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繁辨析(自言自语五十三)

(2009-08-02 21:57:22)
标签:

文化

杂谈

简化字

废简

复繁

分类: 自言自语

 

                    汉字废简不可取 

    关于汉字的简繁议论因官方回应有所淡化,然而各方意见还是屡有出现,特别是台湾领导人也发表了建议。然而,汉字简化问题是个学术问题,而学术问题是应该研究和讨论的。无论哪方意见都可以摆出来辨,只要不做无意义的攻击为是。

    复繁理念最近被提出来源于去年王干在自己的博文中建议废除简化字,提议引发了争议,也有全国政协委员要求“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各种意见不一。

先来看复繁的一些理由:

    一、拼音化因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录入问题已予以解决,就是一样繁简字在录入上没有区别。

    二、古籍文章全是用繁体字印制的。

    三、港台以及海外中文刊物大多实行的或维持繁体字。

    四、繁体字更接近于象形文字。

    五、古典碑帖全部是繁体字。

    六、以及汉字发展的走向是趋繁的等等。

    先不论拥简论点,推敲一下复繁理由的不充分处。

    一、过去简化汉字不单是便于辨认和记忆,同时也包括便于书写。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得文字的书写来得更便捷,录入上简繁无异。然而,电脑使用不能完全代替手工书写,如同机器人代替不了人一样。最简单的说文件签名吧,必须手签为准。再说学字阶段,不亲自手写如何记得扎实呢。更不用说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文字应用,手写总是最广泛的。所以,原理由很不充分。

    二、古籍文章全是用繁体字印制的。应该说近代以前的古籍都是如此。不过,自推行简体字后,一些主要古籍著作都有简体发行本,而且注释更加详细,甚至有今译本。需要强调的是,研究古典文化的人并不普遍,需要经常或大量阅读古籍原文的人一般都通晓简繁两种文字。古典文化的精髓是内容本身,不会因表达的文字发生变化而有丝毫影响。

    三、港台以及海外中文刊物大多实行的或维持繁体字是事实。过去简体字与繁体字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有所改变。联合国的汉字体系标准与大陆的简体汉字保持一致,对外发布的汉字正式文本以简体汉字为准。2008年后,联合国将不再同时发行两种汉字文本,只保留简体文本。事实上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世界交往频繁,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简化字已经成为汉字标准。如果真要复繁,那会有无数通晓汉语的外国人无所适从。就港澳台来讲,可以参照一国两制的原则,简繁并行。其实,中国大陆也是简繁并行的。举个例子,现行人民币的数字表达就是繁体汉字。事实上,虽然实行了简化字方案,但是并没有废除繁体字。按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而中国汉字至少在三万以上,简化字的比例并不大。

    四、繁体字更接近于象形文字。这条理由很偏颇。汉字由象形文字开始演变后,趋势是偏离象形文字。隶书成型汉初,名为汉隶,至今有两千多年历史。从隶书开始,象形文字的意味已不明显。简繁汉字的象形意味区别不大。象形文字是汉字的根,但是如果不思变革,那还是恢复到原始的象形文字好了。好辨识啊。不过古人还是按自然规律予以变革的。

    五、古典碑帖全部是繁体字。这个问题同第二个问题类似。学书法或书家毕竟也是少数人,多用点心,能掌握两千多个简繁汉字是书法的必修课。再就是尝试书写一些简化字的书法不会是什么大逆不道,书法界的象牙塔也该打破了。书法易于辨识,某种意义上说也易于书法的推广。

    六、提出汉字发展的走向是趋繁的人凤毛麟角,但具有普遍意义。关于繁有两方面意义。首先是从古至今字的数量是越来越多,再就是字的组成越来越复杂。只有少量汉字的变化是反向的,这也包括个别一些简化字。字越来越多,是社会发展遇到新事物越来越多,于是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词汇。而中国的汉字有个特点就是多音多义,很多词汇往往以一个字来表达。为适应需要会就会出现新的汉字,这些汉字往往是根据新字的含义与一些相近含义的原有汉字进行构成。也有一些是予以简化的情况。于是汉字总体上构成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就出现了。不过,这正是应该对汉字体系进行不断的规范,特别是常用汉字。这种规范与简繁是两个意义。 

    下面说一下拥简的主要论点(上面涉及到的不再繁叙)。

    一、便于学认和书写。这个道理非常简单,简比繁优势明显。古代有一著作《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距今1500多年了。【文心雕龙卷三十九·练字】云:“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三人弗识,则将成字妖矣。后世所同晓者,虽难斯易,时所共废,虽易斯难,趣舍之间,不可不察。”这里字义有用词之义,同样适于用字本身。刘勰这里是说,繁不如简,是共识。不过,简化的谁都不了解其意或不能辨识也是要舍弃的。

    二、简化字在汉字推广上有极大贡献。不说过去的扫盲,就说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推广上也仍然意义重大。

    三、简化汉字推行了五十多年,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真要改回去太不现实。中国最早学习简化字的人也快退休了。简化就简化了,若根据少数人的意愿来复繁,一定会有多少亿民众出来抗议。

    四、简化字整理有历史依据,非主观意念而造。从1980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看,绝大多数是从草书的一些固定写法推演出来的,特别是一些偏旁部首。事实上,草书的形成主要不是因为字会写得更有风格,而是因为书写便捷。古时汉字的简化不单在草书中有,其他书体上也存在。比如楷书《北魏裴谭碑》中马和鸟字中四点,还有糹偏旁下的三点都是写成了一划。有些简化字虽然属于新造,也是综合了历史上很多汉字演化的规律而成。不能说简化字完美无缺,但总的来看是有法度的。

    总之,汉字简化字有依据,可行,不必复繁。而对于今后是否再简化应顺其自然。但在其研究上还要下大功夫,特别是在汉字的规范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