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证券/理财 |
分类: 经验操作 |
第一类是内在价值法。例如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或者期权定价方法。上市公司如果被预期未来能够盈利,产生正的可预测的现金流,则可以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此家公司的现值。内在价值法是比较谨慎保守的估值方法,也比较复杂。
第二类是相对价值法。对比行业内除亏损公司外的公司的指标,例如PE、PB、PEG、EV/EBITDA等,得出目前公司股价是否高估。也可以那这些指标与大盘整体的同类指标,或者国际同行的同类指标来对比评估。
第三类是并购价值法。是按当前的市场条件,假设重置一家同样规模和质量的企业,需要投入的成本,此时应该对公司的市场份额、品牌、治理结构等给出相应的溢价。
这些“传统的”估值方法具体细节,投资者们都太熟悉了,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这些源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估值方法,在中国大陆股市曾经是很尴尬地,行不通的方法--因为股权分置的证券市场本来就不是“给公司定价估值”的市场,而是个圈钱市场--直到股改政策推出后,大陆股市真正成为正常股市,这些“传统的”估值方法才有了应用价值,不过要比在西方的传统使用方式增加一个一次性的溢价调整--股改补偿对价或者二次性的价值调整(股改补偿一次,追送条款实现补偿一次)。
如果至此就认为,这些“传统的”估值方法就能够覆盖了中国大陆股市的所有公司的现实,笔者none空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理论是灰色的,现实则是更丰富多彩的!
从来不会有人明确告诉你的应用场景前提是:这些“传统的”估值方法是内生于“持续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市场的。
对于中国,俄罗斯这些从计划经济转轨向(但尚未达到)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中,直接应用传统市场经济的分析方法是不审慎的。需要根据每个项目自身的特点,仔细评估。
一个铝合金门窗生产厂,再加上一些零件外包加工,很平淡的一个公司哦!PE、PB、PEG、EV/EBITDA,现金流,或者重置价值,表面上都可以立刻算得清清楚楚!连续几年业绩几分钱,净资产也没什么增长,一个平庸乏味的低价值公司而已。这就是“传统的”估值方法对2006年的军工大牛股西飞国际000768的评价。
但是,000768的股票市场走势本身,给了这些“传统的”估值方法一个响亮的耳光!
必须有创新的估值方法来对西飞国际们(大陆股市上还有一批类似西飞国际情况的公司,西飞只是它们的杰出代表,所以这里用复数)估值!
笔者none空空首创提出:使用终极市值和股本摊薄率相结合的方法来估值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垄断企业或者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军工企业!!!
什么是“终极市值”?
none空空认为,对于一个独立大国来说一个不可放弃的关键大行业,其未来的总市值,最终会趋近于完全取得国内市场的情况下的行业总销售额对应的合理的企业价值,这里的合理指的是最终趋近于社会资本平均收益率。
(这只是下限,假定未能取得国际市场的情形,上限则一直上升到打得竞争大国同业完全龟缩到其本国,世界其他份额归我)
这是“整个行业的”而且是“未来的”总市值。要与现在建立其联系,则经典的折现,现值的概念,可以在这里用上。“整个行业的现值”,还要进一步解析到当前的某公司。经典地看,类似行业最终只可能是四种情况:一家公司独占(例子是欧盟的空客),2(例子是美国的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3或4家公司(例子是中国四大电信商)。不可能有更多企业!具体到中国大飞机制造业,none空空认为终极是两家公司。两家公司分占,大致比例很可能是60%对40%。那么西飞国际的“终极市值”将是中国大飞机制造业的40~60%。
什么是“股本摊薄率”?
因为中国早期股市制度设计的缺陷,这些公司一般都不是整体上市的,起初都仅仅是集团的一个小小车间,现在扩展到一两个工厂或生产线。
仅仅依靠上市公司的内生成长,是无法把母公司集团的庞大资产技术和人力装进来的。必须依靠定向增发/配股/定向转债,或者吸收式合并(无论是集团母公司吸收子公司还是子公司吸收集团母公司)这些资本运做手段才行。
这样,就存在一个非控股股东占股比例不断降低的过程(摊薄)。当然,集团母公司也会在适当时机减持。这样的摊薄,会一直持续到整体上市彻底完成!(注意提醒一下,“整体上市”也是可以分层多级的!例如西飞吸合西飞集团整体,西飞集团可以再进一步吸合一航集团整体!)
“股本摊薄率”的估计中最最关键的是折股比例或者反过来说是集团母公司换股价!西飞已上市部分在整体上市后所占股份比例。这个比例与真实的资产比例对比可能关系不大,而与市价关系很大!(此处暂点到为止)。
终极市值(折现后)除以股本摊薄率,就是西飞国际们现在的内在真实价值!!!这就是none空空创新的估值方法!!!
当然,正如本文前部分针对经典的传统估值方法所强调的:“从来不会有人明确告诉你的应用场景前提是:这些“传统的”估值方法是内生于“持续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市场的。”
这里笔者none空空要审慎负责地强调:终极市值和股本摊薄率相结合的估值方法,是非常特殊的,仅仅只能应用于中国转轨经济期间(这一个大经济周期中)的少数几个涉及国计民生行业的大型垄断企业或者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军工企业。
但是,这个严格的应用场景的限制条件,并不意味着这个估值方法的创新是微小的,无意义的或者无价值的。因为:这些只占证券市场数量上的少数的公司,它们都将是未来的big thing!代表了巨大的市值的增长的!终极市值和股本摊薄率相结合的估值方法,价值以万亿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