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春和:春天,诗神和我们相遇

(2006-04-26 05:00:39)
分类: 话语
春天,诗神和我们相遇
               --《中学生校园诗报》创刊20周年纪念
                  左春和
 
   春天,诗神和我们相遇,我们便穿越欲望话语的喧嚣,循着诗歌的铃声一路走来。省察我们的灵魂状态,于是便有了春天对青春的张扬,夏天对生命的渲染,秋天对人生的叩问,和冬天对心灵的擦拭。
   本来,诗歌与春天就是一个永恒的伴侣。如果在诗歌里没有春天,或在春天里没有诗歌,就象在法国没有巴黎,在古希腊没有苏格拉底。虽然春天是每个人的春天,但诗歌不是每个人都有幸遇到的,所以,即便在这样的诗歌季节,虽然天空和大地充满了诗意,但并不是每一个生活在春天里,每一个生活在人生春天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诗意,不是都能沐浴到诗神的抚慰。如果在季节的春天里有诗意相伴,我们的每一天会光洁、明亮,在人生的春天里有诗神佑护,我们也将一生心灵舒展、温暖。
   每年的春天,诗神会在天空中飘荡、盘旋,不小心,她会撞上热爱她的人,给他的一生带来喜悦、冲动和热情。
   我们是曾经追求诗神的少年,诗神在我们的青春季节里慷慨降临,我们便一直生活在诗神的光辉里,每年的春天便有更多的关于诗歌的消息。江熙说,我们是为"抒情时代送葬的人,是最后一批诗歌的孩子。"但我们至今没有离开她,我们依然深深地热爱着,因为她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与我们一同成长。
    --江熙,这个在八十年代最有影响的中学生校园诗人之一,虽然现在已成了著名的中视公司的CEO和策划人,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诗神,2002年在南京专门组织了一次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的聚会,遗憾的是当时未收到通知,未能亲临那场盛会。那次盛会后来被《南方周末》进行了大篇幅连续报道,并对当年的中学生校园诗人进行了跟踪采访,可以说是公开媒体第一次对那个年代特殊诗歌现象的关注、回顾和梳理。
    --姜红伟,当年创办全国第一张《中学生校园诗报》的东北大兴安岭的中学生,也是当年最有影响的中学生校园诗人之一,近日在网上公布了他当年收藏的全国几百种校园诗报,和诗社、文学社名录。数量之宠大令人震惊,足以使当代文学史惭愧。并且他正准备搞一次空前的展览,展出这些当年出自中学生之手的作品。
    --毕晓华,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回忆文章,理性地回顾了那个年代的诗歌和梦想,点燃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
    在这个春天里,我不断被这样的诗歌信息碰撞着、激荡着,近日又收到姜红伟的电子邮件,中断近二十年的诗友又有了联系。4月7日,第一次见到了从未谋面的中学诗友江熙(江小鱼),他是从北京来河北电视台做节目的。我们都称这次相见是一个伟大的事件,是一次诗情的回忆和展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逼真的诗歌行为。我们依然被诗歌相系着,被诗神包围着。
    时光又倒回八十年代,我在松阳河畔的灵寿中学读书,当时的中学校园很大,操场很大,校外的活动空间也很大。操场边是古老的松阳河,河边是青青芳草和成片的绿柳,春天里便是各种竞放的鲜花。在这里除了每天紧张的功课,便是让诗歌感动着、书写着。每一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诗歌和青春的气息。当其中的有一天,写给女友自制贺年片上的短诗被《当代诗歌》月刊发表,我便认为学校里,甚至大街上的每一个人都看到了,面对每一个人都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我感到自己已是校园里最幸福的人了。那时已被诗神撞上了许多年。
    因为中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高考,并且高考中即便是作文考试也是拒绝诗歌的,所以与诗歌的纠缠只能遭到家长和老师的极力反对,这是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中学生都难以摆脱的尴尬,创办文学社也更是让一些老师认为是一种不务正业的异端行为。但是青春的热情象松阳河边疯长的野草一样是无法压抑的,那个年代虽然各种文学读物刚处于发展阶段,但读到上面的诗就象见到了初恋的人一样让人心潮澎湃。难能可贵的是,我当年中学的一个副校长叫张正瑞,此人品德高尚,博学笃行,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教育专家,行为上是一个极为传统、简朴的人,但他在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发出了惊人之语:"培养一个诗人或作家远比培养一百个平庸的大学生好。"