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的榜样》一文读者留言摘录

(2024-04-28 18:09:30)
标签:

作家张明

学习的榜样

读者留言

情感

教育

分类: 随笔杂谈
《学习的榜样》一文读者留言摘录

《学习的榜样》一文读者留言摘录

《学习的榜样》一文在新浪博客贴出、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之后,许多战友、朋友和“发小”认真阅读和思考,留下了精彩和耐人寻味的评论及留言,面对文中述及的内容,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满了思想的火花,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现转录于下。

由于事先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烦恼,我特意隐去真实姓名,并将一些敏感词删除或用符号替代,再以“甲乙丙丁”来代替发言者,并按照留言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甲:上了年纪的人,总有些怪癖。我的一个长辈,坐火车必须要人送上车。自从昆明事发,车站一般不许送客上车,可那位长辈无人送,便手足无措。啷个办?只能和铁路的人说好话,押下身份证,这才能送人上车。按说有这个毛病的人就不要坐火车了,可人家一趟趟跑得那叫一个欢实。还有一位老同志,买了软卧上铺,可一上车就躺在了下铺,买下铺的是个军校学员,见状一声不吭,去了上铺。得了便宜的老家伙一句客气话也木有。至于补差价,不存在的。可气的是老家伙还打电话跟我炫耀“我管他那个的,睡下再说”表情[无语、无语、无语]

乙:张明作家:写得太真实了!毛泽东时代实事求是!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精神,互帮互学,助人为乐,亲如一家……那时候,突然摔倒的老人,立刻有人扶起 ,亲如一家。现在……不说了……

丙:火车卧铺挂帘子事小,张明作家以事论事透析网议等,暴露了当下不如孔融让梨,的确值得深思啊!

丁:我认为不能一味地指责年轻人,铁路运输部门也有问题。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出行时,有关部门应予以尽可能的帮助。例如卖票时,为何不能尽量给予老年人下铺?现在都是在网上购票,大多数老人不会操作,铁路运输部门应考虑如何便利这部分人的方便出行。

戊:很是赞同呢。每一个人都是从出生到年老这样一个过程。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遭到歧视和轻视都是不对的。现在的服务行业商业性质特别浓厚,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为人民服务的这个观念是很淡薄的,网络购票,还有同时买票分开给座位,这对老年人来说也存在一个互相照应的问题

己:社会风气不同。原来不是问题现在都成了问题,越来越不明白了。表情[]

庚:现在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自我,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意识距离越来越多。老年人习惯拿五、六十年代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扶老爱幼的思维意识,去要求当今社会的“我的权利权益”至上的行为,冲突是必然的。

:挂帘子的行为对如今的现状明显不妥。

癸:感谢分享。我个人建议:在不影响低层客人睡觉休息的情况下,允许中上层客人坐一下伸伸腰,小息一会儿应该是可以的。扶老携幼,相互帮助是中国历来的传统。

:孔融从小便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他家里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带来了一篮梨子,让小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没有挑大的,反而挑选了一个最小的,他父亲看了,心里非常高兴。别看孔融年纪小,但还是非常懂事的,接着,父亲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子,让你先选,你怎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孔融回答道:“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这则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社会需要文明礼让的精神。

:好文。多角度折射事情的发生,社会反映,部门应对措施,中国传统美德……

寅:@张明 张明的文章写得好!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表情[]

卯:阅读完战友的作品《学习的榜样》,反映了火车上的社会现实情况。战友你真棒!写得很好,给你点赞!表情[强、强]

辰:张明战友:读了你写的《学习的榜样》一文颇有感触。文中披露“列车卧铺挂帘子……,是的,这是铁路部门没有改进卧铺车厢的现有格局,这是其一。铁路部门也没有出示公告,规定卧铺车厢乘客共享下铺铺位的有关规定,因下铺挂帘子,独霸下铺,造成上中铺乘客吃饭无座位,休息聊天无座位。出现这种不良氛围,铁路部门是,是推手。这是其二。其三,下铺乘客缺失道德修养,缺失助人为乐的精神,自私自利,目空一切的独享,没有互相礼让、善待他人的同情之心。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四岁孩童孔融让梨,如此高尚壮举,千古流传,千古美谈。一千八百多年后,岁月消失了,时代前进了,但有人如此低级趣味;人进化了,但思想品德和退化了,与孔融让梨相比,形成鲜明的落差。孔融让梨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榜样。为战友的抨击大作点赞!表情[抱拳、抱拳]

巳:其实,“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风气?”这个标题并不大。列车下铺挂帘子并不算什么大事,反映的是各自的需求与立场。老人做错了的事情,马上就是“坏人变老了”。年轻人有过错,就是“不尊重老人”,这是各自的素质问题,往小了说是个人问题,往大了说还是社会风气问题。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开展学习雷锋运动,那时的社会风气是真的好。好人好事蔚然成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现在的也有其社会原因。作为我们,有能力时教育子孙要尊敬老人;作为我们老年人,也要自爱,不要给老年人丢脸,做“为老不尊”之事。老了老了,给子女留不下什么资产,至少给子女留下点尊严,这不算是什么难事吧?!谢谢@张明的文章分享!表情[微笑]

午:如果拍视频的人,不在文字中用“年轻人”和“70岁老人”的指向,就事论事说“挂帘”,效果也许好得多。遗憾的是,咱们的这位同龄人,本来挺好的动机和手段,躺枪于“坏人变老了”的舆情中。据说“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是康德指出的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不是可以说,康德也在为《学习的榜样》点赞呢。@张明。

未:张哥好!文章写出了现实的场景、观点、立场。我们倡导的传统美德,今天看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这样的人还是少数人,不具有普遍性。主流的,大多数人还是坚持着传统美德。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构成了我们的社会。人的行色不一也只能说是在情理之中。感谢老哥的好文章!我们一起见证社会的进步!感谢老哥!表情[抱拳]

……

除了留言的战友、朋友和“发小”之外,还有许多点赞的战友、朋友和“发小”,我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2024428日整理于北京家中)《学习的榜样》一文读者留言摘录《学习的榜样》一文读者留言摘录《学习的榜样》一文读者留言摘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习的榜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