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月到中秋明,佳节倍思亲。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的中秋佳节,又称“团圆节”。
因为思念,距离变得不再遥远,因为亲情,团圆变得珍贵。也许你曾经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远离亲人的地方度过中秋节,然而,当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际的时候,请相信,远方的亲人一定期盼着你的归来。
一样的中秋,别样的团圆,在2008年的中秋节来临之际,阿阳给您讲述两个别样家庭、别样团圆的故事。也许,这些故事里的某一处正与你的经历相似,那么,请你提醒自己,你需要被亲情环绕,亲情也从未离你远去,回家的路很长,团圆的路却很短很短……
倾诉档案
倾诉人物:可可(化名)
倾诉时间:9月9日
倾诉方式:情感倾诉热线
白血病带走了母亲,我的月亮不再圆了
中秋节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曾经是个很美好的日子。
每当中秋节临近,母亲和父亲的单位都会发几块月饼,数量不多,但在我眼里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中秋节的晚上,母亲会把每块月饼切成3块,我们一家三口儿一块一块地品尝着。有时母亲还会洗一些葡萄、南国梨之类的水果。那时我家离浑河不远,吃完后我们三口人一般会到浑河岸边一边散步一边赏月,我一手牵着母亲,一手牵着父亲,肩并肩地走。
直到现在,当时的场面在我的脑海里仍然那么清晰,如果不是可恶的白血病,也许那份幸福会继续延续下去。
我上小学二年级那年的冬天,母亲总是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还常常发烧。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母亲究竟得了什么病,但从家里大人脸上焦急的表情里,我猜应该是很严重,因为那时父亲常常带着母亲去北京、上海等地看病,但我没有想到这种病会夺去母亲的命。
后来母亲执意不再治疗了,她说再治也只能是浪费钱,治不好的,就在家里养病。
每天我放学回家做作业,母亲总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那目光是那么眷恋,似乎多看一眼都很满足。那时我还不知道母亲的病情,有时写完作业就出去玩了,如果知道的话,哪怕多陪母亲一会儿也好啊。
可母亲最终还是没能留下来,第二年的夏天,母亲就匆匆走了,那年她才34岁。
那年的中秋节晚上,父亲像母亲一样,切好了月饼,洗好了水果,又把月亮和水果每一样都拿出一些放在另一个盘子里。父亲说,那是留给母亲的。
晚饭后,父亲牵着我的手去浑河岸边看月亮,我望着另一只空荡荡的手,想起以前都是一手拉一个的,我才第一次切切实实地体会母亲不在了,突然痛哭起来。无论父亲怎样安慰我,我只是哭着喊着,“我要妈妈!”
父亲只好哄我说,其实母亲并没有离开,她就在月亮里看着我,我信以为真,果然不再哭了。后来渐渐长大了,我才知道那不过是父亲哄我的话,因为母亲的离开,我心中的月亮已经不再圆了。
我曾讨厌的继母却补满了我心中的残月
母亲去世后的第三年,父亲和继母结婚了,她是一个还没结过婚的中学教师。
可能一般孩子刚开始对继母都比较排斥吧,本来父亲和她结婚就使我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没想到第二年她又生了个小弟弟。
虽然继母对我很友善,但每当看到他们三口人在一起亲密的样子,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那时候,每到寒暑假或者节日我都会去外婆家,那里有我的姨母和舅舅,他们对我都很好,外婆因为思念母亲的缘故对我更是怜爱。
继母的父亲是中秋节过生日,所以父亲和她结婚后,每年的中秋节都去继母的娘家过,顺便给她父亲祝寿。他们有时也提出带我去,但每次我都坚决地拒绝,父亲没办法只好又将我送到外婆家。
那年又到了中秋,我照例要父亲送我去外婆家,继母说:“别走了,今年我们一家人一起过个团圆节吧,我和父亲说好今年不去他那儿过了。”
那天继母做了好多菜,还特意摆上了我最爱吃的五仁馅的月饼,想起以前每年和母亲一起过中秋节的情景,我竟然一口东西也吃不下,躲进房间里痛哭起来。
继母走过来,把我搂在怀里:“可可,你看今晚的月亮多圆哪,为什么一定要让它缺一块儿呢?请你相信我,让我们一起把它补齐,让它永远这么圆好不好?”
