千年后的今天,到处可见的不是榕树了。在繁华的五四路、湖东路、都取而代之为芒果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然这品种与海南那边的芒果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这里的气候不是属于海南那种温暖的气候。
同一个物种,种植于不同城市街头,自有好事者诸如这位网友与我,写些自己的感受。感受很可能天壤。基于网友的提醒,对芒果树又多了几分好奇,于是一鼓作气,查找芒果的相关资料:
芒果,被称为“热带果王”。含糖量和维生素很高。对人体很有价值。
芒果树性喜温暖,不耐霜寒,需要充足的阳光,台农1号等只有在充足的阳光下其红色才能显现……
——难怪深圳路边可以种植芒果,它的诸般生长需求这一方水土都能够供给。除此,我还惊异地发现:在种着水果树的路边走走,能不自觉地生出温馨浪漫的感觉,这也是行道树所以选择植种水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是,深圳路边种植芒果“其收入可能收归国库”一定与福州不同——深圳更富庶些,城市规划时,会将美化、体现亚热带地区特色置于首位,和其它城市相比,深圳显得更大方更有激情一点吧。
对于芒果树的观察延续到六月初。天此时热了不少,枝头的芒果虽还青涩,也几近成熟的季节。只是枝上的果实很少,只在高高的枝头,略显出几颗沉甸甸的果影。
——我想起来了:果实未熟时就有人摘,下面部分早被路人摘去了。
我曾亲见路人打果。
那是六月末的某天,加班至晚上十一点钟光景,行至长安大厦附近,惨淡的路灯下,见一群人正举着竹杆打果。竹杆长极了,可抵树干最高处,杆头绑着镰刀,下面缀个布袋。布袋大约是为接住刚割下的芒果的——未熟的果子落到地上摔烂,便吃不得了。
我当然没有勇气和胆量制止。第二天清晨,便见此处的人行道上,散着一大段一大段被割落的残枝;一块块摔烂的碎果,在清晨湿暖的空气中,散着甘冽的甜香……
到这时才想行道树选择植种水果看来并不全是好——路人采摘芒果必然伤及树木,为获取果实而造成对树的肆虐,看了颇使人心疼。同时也深感:凡事“有一利则必有一弊”,任何决策的出台均难逃此律。
后来,从一位客家朋友那里了解到深圳人采果大多是为了乐趣的,移民城市中的移民者,很容易感情飘零心灵孤寂,在少有安慰、人文关怀的情况下到街上打打果,也是对生命缺憾的某种变相补足吧?只是,有一些人采果真是为了食用的,深圳严重的贫富分化使一些人吃不上应季的芒果,芒果在深圳一年四季价格都不菲。
青芒果的吃法我从一位湖南朋友那里了解到。他说:先去皮,再将生涩的果实一片片切开,用盐渍或者柠檬汁浸泡,腌制12小时,就可以吃了。我吃过一回,口感极脆爽,是一道不错的拼盘呢!
七月初的芒果树叶子枯黄了不少,叶片看上去皱皱的,像老了一岁。果子几乎不见一颗——果实未熟就有人摘,自然不会留下多少。心里于是多了些遗憾。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里去深圳宝安一个朋友公司,公司建于半山,山上种着七颗芒果树,同一个时令,枝上竟有硕大的芒果!芒果在藤一样的枝蔓上垂挂着,果实因为重,压弯了从属的那一根枝条。枝上竟无一片叶!一根藤上的果实有一颗、两颗,最多三颗。果实颜色绿绿的,只向阳一边,色略红。朋友为我打下来一只,尝到口里,果然有浓酽的酸涩和浓重的醇香。
终于吃到从树上新摘的芒果使我兴奋。更使人欣悦的是:对自然科学的探求,此时有了颇浓的兴趣。只是因为忙,只能将更多想法压于心底,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那些好不容易敛聚起来的热情、求知欲,又随着时间一点一点淡散了。心里不免生出更多感喟!深居于钢筋水泥世界,我们很难与自然“合一”了,更做不到“天人合一”,每天沉陷于世俗事物性庞杂,中转在由各种电子化设备一统起来的石头森林里,只能凭电视、电脑、书籍对一些自然物类有一些粗略了解,对于各种生物的自然天性缺少起码的常识。——孔子曾深感:“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自己不接触自然风化的时间太长了!)那么我们呢?都市中的我们几乎不接地气了,远离了“自然”以后,是否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浮躁、焦虑、烦恼的呢?
我记得曾在一本书里读到:现在的人,有多少人能够宁静下来,去聆听宇宙的声音?鸟唱歌的声音?蝴蝶翅膀的声音?全都久违了。真是这样。现代人精神的食粮和找寻自己文化本源的渠道几乎已断流,而表现大自然中最为质本、原生态的东西已成为现代人之最需……
生活很难面面俱到。
我们正不断添砖加瓦处的这个世界,在一个个广厦千间中,我们总认为有风吹不到、雨淋不到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需要“那个时候”?深圳是一路胁迫人向前向前的,焦虑中,我们很难心平静气了,偶得的一丝清静,也难“与道合—”。——老子曾说:“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如果得到了道,什么情况下都可行;失去了道,什么情况下都行不通。)到底什么是“道”?“道法自然”里的“自然”又意指什么?失去自然大道生命恒常的更多领悟,我们是否倍感遗憾呢?有时候,我们于百忙之中停下来,细细感受身处的这个环境——我们被包抄于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中,我们大约早陷自己于更深的不幸,在对物质的全面突围中,我们是不是很难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