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塔寺

标签:
作家张明北京白塔寺阿尼哥文化历史 |
分类: 随笔杂谈 |

又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阳光照在身上感觉暖洋洋的。我去赵登禹路办事,路过白塔寺。见一些游人来来往往进出寺院。我近前询问,得知可以凭老年证免费进寺院参观。
高大巍峨的白塔,从小至今我看到过无数次,白塔寺的地名也听过说过无数次,却没有一次真正进入过白塔寺,今天,正好路过,又随身携带了老年证,便走进去看一看究竟。
白塔寺的尊称叫妙应寺,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即公元1279年,当时称“大圣寿万安寺”,是元大都城的一项重大工程,由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下令修建。白塔寺是老百姓的俗称。
妙应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内建有一座高五十一米的白塔,又称喇嘛塔。这座白塔的轮廓与北海公园内的白塔有些相似,却比北海白塔早了三百七十一年,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
白塔寺白塔的建造,不得不提到一位尼泊尔工艺美术家阿NI GE。阿NI GE(1244—1305),尼泊尔王室后裔,擅长绘画、雕塑、铸造工艺和建筑。公元1258年,阿NI GE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参与工匠八十人在当时的吐蕃建造金塔。公元1260年,阿NI GE来到内地,在他的主持下,建造了妙应寺等三座佛塔,九座寺庙,一座道观等等。1273年,元朝设立“诸色人匠总管府”统一管理营造、雕塑、冶铸及工艺制作,阿NI GE 被任命为总管府总管。五年后,忽必烈授予他光禄寺大夫、大司徒,掌管金、玉、织造等手工艺品的制作,还授予他银章虎符。阿NI GE 死后被赐封为“凉国敏惠公”。
在白塔寺院内,我看到了阿NI GE
褐色的金属铸像,只见他手持工具,昂首挺胸,眼望前方……
下面是这座白塔建筑形式和结构的文字介绍:
妙应寺白塔总高五十一米,砖石结构,白色体躯。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一千四百二十二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八百一十平方米,叠高九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显现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整个塔座造型优美,富于层叠变化。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上半部为圆锥形的长脖子,有十三节,称“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三十六个小铜钟。风吹铃铛响,声音清脆悦耳。铜盘上有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参见百度百科)
妙应寺自建造以来经历了多次灾难和维修。元代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被雷电击中,燃起熊熊大火,整个殿宇被烧毁,唯有白塔幸存。明代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下令维修白塔。天顺元年(1457年),寺庙也进行了重建,此时正式命名为“妙应寺”。明清及民国时期,寺院又进行过多次维修,康熙、乾隆皇帝都有御笔亲题的重修碑文。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曾冲入妙应寺,强盗一般将法器、供器等席卷而去(直到今天我都奇怪,当年如此行为的强盗和他们的后代子孙居然向全世界推崇和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和“基于规则的秩序”)。解放后,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我很幸运,刚开放不到两个月便来此参观,尽管游人不多,反而感觉清净。历史上,元代皇帝曾在这里做法事,现场有七万多人参加。后来逐渐演变成庙会,成为“八月八,走白塔”的老北京习俗。
(2023年3月4日写于河北燕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