他的话当然引起了各种非议,但正是这位素质教育的最早提倡者,使我创办的文学社与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文学社连在了一起。因为诗歌的存在,中学的每一天都是诗歌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可能收到全国各地诗友寄来的自办报刊,都可能看到自己的心灵运动变成了铅字,或读到来自天南海北诗友的书信。一切都充满了真诚,充满了对诗神的向往,充满了对于明天的憧憬。由于诗歌的灯盏照耀,艰苦的中学岁月只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所有生活中的艰苦都成了宝贵的人生资源,和富有诗意的回忆。
    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不应有丝毫的伤感。在那个年代,诗神选择了我们,我们也紧紧地拥抱了诗神,我们成为了"素质教育"的自觉者。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同的是现在是一种被动化的结果。任何外在形式对于中学生活的强行介入可能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当年,我们对于诗歌的选择没有任何人的强迫,只是青春的萌动和诗歌的相遇,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充分挥洒了青春的想象和激情,所有对于青春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明天的构想,对于友情的表达,用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整理和记录,不但让想象和才情成为了提升自己精神向度的翅膀,同时还增加了文化当量以及民族语言的底气。由于诗歌的介入,我们大都在中学时代已阅读完了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并对当时的文坛十分熟悉、关注,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由于中学阶段确立的信仰,使我们在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里,面对各种媚俗和诱惑,面对各种道德冲突,依然保持了个人的精神独立和纯粹。由于诗歌使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当年的中学生诗人在以后的各行各业中也都是非常出色的,他们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为了创造和开拓的自觉者。相比之下,当年的许多只会考试的同学,虽然当时学习成绩优秀高考风顺,但投入社会的大环境之后,大都业绩平平,整个群体的素质无法与当年的校园诗人群体相比。所以,这种特殊的诗歌现象,造成了一代人的素质幸运,非常值得现在的素质教育倡导者去总结,去思考。
    我们又是诗歌美好精神的受益者。尽管当年的许多诗友后来没有从事诗歌职业,但每个人心中都珍藏了诗神。其实,是否从事诗歌的职业并不是诗歌拥有的全部标志,一个身在诗歌报刊编辑部的人,可能一生都无法亲近诗神,而工作在他处的,可能天天有诗意降临。关键是内心对诗神的坚守。因为爱诗是美好的,所有的诗歌都是引人向善的,而所有的诗歌又是对抗现实的物质世界的,因此,在人的青少年时期如此狂热地追求过诗歌的人,则很少有变成凶恶之人。不管他们以后的人生旅程如何,还是从事了何种职业,因为诗意在心灵的浸润,都保持了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疼痛思考,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探寻,对面对宇宙洪荒无奈中的超越追求。因为内心的善良常常会对弱者的不幸流下感动之泪,也会面对强者的凌势举起制止的手臂。诗歌是渺小的,但诗歌又是伟大的。在许多时候还是诗歌给予我们的力量,让我们在世俗的风暴中坚强独立,让我们以坚韧的内心对抗时代的下滑。因为诗心的坚守,我们挺立在一阵阵风中,心中的信仰之灯始终给予了我们明确的方向。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历史是无法掩饰的,八十年代的中学生校园诗歌现象是整个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完全是重要的不可忽略的章节。因为它是完全的自发活动,这种诗歌象春天的万物一样,完全是自然的萌发,任何方式都是无法否定的事实。尽管正统的诗歌史没有把它纳入视野范围,这完全是诗歌的遗憾、是文学的遗憾、是历史的遗憾。