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远处见过斯诺和马海德先生

(2024-05-26 14:14:10)
标签:

作家张明

我见过斯诺和马海德

西行漫记

文化

历史

分类: 文学作品
我在远处见过斯诺和马海德先生

我在远处见过斯诺和马海德先生

作者:张明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再一次翻开美国记者、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这本书原名叫《红星照耀下的中国》,最早于193710月在英国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19381月,该书又在美国兰登书屋出版。19382月,《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中文译本在我国上海复社出版,书名改为《西行漫记》。我现在阅读的这本《西行漫记》是董乐山先生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2月出版的图书。

1979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四十六年,这本书是我父亲的藏书,外面包了牛皮纸书皮,而里面的书页纸张已经泛黄了,这是岁月长期浸染的痕迹。这本四百零六页再加上插图三十二页的书,我从头到尾看过两遍,这次是第三次阅读了。我始终认为作为纪实文学也好,非虚构作品也好,《西行漫记》是一部特别优秀的作品,斯诺也是一位很了不起、又非常难得的美国记者和作家。

19366月至10月,三十一岁的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突破国民党封锁区,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边区,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闻采访的进程。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书中所叙述的连续几个通宵对毛泽东同志的采访。在围绕着共产党的基本政策、论抗日战争,包括开始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党“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抗日时提出的民族统一战线,为什么要坚持抗日持久战,争取和平进步的外国支援等问题,毛泽东详细地阐述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斯诺在翻译吴亮平的帮助下,认真详细地做了记录,再交由毛泽东核对。那天从傍晚开始,一直谈到夜间两点多钟,斯诺毕竟年轻,感到筋疲力尽,坚持不住了。斯诺后来写道:“在毛泽东苍白有点发黄的脸上,我却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在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会儿在两个小房间之间来回踱步,一会儿坐下来,一会儿躺下来,一会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毛夫人(贺子珍)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地叫起来。这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有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这样的人会是真的在认真地考虑战争吗?”斯诺在进行严肃的政治内容访谈时,仍然充满了浓厚的生活的情趣。

我曾在远处亲眼看到过斯诺先生。

1970101日是国庆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一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十五岁生日刚过第三天的北京初中学生,我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彩色背景花环组字活动。那一天,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首都群众大游行。站在毛主席身边的就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身材很高,而且十分瘦削。我在组字活动间歇的时候,用自制的小望远镜(中药丸剂的纸盒,上下挖洞,再镶进去一个凸透镜片和一个凹镜片,前后拉伸组成望远镜)仰望天安门城楼上的人物,看得较为清楚。那时,斯诺先生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依然精神矍铄。我至今保存着一张1971年的年历图片,主题照片是天安门广场,有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观礼台,游行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在长安街上。第一方阵是巨大的国徽,两边的数字分别是19491970;第二方阵是大型标语“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一周年”。长安街的南面是一排由军人组成并穿着白色衬衣的标兵。与军人标兵保持一段距离的是中学生标兵,标兵后面就是我们这些参加组字的学生。当然,参加组字活动的学生在这张年历图片中是看不到的,但那一片绿色的花环区域便是我们。

那一年,毛主席、党中央邀请斯诺先生参加国庆观礼,不仅是珍视过去的革命情谊,而且还希望斯诺先生能够为中美建立联系发挥特殊的影响力。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完全注意到了这一点。遗憾的是“天有不测风云”,19714月,斯诺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获知消息后,决定派中国医疗队赴瑞士为斯诺治病。尽管中国医生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斯诺的癌症已是晚期,癌细胞扩散到全身,病情恶化,最终还是于1972215日凌晨去世,享年六十七岁。遵照斯诺本人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后来,我读到一篇描写斯诺晚年的文章,其中提到当年赴瑞士为斯诺先生治病的中国医疗队队长,是1936年同斯诺先生一道访问陕甘宁边区的马海德医生。

马海德(1910-1988),男,祖籍黎巴嫩,在美国出生的阿拉伯裔,1933年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为了考察当时在中国流行的东方热带病来到上海。原本计划在中国停留一年,当他看到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和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状态,便决定留下来,继续调查了解中国工人的职业病和营养不良。19366月,在宋庆龄等进步人士的介绍和支持下,马海德前往陕甘宁边区考察,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安排下,马海德在苏区各地参观、访问。19371月,马海德在延安一边做诊疗工作,一边做调查研究,巡视了陕北各地的卫生医疗单位,获得了大量资料,撰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改进苏区医疗事业的建议。毛主席看到后大为赞赏,随后任命马海德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卫生顾问。19372月,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马海德申请加入中国籍,1950年马海德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建国后的马海德主要从事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荣获多个国际国内奖项。2021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四十多万字的《大医马海德》一书。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国家卫生部办公机构设在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四十四号(目前已搬迁至西直门外),这里原先是清代醇亲王府所在地。19774月,我从部队复员回北京,所在的工厂宿舍位于鼓楼西大街。从宿舍出门向东走上几十步路,便来到一条极狭窄的胡同,胡同名字叫后海夹道”。之所以说狭窄,是因为这条胡同宽度大约一米左右,只能走行人或骑自行车,小轿车是进不去的。穿过后海夹道,便是后海北沿。其实,后海夹道这条胡同东边的山墙就是当年醇亲王府花园的墙壁,后来这个花园成为宋庆龄故居

后海,是什刹海的一部分。那时候,我早晨起床后会去后海北沿跑步,吃过晚饭也常常到那里散步,后海的湖面虽然不宽,却依然湖光潋滟,微风徐徐,空气湿润,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轻松感觉。不像现在,湖的岸边建了不少酒吧,红男绿女,商业气息浓厚。

早晨跑步时,我经常看到卫生部机关的人上班。他们或者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这期间,我几次见到了马海德先生。他满头银发,穿着深色的中山装,汉语说得非常流利,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没有任何架子,与他的同事热情地交谈或打着招呼。那时候的马海德先生早就是国家正部级干部了。

斯诺、马海德是许许多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或来自外国友人中的两个,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厚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作为一个晚辈的普通人,能够亲眼见过他们,并阅读他们写的或为他们所写的书和文章,也是我的荣幸。 (202451日写于北京家中)

我在远处见过斯诺和马海德先生
斯诺先生抵达延安后,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照片取自互联网)

我在远处见过斯诺和马海德先生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会见马海德先生(照片取自互联网)

我在远处见过斯诺和马海德先生
1970年10月1日国庆节,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会见斯诺夫妇(照片取自互联网)

我在远处见过斯诺和马海德先生
这份年历的主题照片是1970年10月1日国庆节时的天安门广场(我保存的年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