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基金加油站 |
今天才听说“上海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出事了,心中一惊,喃喃着“不会又发生了吧”,忽然想起2000年发生的一件基金业的大事。说起当年沸沸扬扬的“基金黑幕”,个中故事至今回想仍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本人虽说不是亲身经历者,却是亲眼目睹者。当时的基金市场全部是封闭式基金,而基金行业在经历了这次洗礼之后,运作逐渐规范,并由此加速了开放式基金的发展。
当时所谓的黑幕涉及六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讲基金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在股市上涨的时候,基金在增仓;在股市下跌的时候,基金在减仓,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我认为这是个复杂的分析工程,不应该是简单按增仓减仓来做诊断,基金是否起到稳定器的作用,需要后来的高人继续验证。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讲基金的违法操作,主要说的是基金“对倒”和“倒仓”来制造虚假的成交量。第四部分对基金的独立性表示怀疑,所谓“独立性”主要是指基金应该独立于基金的发起人。第五部分涉及投资理念,当时大部分的基金都有重仓持股的现象——其实就是民间所谓的“作庄”。这样导致基金表面上价值很高,但流通性很差,很难兑现。第六部分讲基金在公布投资组合时,利用现有规定的漏洞,故意做一些信息误导。主要是说,基金在公告基准日和公告日之间大量地增、减仓,导致普通投资者无法了解基金到底持有的是什么股票。对于第四、五、六部分,只能由市场监管者来进行监管,外部是很难判断的。
近五年来,随着开放式基金的不断发行,在基金公司和银行、评级机构、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基金已经渐渐成为老百姓投资理财的重要选择了。对于几年前的事件已经淡然忘却了,投资者现在关注的是基金的回报,项忽略的是基金的风险。伴随着“上海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出事了”的传言,股票市场上该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的重仓股出现的大幅下挫。可见,在以契约型基金为主导的中国基金市场,一个基金公司的稳定,似乎对旗下基金的业绩和风险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这引出了我的另一个思考,除了现在市场上对基金的评级,也应该有对基金公司的评级。对基金公司的评级,就好比考察一家上市公司一样,他的核心管理团队人力资源(资产质量)、各部门运作的制度化建设(治理结构)、核心员工的激励机制(长效发展)、最后才是旗下基金绩效(利润率),评级结果不高的公司,代表着潜在的经营风险,即使其旗下有某只基金出类拔萃(有一个好产品),但公司层面的风险高,产品好也是没有用的,就像上市公司中的科龙电器,原来产品也是很有名气的,但因顾雏军所造成的公司经营风险,最后难免破产被重组。如果说市场上有一个有效的基金公司评级供投资者参考,那么评级差的公司就不会被纳入购买基金候选池,投资者也就减少了被水呛的风险。
基金公司评级,对基金公司也是个好事,可以让其站在全行业的高度来重新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发挥优点改进缺点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同时可以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评级好的公司则可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促进其进一步做大做强。这对基金销售机构——银行券商也是个好事,避开风险高的基金公司产品,选择更好的公司的产品来销售,不会轻易让其客户受损失,保证长期有效发展。可见,对基金公司进行评级可以说是保护了所有基金参与者的奶酪!
看来我上一篇题目应该有所修正:对基金行业要宽容,对基金公司要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