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写于060323,此文对于经常爱看报告爱玩基本面研究的朋友有一定借鉴意义)
再上千三,还是靠中石化这匹老马的使劲拉。港股四块八,托着还没股改的A股的底儿,在它身上做差价可真够难的。主流的地产银行没有跟,稳定重心的联通长电宝钢不捧场,投机的有色反应平淡,反向的ST们零星上涨。不急,还没到非追不可的程度。
在部门同事中,若论看研究报告的勤奋度,要属刚来一年时间的小龙同学。每次进操作室,都看见小伙子电脑屏幕上是一篇篇密密麻麻的PDF文件。投资部其他的同事,每天也都在看报告,看完了,还要讨论讨论。看研究报告是好的,开卷有益嘛。但是,在肯定看报告必要性的前提下,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机会的误导”。研究报告看多了,经常会发现“很多”的“大机会”。研究员们日常的工作,就是写报告,同一家公司同一个行业,其实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因为工作的压力,为了显示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没有吃闲饭,研究员们就会不断地写报告,左一个角度右一个角度地“挖掘”自己研究范围内公司的“投资价值”。读报告的人看到这么多有“投资价值”的公司,有这么多的“投资机会”,就会兴奋就会激动。若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会陷入垃圾信息堆里,被一些没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冲昏头脑。头脑昏了之后,不能专注于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常常偏离主趋势,在这些所谓的“机会”上浪费太多时间和资金,为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二是“重点的迷失”。纠缠于细枝末节,抓不住重点,缺乏大策略,失去方向感。研究员的报告经常罗里罗嗦长篇大论,含金量多的报告很难得,且不说有的报告自身逻辑不清矛盾不少漏洞很多,观点截然不同针锋相对的报告现在也都俯拾皆是。读了几篇报告,就跟着来讨论什么熟练工人稀缺会不会导致氧化铝供给短时间难以跟上、地产重估可以增加公司多少价值、煤变油能为公司创造多少利润等等,拿着刚看的观点、刚学的术语来探讨与公司价值关系不大的小细节,一本正经,貌似专家,却毫无意义。看空者拿着细节来否定,看好者也拿着细节来肯定,细节讨论完了,就完了,不再进一步展开讨论关公司价值最重要的问题,就以刚才的细节讨论的胜负结果,来决定这个公司的价值。对于市场趋势也是这样,在其实是无所谓的问题上较真,而真正该讨论的却因为不知道其重要性不清楚其原理而难以涉及。还经常是谁的嗓门大谁的术语多谁态度更坚决谁就胜利,整个团队对于公司的价值、市场的趋势的判断,就以这个大嗓门的意见为主了。
三是“外行的偏执”。外行讨论专业,讨论的很热闹,却大多是隔靴搔痒,最可怕的是会使人偏执。因为都是外行,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鳞半爪是事物的全貌。不懂的人,知道了一点,就容易盲信,最容易以偏盖全,还不如一点都不知道的人好歹有个谦虚的态度,能听进去别的意见,能吸收更多的信息,离客观更近一些。看看周遭的世人,言之凿凿、自信满满、常说“肯定是这样的、绝对如此”的人,往往都是半瓶水的水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