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大时代下的小国民寓言
江小鱼:文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在仿佛抗战题材的后面,是大时代叙事下的小国民寓言。它让我想到的是马尔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独》。
《斗牛》所呈现的民间史观生动而鲜活,它是一部没法归类型的电影,喜剧、爱情、战争等元素貌似都有,又貌似不像。用导演管虎的话说:一个电影就跟一条生命一样,有它自己的面貌与命运。
《斗牛》讲述了一个绝境中求生的故事,更没有忘记在荒凉和残酷的场景下展现各色人等的内心,不但表现了日本军人和八路军,还不期而至的政府军、土匪、难民等,充满了国产片中罕有的民族自嘲。而勇于自嘲和自我解嘲是一种勇气和无奈。
那头和约翰-拉贝、白求恩一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荷兰格洛宁奶牛,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线索,它更象一个隐喻,以他者的姿态置身于电影中,不露声色地观察着牛二和他的乡亲们,如何在残酷、荒诞而略带黑色幽默的生存环境中坚守生命的价值底线,并不惜付出自已的生存。尽管片尾字幕时间很短,导演却故意在字幕快要结束时切进牛二的哼唱,电影最后的“二牛之墓”恍如爱情中生死相随般的牛人合一,让人徒生万端感慨。
做为唯一的幸存者,黄渤扮演的村民牛二和他负责照看的奶牛躲在被杀光抢光的村子里,险象不断丛生,在残酷、血腥、荒诞的岁月里,他蓬头垢面,疲于奔命,仿佛男版白毛女,最后和奶牛在山上继续过着隐居生活。他有着中国农民的所有优点和缺点,当他在影片最后说出“熬一熬,什么都能过去”的时候,让人有一种欲哭无泪的心酸。牛二的责任感还来自于中国农民普遍所具有的信义,以及对于宗法的敬畏。
《斗牛》犹如口口相传的民间传奇,让民间智慧变得真正民间。其颠覆性的力量和让人会心的场景,在略显沉重的影像中无处不在。喜感与屠杀的视觉对比让人不由将《斗牛》和姜文的《鬼子来了》联想在一起。《鬼子来了》里被武工队送来的不速之客日本鬼子和翻译官,成了村民手里的烫手山芋;《斗牛》里八路军留下的那头荷兰奶牛,成了全村需要摸红豆才能解决的麻烦。武工队和八路军都说好十天半月就回来,结果都爽约了。两部影片里都有寡妇,都和男主角关系暧昧。两部影片里都有满口之乎者也的村中长老,最终都命丧日本鬼子手中。《斗牛》里日本鬼子要砍牛二头那一幕,也让人想起《鬼子来了》的结尾。但这两部电影在主旨上却大相径庭。
《斗牛》模糊战争的双方,只强调战争的一背景,那个声称从未杀过人,而且会养牛的鬼子角色也让人印象深刻。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险恶,在战乱的环境下被不可避免地放大,那些扭曲到极致的面孔,历经大喜与大悲,那些小人物的悲喜剧纵然畅快、鲜活,在只有一头奶牛和一个男人相依为命的艰苦岁月里,谁又能说这不是世间最悲情的真相呢?
《斗牛》堪称国产片中的异类,从整体品质来说,这是我迄今在本年度所看过的最优秀的国产电影作品,电影的叙述方式和制作水准亦可圈可点。尤其是中间的无数次闪回,让人对剧情更了然于心。它在细节营造上都和那个时代并无二致,不仅还原了那个小山村的悲伤命运,更传递了人心中的无力和悲怆。
闫妮的饰演的九儿是另一条线索,她和牛二一样装束又脏又破,言谈举止粗俗,但却是村里惟一的一抹亮色,尽管遭到排斥和鄙夷,她穿着红色花袄不依不饶地活着,没洗过的脸上永远带着俏皮的微笑。正是因为她这个村里的外姓寡妇,牛二才找到了情感寄托,她的死让牛二对奶牛更加不离不弃,两个生命之间的相濡以沫是一种最为真挚的美好。
《斗牛》是一部沉默而艰忍的电影作品,我们从中看到了以管虎为代表的内地青年导演对于生命的原始尊重和对大时代下的底层小国民的最深切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