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的疼痛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序西楠长篇小说《纽卡斯尔,幻灭之前》
文:江小鱼
关于青春的疼痛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从山顶洞第一个离家出走的那个不知名的类人猿少年到今天上午十点钟刚在左肩完成刺青行动的我的小助理蕾,从她昨晚刚看完的老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到我此刻还在阅读的西楠的新小说《纽卡斯尔,幻灭之前》,青春的疼痛就这样从人类的童年一直延伸到疑似幻灭的最后一个夏日的午后。
科学家说,每个人对青春时期发生的事情记忆最深刻。科学家还说,青春是人类最不容易死亡的时期。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人类开始有了“残酷的青春”这个短语。
我们这样一些青春的幸存者,会在偶然的时刻,想念起那些灵魂或肉体早早夭折的同伴。哲学家怀特海给青春下的定义是“尚未遇到悲剧的生命”。他显然错了。青春,成长远比他想象的复杂残酷。罗素也许对此更有体会,他说,我五岁时就已经体味到了人间所有的悲惨了。
小说《纽卡斯尔,幻灭之前》在展示当下留学生的彷徨、轻狂、挥霍与无奈中,真实呈现了一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乌托邦——阳光、灿烂、喧闹、欢乐、畏惧责任、自由自在,初恋的甜蜜的心虚,精力的宣泄,害怕孤单和被人抛弃,无论男孩女孩,关于青春的词语,
全世界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青春的本质就是这样。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永不疲惫、浪漫、恍惚和横冲直撞。青春最有力,最梦想,最乌托邦,最偏执,最自卑,最脆弱,最红色,最纯粹,最激情,也最残酷。
而不管青春是什么,所有的青春注定是从苍茫而迷乱的成长开始的,西楠的这部小说也毫不例外。
一个灰暗的年代,一段迷惘的感情,黑暗与光明的交织,希望与绝望的缠绕,狂燥不安的情爱纠葛,低沉封闭的青春心灵,这就是西楠带给我们的最真实的感受。47段疼痛的碎片,
几个明暗不一的男女角色 ,凑在一起讲的就是——孤独和寂寞的青春,
震撼我们的那一份残酷。我仿佛听到作者自己在文字背后叹息:是因为我们太年轻……
在一切都挣扎无望后,我们看到了注定残忍的结局:青春凋谢了,男孩女孩们一个接一个的离开,而且每次都是彻底的迅速和果断,没有丝毫的勉强和眷恋。“走的时候请不要回头。就让我们各自痛苦的几乎死去。死去吧,死去吧,那些罪恶的躯壳已经步履蹒跚,欲望之火危在旦夕。”
小说绚丽跳跃激情外现,不断地展示恋人们心若磐石的时代,一个幻灭的时代,使主人公采取了拒绝成人世界的方式,在“他妈的人生”之中向残酷的现实做坚决的反抗,但最终他们都失败了。在这里青春的反抗和逃离都沦落为无力的更没人理睬的表演。“请不要抚摸我光洁的身体,因为我已经不会再为之兴奋的颤抖。”
整部小说就是主人公的心灵自述,自认只是“享乐主义的实践者”的西楠表现的不是岩井俊二式的青春,也没有昆丁塔伦蒂诺眼中的那番暴力,更不象范·桑特《大象》那样以纪录片的手法直接传达血腥的青春。西楠臻于化境的的文字于倒叙和正常叙事交替进行,纯净和残酷轮流出现。她在王家卫加王朔加塞林格的鸡尾酒似的轻盈和灵性中,使得《纽卡斯尔,幻灭之前》象一颗珍珠,浑浊不清的颜色,掌心尽皆细小的棱角,让你知道里面必是有一粒沙,不然何以形成。那粒沙子就是与你我一般苦涩一般苍老的青春期。
女主人公左言不是《男孩别哭》中的问题少女蒂娜·布兰顿,她在自己曾经“可怜的纯情被初恋男友扔进了垃圾桶之后”,怀抱“消失比死亡更美”之信念,“逃”到了“小屁岛国”英国的一个“大农村”——名叫纽卡斯尔的城市,一面留学深造,一面“埋葬回忆”。这部小说貌似写的是一些留学英伦的内地少女少男的故事,但本质上依然是青春期的身体逃亡和心灵归来的无国界残酷叙事。
“我要讲的,其实是一个青春女孩如何无知愚蠢的在这个世界上大行其道的故事,好像跟在不在英国,并没有多大关系。”尤其全球化的今天,青年一代的思想、行为日益趋同,不论是否有过留学经历,都能在这部小说中找寻到当代年轻人亲历的情感共鸣。
时至现在,我依然清楚的记得8岁那年我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的情形。这以后,每次走出去,最终又回来,但这并不是个循环,因为每出走一次,我就长大一次,就像《麦田守望者》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我以前常常鄙视那些乖孩子,因为他们在我眼中永远长不大。现在我常常想,如果有足够的粮食,每个孩子都会选择逃亡,逃离大人那个卑鄙虚伪的圈子。
“站在纽卡斯尔人烟稀少的街道上,狂风从我耳边呼啸而过,有时候我甚至有种错觉,感到自己的手脚逐渐冰凉,体温正在退去……”西楠在小说讲述了留学过程当中主人公左言与英国当地同学、老师,及其他国籍的学生来往中的趣事与文化冲突,也同样记录着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青春期回忆:逃学、厌读、抱团狂欢、游戏人生、对老师的怀疑、对亲情的反叛与排斥。主人公辗转于学校、家庭、英伦与北京之间,可以说是作者自己成长的纪念。
小说俯视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出轨,将成长的青涩和学校的压抑融入每一段叙事里,“愿意就那样不抱任何希望的喝酒、狂欢、聚会、扯淡、挑逗、调侃、大声唱歌,或者跳一支摇摆舞……”只因那是“生活的华丽面纱,是麻醉剂,是一片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灰色地带,是幻灭之前的高声尖叫”。西楠那双天才少女洞察一切的双眼,简直就是你挣脱不出的心灵噩梦。
所有的残酷加起来也没有青春本身残酷,“青春残酷物语”这个词常被用来总结一类电影和小说,比如《麦田守望者》、《四百击》、《香港制造》、《猜火车》、《坏孩子的天空》、《阳光灿烂的日子》。现在,又多了一部西楠的《纽卡斯尔,幻灭之前》,其内核的残酷和疼痛令人无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后青春期综合症患者们手里的又一本必读的枕边书。
“忘掉永远,在时间中自由”,我几乎是在梦游的状态下看完了西楠的《纽卡斯尔,幻灭之前》,之所以用“梦游“二字,因为连我自己也无法把握其中真实情感的波动。我想毫不犹豫的说,这是我近年来所读过的最好的关于青春和成长的华语小说,我期待着自己能有一天亲手将我喜欢的这部小说搬上宽广的银幕。
小说结尾的情绪让我想起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个曾让我震撼的空镜头,小四骤然抄起墙角没收的球棒,打碎了吊在空中的灯泡,之后,那根来回晃荡的电线,被导演拍了很久。
“我们的人生结束了么?”
“不,才刚刚开始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