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股票 |
分类: 经济学术 |
一.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概念
弗莱堡学派认为,历史上存在过的各国社会经济形式可以抽象地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市场经济,即彻底自由放任和完全价格调节的经济模式;另一类是集中管理经济,即在政府统一计划和有力控制下的经济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不是理想的模式。弗莱堡学派认为应该在漫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和严格的政府管制之间寻找一条理想和完善的中间道路,这种理想的社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就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是以自由经济为基础,吸收集中管理的理想成份所构成的。在微观上,应广泛发挥市场机制的效能,在宏观上,则要保护和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以防止社会动荡和混乱。因此,“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指在国家保护和维持的社会经济秩序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全部有效机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与个人自由达到完全协调一致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
1.保护自由竞争,发展私有制;
2.发挥企业家作用,实行经济人道主义;
3.政府适当干预,维持经济秩序;
4.借助国家力量,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化”。
三.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下的融资活动
弗莱堡学派认为,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筹资主体是企业和政府,筹集资金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第一,通过自由市场筹集资金;
第二,通过提高物价的办法筹集资金;
第三,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和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资金。
弗莱堡学派认为,上述三种方法相比,后面两种都是不可取的,理想的办法应该是通过自由资本市场筹资。在自由资本市场上筹资主要采用银行信贷融资和发行有价证券融资两种方式,从企业家的角度看,银行信贷是较为有利的融资方式。他们认为,证券融资主要有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二种形式,相比之下,他们认为发行人民股票是最优的筹资形式。
四.人民股票的概念及优越性
所谓人民股票,是指能够吸引全体人民都能购买的小面额股票。这种股票的发行一般有三种情况:(1)原有私营企业发行股票以扩充资本;(2)政府通过发行人民股票把国营企业转为私有制;(3)发行人民股票筹集资本新建股份制企业。前两种种情况的股票发行主要面向本企业职工和家属;第(3)种情况的股票发行面向全体公众。他们认为,人民股票的最大特点是对本企业职工和低收入者给予优先和优惠,以充分体现该股票的“人民性”。弗莱堡学派认为,通过发行人民股票来筹资,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都是最优选择,而且还有利于维护和稳定社会市场经济秩序。
1.对于个人来说,购买人民股票是最优的储蓄形式,也是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弗莱堡学派认为,财产是自由的保障,也是决定社会地位的标准。因此,每个公民都应该通过正当手段,努力增加自己的财产。政府应该努力使每个人都成为有财产的人。根据社会市场经济的公平分配原则,每个人的收益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多少。个人购买股票直接增加了他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份额,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收益,增加个人财产,这是无产阶级中产化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购买股票意味着成为企业投资入股的股东,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家,这就改变和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
2.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股票筹资的成本较低,还可以作为企业的长期资本,是一种理想的筹资方式,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发行人民股票可以改善劳资关系。他们认为,如果工人和职员在本企业投资入股,他们就与该企业有了休戚相关的利害关系,就会主动地与企业家进行明智的合作。这种由人民股票维系的新型劳资关系是真正牢固的社会伙伴关系,而建立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社会伙伴关系,是巩固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3.对于国家来说,通过发行人民股票,可以获得双重效果。一重效果是能顺利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和财富的公平分配。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要求国家本身不要作为企业家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国家从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中摆脱出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致力于制定和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这是符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的,为此,需要将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通过发行人民股票来完成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就能将国有财产合理地分散于全民,使原来没有财产的人能成为拥有一定生产要素的有产者,有利于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第二重效果是指能有效地筹集国家资金。国家通过发行这种小面额的人民股票,可以把人民手中的一部分零星储转化为国家资金,同时国家还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创业利润。
弗莱堡学派认为,要保证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协调和稳定,必须首先稳定货币,因为货币稳定是社会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因此,他们特别重视货币的稳定问题。然而,如何才能保持货币的稳定?经济学家有许多的看法,弗莱堡学派认为,稳定货币的关键在于稳定货币供应,货币供应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他们把货币供应理论的重点放在
五.货币供应的原则
1.货币供应的总原则
弗莱堡学派认为,货币供应的总原则应该是保证币值稳定。他们认为,稳定货币主要是指稳定币值,因为只有稳定币值才能稳定物价、稳定市场、稳定经济,因此稳定币值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条件。保证币值稳定实际也就是保证货币供应量与实际需要量相一致。
2.货币供应的具体原则
第一,货币供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
第二,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
六.货币供应的层次与控制指标
弗莱堡学派认为,要对货币供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应该科学地对货币供应区分层次。他们把货币供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1=现金+国内银行机构的活期存款;
M2=M1+四年以下国内银行机构的定期存款;
M3=M2+提前三个月通知可提取的国内储蓄银行的存款。
他们把M1和M2称狭义货币,把M3称作广义货币,认为M1和M2这两个层次的货币在短期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强烈的波动之中,而这种波动是中央银行难以控制的,因此,M1和M2不宜作为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指标。相比之下,由于广义货币M3在短期内比M1、M2更具有稳定性,覆盖面也广,又与整体经济活动联系密切,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采用M3作为货币供应的控制指标。
七.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弗莱堡学派认为,社会市场经济是在不断发展的,货币供应不可能一成不变,要使货币供应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确定恰当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在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时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弗莱堡学派认为,货币供应应该与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也应当按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为主要依据来确定,而不是按已实现的或当年可能的经济增长率来确定。潜在社会生产能力是指应该生产出多少,是人们在规范经济学范畴下所作的最优选择,所以,当年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必须与该年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相同步,才能保证该年度的货币增长和经济增长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由于资源的稳定性,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是相对稳定的,它受各方面的干扰较小,因此,根据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来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就能够保持货币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2.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紧缩)率是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主要限定因素
可承受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因素是中央银行为了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所必需的。他们认为,由于德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德国马克又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储备货币,所以国际经济形势和汇率的波动会对国内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力;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也可能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波动,所以精确地、机械地按潜在生产能力增长来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就难以抵御和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中央银行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特定时期和特殊情况下,可以在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时加上一个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但是中央银行所加入的通货膨胀(紧缩)率必须限定在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也即具有可承受性。这种可承受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的特点,一是水平低,一般在5%以下;二是时间短,一般在2—3年之内。这种人为加入的通货膨胀或紧缩因素在中期内就能被经济吸收和消化掉,不致于引起长期物价上涨。为了克服国内经济周期的影响,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往往在经济衰退时期略高于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而在经济高涨时期又略低于潜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率,其目的旨在同时兼顾保证币值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八.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区间论
所谓“区间论”,是指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从一个具体数值变为一个特定范围。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受技术上所能达到的精确度所限,货币供应增长率本身就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为了对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提供一个“缓冲”的余地,也为了减轻确定货币供应量中的技术性困难,划定1-3%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区间是必要的和合适的。从1979年开始,中央银行以这个理论为指导,采用了货币增长率的区间指标。
前一篇:警告所有散户
后一篇:巴菲特的“扣板机”理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