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2006-06-08 17:52:30)
分类: GIO~手记
 
 
 
 
 
最近在看《顾城的诗》,所以也搜集了些关于顾城的故事,很极致的人,读了一些他的诗不禁感叹天才的厄运。
 
关于顾城的死因,有好多种说法,直白的描述会让人无法接受...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看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突然掉过头去

 
这个是诗人写给爱人的诗,几近绝美...
 
      我想生存
  想稻谷和蔬菜
  想用一间银白的房子
  来贮藏阳光
  想让窗台
  铺满太阳花
  和秋天的枫叶
  想在一片静默中
  注视鸟雀
  让我的心也飞上屋檐
 
诗人对生活是多么的幻想,多么的渴望,这无法让人把他和如此凶残的事情联系起来...
 
顾城生命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女人,正是这两个女人带给了他所有的快乐,还有所有的绝望和痛苦。
 
谢烨是在1979年火车上认识顾城的。顾城在下火车的时候将一封信给了谢烨,从此上天就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那时他们的幸福真实的感动着他们自己。

她很幸福的告诉我,如果不是遇见顾城,那她的生活或许是另一种模样,和千千万万的女孩子一样没什么区别,而认识了顾城,他重新塑造了她整个的精神世界。

顾城对于谢烨来说不仅仅是她的丈夫,而更是她心灵和情感的宝贵财富。顾城也将生活依托在谢烨的环抱之下,毫无顾虑的让自己的灵魂游荡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我们都可以看见谢烨用她那无私的爱陪伴在顾城的身边。到最后因为顾城不喜欢小孩,连小孩到送到一个英国船员的家中寄养。在顾城面前她没有给自己留下太多的东西。
 
1986年,北京作家协会在昌平举办了一次研讨会。在那时顾城和李英相遇了。当时李英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顾城后来的作品里写到,和英儿的相遇是一见钟情,但是李英却和当时《诗刊》执行副主编刘湛秋在舞会上相识,他的时髦地位很快就赢得了李英的好感,他们开始幽会,但是刘湛秋说即使离婚了也不会和李英结婚,李英一相情愿的进了《诗刊》杂志社,但是他们的这段情感却始终在阴暗的地下滋长,不会有任何结果。
 
从诗会回来后,顾城和李英又见过四五次面。有一两次是在诗人的聚会上。大家谈的话题都特别的狂热而空灵。后来李英被一个朋友叫到顾城家里聊天,以后便慢慢熟了起来。大概是1987年后,顾城与谢烨出访德国,他们开始信件交往。
 
1988年底,顾城应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邀请,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被奥克兰大学聘为亚洲语言文学系研究员。
 
但不久,他就辞职隐居了,他发现了激流岛。谢烨是和他一起去新西兰的,又一同来到这个荒凉的小岛。顾城从小就想要一块土地,然后在上面耕作。
 
岛上是大片的沐浴着南太平洋海风的原始森林,浓密而高大。他们走了很久,才看到了那座红颜色的房子。房子位于山坡上,很破旧,没有水,也不通电。四周也没有邻居。甚至连厕所也没有,于是他们俩花了两天时间挖了一个厕所。他们开始了自耕的生活。顾城扛着锄头去开荒,种了杏树、李树种果树、种菜、养鸡。他们还自己做陶器画上图案拿到集市上去出售。他们在岛上过着平淡俭朴的生活。
 
顾城最后来到了奥克兰,在那里他和谢烨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小木耳(Sam)。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1990年,顾城以谢烨的名义,用他们卖鸡蛋的钱买了往返机票,将那位女友接到新西兰,与他们夫妇同住在小岛上。顾城在小木屋后面又亲自盖了一间小房,供女友居住。为了顾城,谢烨对顾城的女友也十分友爱,连女友的衣服都是谢烨去洗。
 
他们在岛上一起生活了1年零8个月。谁都闭口不谈自己的事情,而话题都是一些纯粹的东西。顾城天真的幻想这两个女人能象姐妹一样相处,他整天忙碌的修理自己的房子,养鸡,偶尔去看看寄养在朋友家的木耳,顾城自己不喜欢孩子,他觉得孩子是入侵者,他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根本没有设置“孩子”这样一个位置。
 
