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此不纠缠林园奇迹的真实性,我假设关于林园的报道都是真实的;
2、我所谓的林园并非单指某人,而将其视为一种证劵文化或简称“林园现象”,它是中国证劵文化的缩影,我个人认为这种文化是邪恶的,它的特征就是具有蛊惑性、轰动性、片面化、简单化。目前证劵市场上几万炒到上百万的“林园现象”在蔓延,关于林园第二、茅台第二、天威第二、邯钢第二等等喧嚣充斥市场,把一些不具有普遍性的极端个案肆意渲染,放大了对股票投资不理性的乐观而忽视了股票投资的严肃性、风险性、复杂性,这就是中国证劵文化的邪恶之处。
3、从以上衍生出来关于市场评判标准的问题,由于不具有普遍性的极端个案或状态对整体事实的扭曲,这个问题变得非常重要。比如从1000点涨到1600点,我们能得出市场的涨幅是60%吗?显然是不能的!1000点与1600点都是极端点位不具有普遍性,而且大量的成交堆积在高位,市场的平均收益按30%计算显然比按60%计算更符合客观事实。
4、关于林园的财富路径如果做更深入的分析,也许将不再神秘,下面还将做具体分析。
5、根据公开报道的资料林园其人的操作风格及个人魅力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与赞赏之处,我将长期跟踪分析的林园的这个50万实盘帐户,并对其投资个股也进行跟踪分析。
6、林园被标榜为“中国股神”、“中国巴菲特”,我想林园本人可能并不在乎这些名号,它们除了蛊惑人心之外并无什么实际意义,况且现在得出这些结论也过于仓促与草率了,20年以后我们再来做判断吧。
关于林园我不希望看到他昙花一现,我也有兴趣对其保持持续关注,我也希望自己能从他身上学到有用的东西,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加入探讨。下面先重点分析两个问题:
一、林园的财富路径
二、林园50万的实盘帐户
一、林园的财富路径:先看这张表再做说明
简单分析上表,会得出一些有趣观点:
(1)从89-92年,资本增值1250倍(0.8万-1000万);由于93-94年林园在房地产上的数百万的收益不详保守估计200万,资本增值20%(1000万-1200万);95-98资本增值9倍(1200万-12000万);99-2005资本增值2.33倍(12000万-40000万)。将林园的财富路径分解以后,真正能称上财富奇迹的只在最初的89-92年阶段,这一阶段正处于中国证劵市场建立的前后,当时的深圳特区也正处于开发高潮。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当时成都“红庙子”自发的证劵交易市场也非常的有名,原始股动辄就10几倍的涨幅确实非常普遍,不知当时林园是什么心境,反正当时的我连股票是什么东西都还没有搞清楚,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虽然创造过资本奇迹但与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股票投资无关。
(2)如果把89-92年那个不具有普遍性更不具有可复制性的特殊阶段排除,林园的股票投资虽然说不上奇迹但也算非常成功。但这一成功还要打折扣,因为在整个投资过程中还要考虑融资的因素,根据关于林园的公开报道,林园是非常喜欢也善于融资(借钱)的,由于具体的情况不详,融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放大了林园的投资收益难以作出评估。由于林园在圈内的名气,融资不是件困难的事情,随着林园名气的飙升赚钱的途径也拓展了,据说在成都林园一场报告会的门票都卖到1000元一张,当然如果搞私募或委托理财也会有很好的收益,如果把融资及其它途径的收益再扣除林园的股票投资收益率才是真实。
总之:在我对林园的财富路径简单分解以后感觉林园的资本奇迹并不神秘(甚至还说不上奇迹),目前舆论喧嚣的“从8千到4个亿”的报道具有很大的误导成份,真正具有分析价值的过程应从93年的1000万开始,93-2005年的40倍比89-2005年的5000倍更具实际意义。
时间 | 主要操作目标 | 操作成果 |
1989年 | 深发展股票 | 反复买卖此只股票,几个月后赢利12万元。 |
1990年-1992年 | 收集大量原野、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原始股 | 上市后均翻了十几倍,到1992年其股票市值已超过1000万元 |
1993年-1994年 | 抽身股市搞地产 | 房地产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大的回报,林园从中只不过获利几百万元。 |
1995年-1998年 | 深发展和长虹 | 几年下来,盈利水平在9倍左右 |
1999年-2001年 | 在股市边打边撤,当2001年初上证指数到2100点的时候,他已经全线撤离A股市场。 | 收益情况不详 |
2003年—2005年 | 贵州茅台和五粮液 | 2003年底林园重回A股市场,2005年底其市值已超过4亿。 |
简单分析上表,会得出一些有趣观点:
(1)从89-92年,资本增值1250倍(0.8万-1000万);由于93-94年林园在房地产上的数百万的收益不详保守估计200万,资本增值20%(1000万-1200万);95-98资本增值9倍(1200万-12000万);99-2005资本增值2.33倍(12000万-40000万)。将林园的财富路径分解以后,真正能称上财富奇迹的只在最初的89-92年阶段,这一阶段正处于中国证劵市场建立的前后,当时的深圳特区也正处于开发高潮。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当时成都“红庙子”自发的证劵交易市场也非常的有名,原始股动辄就10几倍的涨幅确实非常普遍,不知当时林园是什么心境,反正当时的我连股票是什么东西都还没有搞清楚,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虽然创造过资本奇迹但与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股票投资无关。
(2)如果把89-92年那个不具有普遍性更不具有可复制性的特殊阶段排除,林园的股票投资虽然说不上奇迹但也算非常成功。但这一成功还要打折扣,因为在整个投资过程中还要考虑融资的因素,根据关于林园的公开报道,林园是非常喜欢也善于融资(借钱)的,由于具体的情况不详,融资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放大了林园的投资收益难以作出评估。由于林园在圈内的名气,融资不是件困难的事情,随着林园名气的飙升赚钱的途径也拓展了,据说在成都林园一场报告会的门票都卖到1000元一张,当然如果搞私募或委托理财也会有很好的收益,如果把融资及其它途径的收益再扣除林园的股票投资收益率才是真实。