我迟疑地望着继母,她其实很美,人也和善,只是她终究无法代替我的亲生母亲。
不过她说的没错,后来她对我照顾得更加体贴,她是老师,每天晚上早早地把小弟弟哄睡了,就辅导我的功课,让我的学习成绩从中等水平一跃进入年组的前几名。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她。
我不再像以前那么排斥她,偶尔我也会去外婆家,但中秋节我一般都会留下来和他们一起过,有时候也会去继母的娘家,她们家人对我都很和气。
可不知道为什么,我上高二的时候父亲竟然和继母离婚了,我很难过。记得继母离开的那天,我抱着继母舍不得她走,她也哭得像泪人一般,嘱咐我要好好学习。
继母带着弟弟走后,父亲领回来一个比她小很多的女孩,那个女孩也就二十出头,整天围着父亲唧唧喳喳,我看了就心烦。
从此我又孤独了,我想念母亲,也想念继母,我的月亮又残缺了。
慈爱的婆婆让我找到久违的母爱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我毫无眷恋地离开家搬到了学校。
也许是父亲和那个女孩在一起后让我心存不满吧,每逢节假日我都不喜欢回家,假期一般都留在学校打一些零工,有时候是在校外给孩子做家教,有时候就在学校帮老师做一点事。
学校有一位张老师对我很好,她今年50多岁,是一个很慈爱的人,我也很爱和她在一起聊天。有一次,她问起我为什么总也不回家,我就把家里的事讲给她听,她很同情我,从那以后,每到周末她常常会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张老师有个儿子叫小伍,比我大4岁,那时他已经工作了,有时候赶上小伍在家,我们就一起吃饭,饭后聊一会儿。渐渐地,我和小伍彼此有了好感,只是相互间谁也没点破。
我毕业后留校,那年中秋节我是在张老师家过的。那天,张老师和伯伯做了好多菜,在饭桌上她对我说,“可可,以后就做我的女儿吧,虽然我没法代替你的妈妈,但我会像你妈妈那样照顾你的。”
我和小伍相视一笑,心中泛起了久违的甜蜜。
今年5月,我和小伍举行了婚礼,婚礼上父亲流着泪握着张老师的手说:“可可喜欢你,把孩子交给你我放心了。”
结婚以来,我们一直和公公婆婆一起住,每天早上起床,婆婆早已预备好了可口的饭菜,晚上下班回来时,老远就闻到菜肴的香味儿了。这么多年来,我终于又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中秋节快到了,婆婆早就问过我打算怎么过,我说怎么都成。婆婆说她会给我一个惊喜,暂时要保密呢。
是啊,又是一年的中秋了,在这个象征着团圆的日子里,我很想念母亲,如果她能看到我现在的生活也该感到宽慰了吧。
很期待中秋节,那天晚上的月亮会很圆,我心中的月亮也该圆了。
阿阳手记:
面对生活学会爱,你永远有满月
中秋节在中国是一个象征着团圆的日子,人们都希望能够在这一天里与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赏月,哪怕只是在一起聊聊天,也足以让人感到温馨。
然而,正如苏轼写的那样,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也许我们满怀希望地想与家人团聚,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实现。所以我们会感到失望,甚至沮丧。
通过与可可交流,阿阳发现可可是一个感情细腻又多愁善感的女孩。她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能有一个完整的家,有爸爸也有妈妈,可是生活就是这样,连她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都成了一种奢望。但可可并不是一个钻牛角的女孩子,继母的爱、婆婆的爱都可以填补她的感情空缺,所以她仍能找到被幸福包围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只觉得月圆时的月亮才是美丽的,其实残缺的月亮有时也是美丽的。只要我们心中保持着一份淡定与满足,我们心中的月亮每一刻都可以是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