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大牛市)》
(2008-08-01 18:46:50)
标签:
财经价值投资牛市基金经理中国股票 |
分类: 成功人扯 |
-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描写1982年至2004年期间美国股市大牛市的书。虽然未必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投资见解,但了解历史,对于我们未来减少错误,还是很有帮助的。而遗憾的是,我们对于历史往往研究得太少。而且,由于人脑的特征,我们记忆中的历史,往往和实际的历史,会有很大的出入。
- 书中描述了该轮牛市的形成过程/形成因素,包括股票本身的估值/华尔街/美联储/婴儿潮/媒体等等的共同作用,使等股市从一个合理的价值回归,到繁荣,再到疯狂,最后到崩溃。而书中特别指出因为被华尔街洗脑而被投资者普遍接受的“买入并持有”观念的不合理之处,是很值得投资者所思考的。
- 虽然从“长期”历史来说,股票的收益率确实要超过债券,但很多投资者所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股票的收益可以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周期里,收益低于债券。
- 现在很多人一说到“价值投资”就认为是“长期投资”/“买入并持有”。但是,从定义上来讲,价值投资就是要买卖的:在低估的时候买入,在高估的时候卖出。
- 凯恩斯说:投机比投资更安全。因为投机者知道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而投资者往往没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而从美国的这轮牛市中,真正能够保住胜利成果的,往往是一些投机者。他们知道自己在赌博——“进去买一把郁金香”,所以会不断把赚到的钱抽出。真正输得最惨的是那批真的相信“新经济”的人。
- 互联网/分析师/媒体是提供了更多信息,但信息不等于知识。获取知识没有捷径,只有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美国的媒体大亨:你从卖信息中赚到比使用信息更多的钱。
- 基金短期里业绩表现没什么意义。从统计上讲,需要有64年的历史数据,才能有一定的把握说,其表现并非全是靠运气。但1年的业绩表现往往有预见性:过去1 年里表现最好的基金,接下来的1年里,从统计上讲,表现要好于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趋势”:过去1年表现好,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推高原来买的股票价格。但2到3年后,从优势就完全没有了。所以晨星在对基金的评级中,对3年的平均收益给予最高的权重,是最糟糕的:时间既不够长,又不够短。
- 对基金经理判断的一个方法:看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里,在不同的资产类别里的赚钱能力。如果他们能在高通胀/低通胀、景气/衰退时期,从股票(包括不同类型股票)/债券/外汇,等各种品种中赚钱,那说明他们具有独特投资能力的概率较高。(巴菲特虽然一直强调能力范围,但他能不断从各种投资机会中赚钱。)
- 避免拥有一系列基金,可以免手续费转换的基金家族:你通常会在错误的时候转换基金类别。
心理学家:紧张会让人愿意冒更大的风险。 - 控制股市的不是基金经理,而是散户:当投资者把钱不断投入基金时,基金经理不得不买股票;而大量赎回时,不得不抛股票。基金经理就象大卖场里的“买家”:不管今天的青菜好不好,我都必须买,因为货架上必须有青菜。
-
对基金经理来说,最大的风险不是“投资风险”,而是“职业风险”:我能不能经受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的排名考核?日本人的说法:如果我们一起闯红灯,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对基金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大规模”,而不是“赚钱”。在基金赚钱时,投资者会很快把投进来,但在亏钱时,赎回的速度相当慢。所以最重要的是“拉钱”,即使表现不好亏钱,还是会有一部分钱沉淀下来。
对基金业说,最重要的是营销,重要性可能占60%,服务可能占30%,而收益率只占10%。基金公司越来越注意不要单纯宣传收益率,因为靠收益率吸引来的投资者,一旦收益不佳,会很快赎回。
从全世界的长期历史来看,企业的利润增长通常是要落后于GDP的增长,有时甚至要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 股市见顶的一个信号:最后的空头被宰割了。(回头看,赵丹阳的基金清盘,可以说是一个见顶的信号,就是最后的空头被消灭了。而再早一点,德隆的崩溃也可以说是市场见底的一个信号:最后的多头被消灭了。那这一轮下跌见底的真正信号,可能也要等这轮牛市里最牛的多头被消灭了。)
- 长期投资成功不容易。如果容易的话,华尔街就会有很多60多岁的人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所谓“职业投资者”年纪都很轻,因为很少有人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20年以上,所以要不断有新人补充进来。
- 从1980年9月到2003年3月,买入并持有长期国债的收益和买入并持有标普500的收益一致。
西格尔在计算他的长期收益时,并不是真正的买入并持有,而是要每隔1个月调整一次投资组合,以保证每个股票的仓位保持平均。而这实际上是“高抛低吸”:抛掉一部分价格上涨从而使自己的权重增加的股票,去买入价格下跌从而使自己权重下降的股票。 - 从富豪榜中看经济的变化:50年代是杜邦(工业),60年代是山姆(零售),70年代是阿拉伯(石油),80年代是亚洲房地产,90年代是科技,00年代是中国/资源。
-
牛市与熊市的策略完全不同。牛市中要长期持有,买强势,越涨越买,看损益表,上市公司一切都是真的(因为我们希望它是真的)。在熊市中,越涨越抛,每次上涨都是退出的机会,看资产负债表,上市公司的一切都是假的。
大多数投资者是缺乏理性投资的思维能力.
一些感想:
- “时间”本身并不一定会产生收益的,如果持有了错误的资产,“时间”会让你损失惨重:除了资产本身的贬值外,还要损失掉持有其他品种的机会成本。
- 价值投资经常会需要长期持有,因为价值投资者通常是在资产价值被市场低估时买入。而要让市场调整自己的观点,重新认识到其价值,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所以需要持有时间,以让市场发现价值。但这也不一定。一些情况下,价值低估的情况只存在短暂的时间。当价格很快就反应价值时,没有理由要继续持有。所谓对好公司可以“永远”持有的前提条件是:(1)好公司会永远好下去,(2)好公司的价值永远被市场所低估。
- 我们也不应把“长期持有”仅仅应用于股票,为什么我们不能说对“现金”/“债券”也应该“长期持有”呢?既然股票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才能被市场所认识,那我们也有理由要认为,除股票以外的其他资产(比如现金/债券)的价值也需要时间才能被市场所充分认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对其他资产也需要“长期持有”,也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买股票。
- “价值投资”就是要能够发现“价值”,不管这种价值是在股票/房产/商品,或者其他地方中。我觉得中国股市中价值投资者很少,因为大部分时间里,真正的价值不在股市中。即使是在股市中,如果同样的股票,有价格更低的B股/H股,却还是买A股的话,就很难称得上是价值投资了。
-
很多投资者没意识的一点是,大的趋势可以持续几十年。日本的股市,从我有数据的1949年初的TOPIX指数22点开始,到1989年最高的2885点,虽然中间有过接近50%的跌幅,但整体而言,始终是个大牛市,并持续了40年。但从那以后,19年过去了,TOPIX指数还仅仅是其最高点的一半。
中国股市如果从1991年开始算的话,到现在也有17年了,在这中间虽然也有起落,但整体还是一个牛市。中国的牛市还能不能在牛20年?我不知道。有可能。但我想我们也不能排除经历一个10年以上熊市或折磨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