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拉拉升职记》:老徐的广告片版《圈钱大业》

(2010-04-20 01:26:24)
标签:

江小鱼

杜拉拉升职记

徐静蕾

我和爸爸

娱乐

分类: 电影

《杜拉拉升职记》:

老徐的广告片版《圈钱大业》

 

                                               文:江小鱼

 《杜拉拉升职记》:老徐的广告片版《圈钱大业》

    就象看《建国大业》的主要功能是数大大小小的星星,看《花样年华》最大的乐趣是数张曼玉到底穿了多少套旗袍,看《杜拉拉升职记》不可避免的是数里面到底出现了多少硬广告。

    前几天,在湖南卫视《电影锋云》的录制现场,当主持人杨乐乐要我为《杜拉拉升职记》打分时,我说如果把《杜拉拉升职记》当做励志片打10分,当做爱情片打30分,当做广告片打70分,当做徐静蕾个人广告展示会则打90分。

    《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被物质的光芒照耀着的完全找不着北的广吿专题片,它是一部在电影营销上超级成功在电影艺术上超级失败的伪时尚电影,它在成为电影营销上的成功案例的同时又是一部做为影像本体彻底崩溃的范例。老徐在给投资商交出一份满意的商业答卷的同时给自已曾经过的电影理念画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句号。

    比老徐在本片中所暴露的身体要更赤裸裸的是她迫不及待的商业野心和成为内地第一个亿元俱乐部女导演的职业生涯设计,她在企图使自已成为影坛潘石屹的同时,正日渐丧失她曾经有过的对于影像品质的良好判断力。从片头和片尾加在一起近20人的编剧队伍最终编出一个比原著拙劣百倍、逻辑混乱、人物性格到薪水、职务升迁都毫无说服力的烂片,足见整个剧组想必都把精力用在了商业开发和广告植入上,对电影的艺术表现毫不用心。

    做为中国电影史上广告植入最肆无忌惮的伪故事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完全不把观影者的审美需求放在心上,一味迎合广告客户的商业诉求,不惜误导白领们相对正确的时尚习惯和观念,在貌似光鲜的时尚场景中,将职场生态扁平化幻觉化虚假化。杜拉拉的一切都如此轻而易举,从职场到情场,犯的是和电影《孔子》一样的毛病,演员无所作为,听凭导演和编剧的兴之所至,只知其所成不知其为何所成。徒有一个时尚的外壳和“摆拍”的职场背景,至于喧宾夺主的爱情故事更是想一出是一出,做作生硬,只为成全泰国旅游机构的广告赞助。

    《杜拉拉升职记》除了在艺术上乏善可陈之外,更严重的问题可能是对职场人生的误导,错把虚伪变温情,更将险途当捷径,无视职场的残酷和凶险,此种幻想一如我们的应试教育最终带来的是幻灭。

    老徐导的四部电影,我喜欢的依然还是她的第一部《我和爸爸》,她在处女作中所拥有的那一份独特而敏锐的才情,如今是否真的已经被平庸的生活消耗殆尽,或被强大的商业洪流席卷的无影无踪了呢?

 

附上我6年前的观徐静蕾电影《我和爸爸》后感

 

对人伦真相的颠覆和挣扎

 

    记忆是一条逆流而上的河水,它的源头来自梦想、血缘、姓氏和爱恨交织的成长时光。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目睹过这样的父亲和女儿,他们时散时聚,谣传和疑虑的目光在四周飞舞,中年的父亲历经时代的沧桑、单位的失意和婚姻的失败,女儿的爱恨在她自身的成长变化中成为一个令其早熟而卑亢交织的命运之坎,她的双亲象两片自顾不暇的树叶,在岁月的风霜中零落和分离,留下她在青春期的荒原上独自承受孤寂、迷茫和顾影自怜的幻想。

    所谓亲情,它是一种透入骨髓的相互爱恋和折磨,人生的真相在此彻底呈现和崩盘,没有伪装、没有粉饰,所有的依赖和温暖,都可能是没有原则和非理性的。

    创作者对影像的控制超出人们对她明星身份的期许,她对单亲家庭的女孩和近乎陌生的父亲之间的情感交流把握的十分准确。她悲天悯人,却又岐路丛生,在她不露声色的调度下,她以女性主义和平民主义的双重视角颠覆了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和影像中对“父亲”形象的固有描绘。

    “父亲”在祖国的惯性语境中,总是以一个性格匮乏的“背影”出现,所有的父亲充满公共的慈爱、严厉,不近人情且又含辛茹苦,个性全都五官模糊,让受众几近麻木不仁。而在《我和爸爸》之中,我几乎是第一次在祖国的影像中和一个性情如此鲜明闪亮的父亲相遇,它几乎使中国的电影观众第一次悄然察觉,我们身边的父亲不再只是一个公共名词、家庭职称,而也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悲有欢的性情中人。

    在父氏社会逐渐停止进化的21世纪,“父性”依然只是做为社会学、伦理学的主流观照之中,而在审美上至今鲜有具说服力的艺术文本和影像呈现在受众面前。在“母性”题材依然长江后浪追前浪地涌现之时,对“父性”的美学追问似乎总是处于尴尬和贫乏的艺术窘境。如果说上个世纪之初鲁迅在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启蒙性呼召,而在本世纪之初,由一个叫徐静蕾的为人之女所创造的第一部经过体制首肯的独立白话电影《我和爸爸》,则发出了“救救爸爸”的恳切焦虑。中国从来匮乏“审父意识”,徐静蕾以影像的形式为我们的传统和时代填补了这一富于勇气的空白,它的意义也许要过若干年之后才能真正呈现出来。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导演必须具备想象力和对细节的处理能力,徐静蕾的影像正呈现了这种殊为难得的双重力量。在这个看似柔弱、单薄的小女子面前,许多业内人士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惶恐,因为他终于知道了自己作为职业导演的贫穷。尤其是那些以导演为生的人,最终会痛苦地发现,自己努力多年才能稍微领略的电影秘密,今天已被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孩轻易地掌握,甚至比自己做得更好,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沮丧的呢?

    这部貌似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电影,与其说是一部反映温情脉脉的世俗亲情的伦理作业,还不如说它是一部由貌似乖乖女的叛逆女艺术青年对企图揭开人伦真相的全部努力和挣扎。

    因此,我对这部电影的内心震撼不是来自创作者的才情,更不是它表面的亲情幻像,而是那种对人类普遍境遇的无来由的绝望。

    正因为这样,所以这注定是一部要被世人误读的电影,它的秘密无处不在,看客却注定视而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