总之:在我对林园的财富路径简单分解以后感觉林园的资本奇迹并不神秘(甚至还说不上奇迹),目前舆论喧嚣的“从8千到4个亿”的报道具有很大的误导成份,真正具有分析价值的过程应从93年的1000万开始,93-2005年的40倍比89-2005年的5000倍更具实际意义。
二、林园50万的实盘帐户
林园实证档案(投入资金50万元,起始日期2006.04.19)
(1)通过上面的分析首先不要将林园神秘化,要用理性的态度与严密的逻辑来面对林园现象,就比如这个实证组合就是一个普通的组合,目前也只是普通的收益状况,把林园视为我们身边的投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的“股神”。
(2)我们与林园共处在同一个市场,共同面对同样的股票,只要找到成功的途径那成功就是可以复制的(至少可以部分复制)。
(3)林园选股的思路及长期持股的策略颇具价值投资的典型特征,我认为这也是他过去成功的重要基础,从林园身上我看到了价值投资的成功。
(4)这个实盘帐户我将长期跟踪分析,我可以与林园共同分享这个过程。
林园实证档案(投入资金50万元,起始日期2006.04.19)
股票名称 | 代码 | 数量 | 最新价 | 成本价 | 金额 |
G沪机场 | 沪600009 | 5200 | 13.20 | 12.76 | 68640.00 |
G招商 | 沪600036 | 15300 | 7.17 | 6.60 | 109701.00 |
G民生 | 沪600016 | 12600 | 4.30 | 3.96 | 54180.00 |
G云天化 | 沪600096 | 5800 | 9.87 | 8.54 | 57246.00 |
G云白药 | 深000538 | 1766 | 28.43 | 26.61 | 50207.38 |
G铜都 | 深000630 | 7900 | 6.63 | 6.35 | 52377.00 |
G五粮液 | 深000858 | 12000 | 13.40 | 8.30 | 160800.00 |
丽江旅游 | 深002033 | 3700 | 10.98 | 8.77 | 40626.00 |
备注:目前现金余额630.89元,累计收益率18.88%。 |
(1)通过上面的分析首先不要将林园神秘化,要用理性的态度与严密的逻辑来面对林园现象,就比如这个实证组合就是一个普通的组合,目前也只是普通的收益状况,把林园视为我们身边的投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的“股神”。
(2)我们与林园共处在同一个市场,共同面对同样的股票,只要找到成功的途径那成功就是可以复制的(至少可以部分复制)。
(3)林园选股的思路及长期持股的策略颇具价值投资的典型特征,我认为这也是他过去成功的重要基础,从林园身上我看到了价值投资的成功。
(4)这个实盘帐户我将长期跟踪分析,我可以与林园共同分享这个过程。
我个认认为“林园现象”的炒作意义远远超过其实质意义,它对市场投资热情的煽动力远远超过对价值投资的推动力。看了这么多朋友的发言,感觉大家对“林园现象”已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再谈几点看法:
1:“林园现象”的热炒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林园的背后有机构,媒体,劵商,(甚至政府部门)的推动,它们更多的考虑了各自的利益,而忽略了对市场及大众的责任。
2:特别是负有公共义务的媒体给市场传递了很大夸大其词,不负责任的错误信息。
3:对林园本人应该有公正的评价,不能假设他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坏家伙,毕竟他的投资过程有很多值得学习与称道之处,投资业绩应该说也是很辉煌的。
4:“林园现象”可能最大的好处是宣传了价值投资,强化了价值投资未来成为主流投资方式的地位。
5:用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评价林园是非常有意义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一方面其选股的思路及长期持股的策略颇具价值投资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其过于炫耀自己赚钱的速度有急功近利的嫌疑与价值投资的特征又有所背离;一方面深入公司深入市场并与管理层频繁交流颇有菲雪的风采,另一方面在价值评估及财务分析上并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一方面坚持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投资思路,另一方面对股票的市场价格又显得过于敏感。
1:“林园现象”的热炒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林园的背后有机构,媒体,劵商,(甚至政府部门)的推动,它们更多的考虑了各自的利益,而忽略了对市场及大众的责任。
2:特别是负有公共义务的媒体给市场传递了很大夸大其词,不负责任的错误信息。
3:对林园本人应该有公正的评价,不能假设他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坏家伙,毕竟他的投资过程有很多值得学习与称道之处,投资业绩应该说也是很辉煌的。
4:“林园现象”可能最大的好处是宣传了价值投资,强化了价值投资未来成为主流投资方式的地位。
5:用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评价林园是非常有意义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一方面其选股的思路及长期持股的策略颇具价值投资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其过于炫耀自己赚钱的速度有急功近利的嫌疑与价值投资的特征又有所背离;一方面深入公司深入市场并与管理层频繁交流颇有菲雪的风采,另一方面在价值评估及财务分析上并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一方面坚持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投资思路,另一方面对股票的市场价格又显得过于敏感。
后一篇:巴非特选继承者标准之自我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