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坛经》
(2009-12-04 12:44:09)
标签:
宗教自性坛经归依弘忍文化 |
分类: 人性感悟 |
近日读坛经,魏道儒注释的版本。读的齿颊留香,韵味无穷。
笔记如下:
《坛经》讲“空”,认为一切事物虚幻,本体空寂明净,以“空”论人的本性具足一切而又无法可得,强调自证自悟。
惠能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并说了四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金刚经》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该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对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不迷恋。
弘忍认为,行住坐卧都是成佛的行为,体现佛的教化,坐禅时的静默与生活中的活动毫无区别,将禅境的体验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
《楞伽经》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由心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达摩将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说“中国人的根器学习此经最合适”。
弘忍教训神秀: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禅宗的”悟“有两种:一是对教义的理解,此为解悟,二是对明心见性禅境的体验,此为证悟。悟,是自然出现的。悟,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弘忍在惠能悟之后,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人,因为有精神活动,有所谓的“阿赖耶识”,所以有产生世界万相的精神种子,能够成佛。草木土石没有精神活动的种子,所以不能成佛。
惠能对追来抢袈裟的惠明说: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保持这种状态,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惠明即悟,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惠能在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众人讨论幡动风动,惠能说“仁者心动”。《涅槃经》主要讲“佛身常在,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万物由心而生,万物体现着心,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在一种事物上把握了心,也就把握了一切事物。
《净名经》,即《维摩经》,是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等人讨论佛法,他认为,解脱不必出家,若身处世俗而主观上对一切现象不追求迷恋,就能成“菩萨行”。
惠能诗歌有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惠能讲“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念念无间是功,心平行直是德。修性是功,修身是德。
惠能讲“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故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惠能作诗: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惠能说“坐禅”: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惠能讲“解脱知见”:自心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四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三归依: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是自心的归依,不是归顺和崇拜外在的对象。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
法海问“即心即佛”,惠能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坛经》讲“空”,认为一切事物虚幻,本体空寂明净,以“空”论人的本性具足一切而又无法可得,强调自证自悟。
惠能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并说了四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金刚经》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该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对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不迷恋。
弘忍认为,行住坐卧都是成佛的行为,体现佛的教化,坐禅时的静默与生活中的活动毫无区别,将禅境的体验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
《楞伽经》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由心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达摩将四卷《楞伽经》授予慧可,说“中国人的根器学习此经最合适”。
弘忍教训神秀: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禅宗的”悟“有两种:一是对教义的理解,此为解悟,二是对明心见性禅境的体验,此为证悟。悟,是自然出现的。悟,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弘忍在惠能悟之后,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人,因为有精神活动,有所谓的“阿赖耶识”,所以有产生世界万相的精神种子,能够成佛。草木土石没有精神活动的种子,所以不能成佛。
惠能对追来抢袈裟的惠明说: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保持这种状态,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惠明即悟,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惠能在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众人讨论幡动风动,惠能说“仁者心动”。《涅槃经》主要讲“佛身常在,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万物由心而生,万物体现着心,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在一种事物上把握了心,也就把握了一切事物。
《净名经》,即《维摩经》,是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等人讨论佛法,他认为,解脱不必出家,若身处世俗而主观上对一切现象不追求迷恋,就能成“菩萨行”。
惠能诗歌有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惠能讲“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念念无间是功,心平行直是德。修性是功,修身是德。
惠能讲“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故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惠能作诗: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惠能说“坐禅”: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惠能讲“解脱知见”:自心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四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三归依: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是自心的归依,不是归顺和崇拜外在的对象。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
法海问“即心即佛”,惠能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前一篇:年报高送转预期行情
后一篇:[总结]地铁相关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