那一代校园诗人用自己的笔记录了那代人真实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历险,这是在任何年代都少见的一种特殊诗歌现象,同时也是当年文化热、文学黄金时代的伴生性产物。翻一翻当年的中学生作品,他们不论是对于现实的破碎感悟,还是对生活的直觉经验,或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度叩问,还是对理想的浪漫与展望,都深藏了那个历史阶段的价值和信息,在那欢腾与忧伤、思考与抒情之中尽情释放了青春的魅力。当年由于这些写诗的中学生,由于这些蓬勃的文学社团,组成了中学校园的丰富和斑斓,使紧张的校园气氛显得青春和动人。如何对待这个文学现象,需要的是一种求实的态度,需要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钩陈。可以说当年中学生校园诗人是全国千万中学生的缩影,八十年代是一个理想的年代,是一个信仰的年代,是一个对人生充满了责任的年代。由于理想、信仰和责任,使从八十年代走来的一代人坚实而自信,开创而关注当下,既有精神坚守,又能与时尚融合,当今,他们都已是社会的中坚,他们正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创造和才情。
    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岁月沧桑,穿越二十年的时空云烟,我们依然怀念那个诗歌的年代,那个年代里的每一天我们都忘记了中学生活的紧张和艰苦,只知道用年轻的心迎接每天的朝霞,倾听河水的吟唱,感受春天的气息。每一声鸟鸣,每一朵鲜花,每一条柳叶,每一个晨读,每一天熄灯前的学生宿舍……都是美好的诗歌,每一天也都有诗歌在我们中间自由地绽放。那样的日子是诗化的日子,那样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因为诗歌是来自我们生命深处的真实存在,是一种真实的心灵存在,是来自生命的活生生的气韵。诗歌在它的飞翔中把文明、文化和哲学划分开来,它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囚禁和时空的局限,它把那个年代的心灵信息带到了现在。不知道这种空灵的信息能否让当今的中学生感受到,相比之下,在当今的中学校园有谁还愿意接近诗神,有谁还能进行诗歌的吟唱。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在人生最充满诗意的中学里已找不出诗歌,当然也就难以找出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最具说服力的精神象征了。在我们大谈"素质教育"的时候,在我们惊呼文化安全的时刻,如果连最具创造力、最能展示一个民族想像力的诗歌也得不到提倡和发扬,不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素质",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一个放弃了诗意和人文精神涵养的民族将变成一个精神萎缩的民族,那样的民族只有仰息在异族文化的大肆扩张中,我们民族中的优秀传统只能向隅而泣。
    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操作诗歌文本,的确诗歌文本的操作是一种别才,有的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可能也无法触摸到它的边缘。但我们倡导一种诗意的人生,倡导一种诗歌的阅读。作为人,我们在现实生存中、在宇宙面前有许多无奈,我们无法彻底改变世界和人的宿命,但我们可以通过诗歌改变自己的心情。在诗的审美活动中,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心灵的自由,完全可以超越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使心灵优雅地飞翔。这将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我们会把世界进行诗意地感受,然后进行诗意地表达。
由于在那个年代,我们有诗歌和文学相伴,我们的青春无悔。由于有蓬勃的诗情我们便无愧于人生的灿烂季节。它成为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最惊心的激动。因为诗歌,我们的友情遍及千山万水,因为诗歌相连,虽经二十多年的光阴,诗友们之间的情谊不减。江熙(江小鱼)告诉我,明年想在沈阳搞一次全国性的大型纪念活动,如果活动成功,那将是一场怎样的诗心相遇啊!
    在2006年的春天里,我不时被诗歌的信息点燃着回忆,虽然人到中年,因为诗心的坚守,心灵又象少年那样纯洁、透明和轻盈。在这样一个诗的季节里,我们又时时感到了诗的律动和诗意的降临。
 
                           2006年4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