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小鱼
江小鱼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25
  • 关注人气:5,6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抒情时代送葬的人3

(2006-04-11 02:40:24)
分类: 话语

之所以选择南京做为我们十多年后的聚会地,仍是因为此地不仅在南、北方的中间地带,当年更是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的主战场,《春笋报》是当年最受中学生诗歌爱好者欢迎的报纸,编辑杨刚更是成了当年中学生之中诗歌导师级的人物,他培养出了叶宁、南岛、葛亚平等众多江苏籍校园诗人。在1986年的《中学生校园诗报》上,甚至专门开辟“江苏校园诗人近况”专栏,煞有其事地追踪他们的消息,如“叶宁今年在《中学生校园诗报》、《中学生文学》等报刊发表数十首诗,被聘为本报特约编委还忙中偷闲与高峻创办诗刋《角落》,《春笋报》发表涂海燕写他的评论《少年歌手》”,“张兆华今年在《春笋报》发表三首作品,本报记者预测他可能获得第二届中学生文学创作大奖赛的诗奖,他笔名南岛,与诗友合出《青春的白鸽》后又与人编一本诗集《我们》。”

除了《春笋报》,当时还有两份由中学生自己创办的铅印诗报,也在当时拥有广泛的影响。一份是由湖南隆回二中的高二学生马萧萧创办的《青少年诗报》,一份是由刚刚高中毕业成为待业青年的黑龙江大兴安岭的姜红伟创办的《中学生校园诗报》,他们当年都十七、八岁,报名均由藏克家题写。编委全由当时活跃在各地的中学生校园诗人组成。资金全部自筹。《中学生校园诗报》创刊号曾发表《公开信》,呼吁并恳求社会各界为中学生诗歌事业的发展踊跃资助,终因资金不济,创刊两期即告夭折。

做为当时《中学生校园诗报》的首席编委,我和姜红伟见面却是11年后(1997)的北京。姜红伟参加了当地举办的一个专为大龄青年征婚的旅行团去北戴河游玩,听说我在北京,特地赶过来见面,他瘦高的个儿,有着东北人的仗义、直爽。他曾经在自己毕业尚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在《中学生校园诗报》上热情洋溢地写了一封《致大学校长的推荐信》,希望能够免试录取当时正在读高三的张兆华(南岛)和郝建荣等上大学深造。

姜红伟后来在当地防火办工作,不写诗,改写词,把写好的歌词分成男、女歌手不同的演唱风格寄给一些歌手、作曲家,希望能引起这帮人的兴趣。他回到黑龙江老家不久,给我寄过来一些资料,企图状告当时正在炒作的某首流行歌的作者和演唱者,他非常愤怒而兴奋地认为他们抄袭了自己的作品。由于路途太远无法来南京,他在电话中流露出一个东北汉子不长有的叹息。

见到马萧萧是去年在兰州的时候,他中学毕业后便参了军,后来到兰州军区《西北军事文学》任编辑。后来的《青少年诗报》由曾冬接手,又办了好几年,1992年曾出过我的一期个人诗歌专号《江熙和他的摇滚诗歌》。马萧萧退出诗坛后,他的主要兴趣在于收集各种石头上,这两年他又开始写诗,试图用诗歌的方式给每个地方写一首诗,其偏安西北却窥视中原的文化野心昭然若揭。我对他说,如果他这事干完了,我们结伴去给各地送书去。这次因为部队要值班,亦未能前来。

这些校园诗人中,我最初见到的是当时在浙江丽江的夏季风,是1990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时,由另外一位女校园诗人苏婷(现在瑞士)介绍认识的,他当时留着胡子,不太爱说话。我们三人还一起去圆明园玩,他那时就很关注当代小说的写作,后来成为浙江小说界的一颗值得期待的新星座。他还和我、欧宁一样,从小就对平面设计有天然的兴趣。如今在写小说之余,为不少出版社设计封面、版式。由于十一期间火车票紧张,这次他是一路从杭州站到南京的。


我在福建时,没事便去厦门大学找雷霆。他是来自河南的小才子,是由于在中学时代出色的诗歌写作和很高的刋登率而被被保送到大学的,他在学校非常活跃,是厦大当仁不让的文学社社长,和我一样热爱摇滚。我那时常住在他的宿舍,聊到天亮。他的书桌底下堆满了邱华栋的第一本小说集《不要惊醒死者》,那是邱华栋委托他卖的,但雷霆逢人就送一本,嘴里还用混沌的河南话说:“这卖给谁呀。”

雷霆特别热心助人,他的宿舍里总是坐着一堆从家乡来的亲戚,他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在特区找工作。他总是对我说:“葛亚平当年就睡在你现在睡的这张床上。”,他和我说了许多葛亚平在厦门的故事,因此当我去南京大学上学时,见到葛亚平简直一见如故。那时他在南京夫子庙刚刚开画廊,叶宁那时在南京一个派出所工作,他特地骑了一部比自己的身材小一倍的摩托车来南大找我。在临近聚会的9月28日,我应邀去广州参加中国首届三年艺术展,在开幕式上看见葛亚平、左靖朝我走来,原来此次活动全由葛亚平投资。人生真是充满太多偶然的必然。我和葛亚平、左靖都对即将在南京举行的校园诗人聚会充满期待和感情。


我还专程去徐州看过郁舟,他高大的身躯穿过黄昏中的徐州旧城区,在他不大的房间里我还见到了他同样文静的妻子,那时她已经怀孕,郁舟流露出即将做父亲的快乐,他那时的眼神就象他那本著名诗集的名字《生命中最温柔的部分》,让我特别感动。后来他的生活遇见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孩子在两岁时由于吃果冻堵住了气管而离开了他的父母。那是郁舟一生最悲痛的时刻。郁舟真是个好人。

在北京的日子里,则常常见到的是邱华栋和洪烛,和欧宁则总是在上海衡山路酒吧和北京三里屯酒吧不期而遇,他的朋友和我的朋友通常是一堆共同的人。

在南京的时间如此短暂,短暂的停不住太多的回忆。

10月2日中午在南京月牙公园夜上海吃饭,十几个人分成两桌。还拍了些照片。下午在半坡村酒吧正式聚会,大家谈各自十几年来的经历、写诗和心灵生长历程。大家有些拘谨,只好我先带头说,其后夏季风、葛亚平、左靖、徐玉昆、南岛、寒玉、郁舟等相继发言。

吃完晚饭又回到半坡村酒吧继续活动,杨刚、景旭峰等亦聊。全体发完言后举行中国校园二十年终身成就或不成就奖的颁发活动,对诗人的那个时代进行了自嘲式的消解,同时,他们自身的负罪感以及对于现状的痛心疾首都折射出骨髓中校园诗人们本身的高傲,这反映了诗人一个尴尬的境遇。

颁完奖又举行了诗歌朗诵会,大家都没有准备,有的临时去网上下载。

    此后,崔健和我在各地举办的支持“真唱运动”活动,也都是由这些朋友们负责在当地接洽筹办的,如徐州的郁舟,杭州的夏季风,上海的寒玉,南昌的周劲松,以至于崔健都惊讶于这些当年校园诗人的能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林总的全家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