顾城以荒岛上的生活为素材,画过一组画,并配以散文诗般的文字说明,题为“激流岛话画本”。
 
有一幅曰《天然凤鸟如愿图》,文字为:“吾居岛望天,已近南冥,回顾空阔,偶有飞鸟栖于廊下,双双尽善,不知有谋者,赤喙碧身,颌下丰素如雪,食花果,即飞,数里皆有羽声。歌曰:于山于海,于水于滨,双木非林,田下有心,饮之以雨,炊之以薪,家中有女,马上无邻。”

当顾城看到两个女人友好相处,他的内心感到莫大欣慰。他希望这种局面永远维持下去。
 
然而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两个现代女人来说,这种局面根本不是她们想要维持的,或许她们真的爱他,有一天顾城收到了德国的邀请信,他不想去,谢烨特别想去。顾城天真的让李英留在岛上等他回来,可是他们去德国后不久,李英就卷走了他们在岛上所有积蓄去了澳大利亚。在德国顾城写了近似自转体小说《英儿》, 可是他幻想的局面却一去不回了,谢烨为了安慰他,还曾帮助他四处寻找那个女人。有人说:1993年顾城的北京之行是去寻找“英儿”,真的如此吗?其实他的心早已破碎,他已明白彻悟了。
 
谢烨在德国认识了姓谢的工程师,诗人在发现妻子谢烨与陈X私通后,彻底无奈和绝望的灵魂显得平静了,诗人在自杀前已被长期的焦灼和忧虑折磨得有些病态。善恶是非已经开始退出诗人内心的价值体系,无助的孤独感和绝望的挣扎占据了他的心灵。
 
在遗书里顾城写道:“我现在无奈了,英走了也罢,烨也私下与别人好,在岛上和一个XXX,在德国和一个叫陈X的人,现在正在分家,离婚。她说要跟陈X生个娃娃。”“烨有许多事瞒着我,她好心,合理,亦有计划的毁灭我的生活……她和陈X就盼着我死……如此,我只有走了。”很快,诗人失去了心灵最后一块领地。顾城用比他的灵魂还锋利的斧头砍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自缢而死。
 
里尔克在一首诗中写道:"它征服了他们 / 迫使他们在死亡和生命面前跪伏 ∕ 他们双膝弯成的直角 ∕ 赋予世界一个全新的尺度" 。许多诗人的作品,还有他们的经历和痛苦告诉我们,诗人是人类和上帝共同挑选出来的一种人,他是上帝的信使,带来上天对人的祝福以及谴责;他又是人类的忧郁歌手,向茫茫宇宙和未知的主宰倾诉人的苦难、无奈和希冀。
 
顾城的不幸,缘于他在性格深处与这个世界的对立,缘于他有太多的憧憬、向往和梦想,而这些向往和渴念无一不与生活的规则悖逆。在人群中,有一种人是"不适宜活"的--像卡夫卡,活到42岁,刚想到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肺炎就夺去了生命;像苇岸,一直坚持素食,身体虚弱,遵医嘱才吃了点荤食,大限已至;像顾城,逃到天边,逃到大洋上,逃到小岛深处并总算醒悟自己是一个男孩的父亲"想过日子"了,死期却到了。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
只是这种光明在黑夜的氛围中越发的无尽,人时已尽,人世很长,诗人已经休息,天才的灵魂会值得纪念的。
 

附:李英,现在定居澳大利亚,刘湛秋离婚了,他们来往于悉尼和北京,在李英看来他们的爱情算是圆满了。
 
 
 

 
 
Suicide Is Painless 

Through early morning fog see 
The visions of the things to be
Their pains are all with held from me 
realize, and can see 
 
that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And can take it or leave it
If please 

The game of life is hard to play 
I'm gonna lose it anyway 
The losing cards are ill some day lay
 
So this is all have to say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And can take it or leave it
If please

The sword of time will pierce our skin
It doesnt matter where it begins 
But as it works its way on in 
The pain grows stronger, watch it brim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And can take it or leave it 
If please 

brave man once requested me
To answer questions that are key 
Is it to be, or not to be?  
And replied,oh why ask me?  

Suicide is painless 
It brings on many changes 
And can take it or leave it 
If please  

And you can do the same thing 
If you pleas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daRknEss!!
后一篇:so lazy~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