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股票锯齿型波浪理论艾略特 |
分类: 经济学术 |
波浪理论中常见的调整浪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锯齿型调整浪,是简单的三浪下跌模式,标示为A—B—C。其子浪的顺序是5—3—5,而且浪B的高点应明显比浪A的起点低。有时锯齿型调整浪会一连发生二次,或至多三次,尤其是在第一个锯齿型调整浪没有达到正常目标的时候。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锯齿型调整浪会被一个插入的“3浪”分开,产生所谓的双锯齿型调整浪或三锯齿型调整浪。在推动浪里,第2浪常常走出锯齿型调整浪,而第4浪很少如此。
(二)平台型调整浪,与锯齿型调整浪的差别在于它的子浪序列是3—3—5形式,既然第一个作用浪(浪A)缺乏足够的向下推动力,不能像它在锯齿型调整浪中那样展开一个完整的5浪,那么浪B的反作用力好象是继承了这种逆势压力的匮乏,常常在接近浪A的起点位置结束。随之而来的浪C通常在略微超过浪A 终点的位置结束。在推动浪里,第4浪常常走出平台型调整浪,而第2浪很少如此。
(三)三角型调整浪,反映的是一种力量的平衡,这种平衡导致了成交量和股价振幅都逐渐减小的盘整。三角型调整浪包含5个重迭的3—3—3—3—3子浪,标示为A—B—C—D—E。浪A和浪C终点的延长线,与浪B和浪D终点的延长线相交形成一个三角型调整浪。浪E即可不触及,也可超过A—C的连线,但实际上超过的情况居多。三角型调整浪通常出现在推动浪的第4浪,A—B—C调整浪中的浪B,在联合型调整浪中通常作为最后一个过渡浪X或最后一个作用浪(Y或Z)出现。
(四)联合型调整浪,艾略特把二个或三个调整模式的盘档联合分别称为“双重三浪”
W—X—Y和“三重三浪”
W—X—Y—X—Z。一个联合型调整浪由更简单的调整浪模式构成,包括锯齿型、平台型、三角型调整浪。每个简单的调整模式分量标示成W、Y、Z。连接它们的过渡浪,则标示成X,过渡浪可以是任何调整模式,但通常是锯齿型调整浪。双锯齿型、三锯齿型也是由过渡浪连接2个或3个单锯齿型而成,因为属于同一个类型的调整模式,艾略特把他们都归到锯齿型调整浪。联合型调整浪通常出现在第2浪中。
在波浪理论中调整浪可以有许多变化。在实际走势中,这四种类型调整浪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各种变种模式。锯齿型可以细分成单锯齿型、双锯齿型、三锯齿型;平台型可以细分成普通平台型、扩散平台型、顺势平台型;三角型可以细分成上升三角型、下降三角型、对称三角型、扩散三角型等;有兴趣的股民朋友可以作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关于交替
波动原理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交替,推动与修正交替构成了高一个级别的推动。换言之,在同一级次的结构中,连接推动结构的必定是修正结构(或称调整结构,下同);而连接修正结构的必定是推动结构。但如果某一节点分别连接两个方向相反的推动结构,那么此节点为转折点的可能性极大。除非后面的走势能证明后一个推动非大级别推动,否则该节点的转折点地位即被确立。
此外,还有另一种交替形式出现。这就是简单锯齿与复杂平台修正结构间的交替。很多人都知道推动结构中的修正浪有着简单与复杂的交替原则,交替虽常常出现,但也不是总会出现。所谓简单统常是指较为激烈的单向锯齿型修正结构;而复杂所指的则是平台型盘整结构。
1、
实际走势中交替会出现,但却不总是出现。它们有时会以同样的简单对简单,或者复杂对复杂出现;
2、
通常下行推动初段时如果跌得够狠够快,其中的第2修正反抽往往就是简单形态。而第4修正段时,看底的人多了就会形成复杂平台,股价好似跌不下去。而“不破不立”也,盘得太漂亮的底,总是要破掉的。到了末段下行第5推动时,第4修正段盘底介入者往往在会破底时杀出,技术止损盘破前低时下杀很正常,而其时伴随着底背离的出现,第5末段下行结束,股价往往瞬间止跌而拉起。不在第3浪低点下方做过久停留,是制造第5浪元凶的心理。所以,这样的走势出现后,在第5段杀跌结束时,很经常会看到小波段的V型反转形态。
3、
反之,通常在上行时的第1上行推动是快捷的上行,但是,没有人会愚蠢到一味地抬高自身建仓成本,而不对底部跟风盘进行清洗。所以,其后的第2修正结构往往会出现较长时间的盘整,其目的在于将底部跟风盘折磨出局。而假如是在第3推动段拉升足够长,幅度大到超过第1推动段的1.618倍以上时,第4修正往往会伴随短多获利盘的出逃形成简单形态的修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