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明战友聚会散记(中)

(2022-07-15 19:45:58)
标签:

作家张明

昆明战友聚会散记

建水古城

情感

军事

分类: 军旅青春
昆明战友聚会散记(中)

昆明战友聚会散记(中)

作者:张明

四、“没有一种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这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内容大致是写在海外的留学生在当地工作、结婚、生育后,由男女双方的家长轮流出国照顾孙儿孙女。这些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巨大付出,有些子女很领情,也知道感恩;而有些子女却不领情,更不知道感恩,甚至认为是应当应分的。所以,作家肖复兴发出了“没有一种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感慨。

 我把标题拿来借用,是因为本文有差不多的内容和情感需要叙述和抒发一下。

 我们这一次战友大聚会,事先有部分战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仅我知道的就有几个1969年入伍的女兵为了编撰和整理回忆录,收集了当年整个一连所有战友(去世的除外)的材料,除每人提供新旧两张照片外,还要写上一段回忆军旅生活感言。她们认真选稿,仔细编辑、校对和改错,其目的是为了制作成留给战友们具有纪念意义并相对完美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还有几位昆明战友,她们也为这次战友聚会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是为聚会的外地战友安排食宿。包括挑选居住的宾馆、活动地点、旅游团队,还要精打细算,选择那些战友能够接受的经济实惠的方案。二是到军营参观。要事先与有关部队的领导请示并获得允许,再联系大轿车运输。三是创建战友通信录。包括收集、整理、核实、制表、打印、分发等等,还要及时将消息反馈给参加聚会的战友。四是报到那天的接待工作。如前台登记,收取费用,会场的布置,程序的安排,代表发言,节目表演等等,这一切,都为我们这次战友聚会提供了方便和周到的服务,大家有目共睹。昆明战友聚会散记(中)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些战友做的都是公益事业,没有任何劳动报酬,花费的都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还自掏腰包解决临时出现的经济问题。她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自觉自愿,凭着一腔热情和对战友的情谊。我们绝大多数战友都是乐享其成,应该感谢她们才对。当然,在服务当中难免会有疏漏,也难免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所有战友都应该理解她们,因为只要工作,就会有缺点,干的越多,缺点就越多。什么都不干,就是一条缺点:不作为。所以,我们参加聚会的战友应该向这些筹备组的战友们致敬!没有她们的付出和努力,这次的战友聚会就会是“一团糟”,乱哄哄的所有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有些问题就是靠自己也解决不了,例如重返军营就是不可能的。

 没有一种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在此,作为一个当年二连的男兵,我要感谢北京老兵陈静、王淑华、郑淑华、高红等,云南老兵李建平、张云丽、陈铭、刘敏康、周平、姚子平等(还有北京战友白纪总和张亚平的先生为大家义务摄影),向你们致敬并问好!你们的所作所为,既传递出首都北京的庄重大气,又让我们重温了昆明四季如春、“无处不飞花”的美丽风景。

 昆明,真好!战友,更好!

昆明战友聚会散记(中)


五、双龙桥与建水古城

 三月份是昆明春暖花开的好季节,也正值“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景再现。

 记得年轻时在连队曾阅读过北大教授曹靖华写的散文《飞花集》,其中有一篇的名字就叫“春城无处不飞花”,形容春天的昆明到处是盛开的花朵,城市如鲜花一样美丽。曹靖华早年曾参加过鲁迅先生主持的“未名社”,与鲁迅先生有过多年的通信和业务往来。当然,“春城无处不飞花”并不是曹靖华的“专利”,而是唐朝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句子,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青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的一二句描写的是寒食节的长安城飞花柳絮缤纷绚烂的景象,曹靖华先生用其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来比喻春天的昆明,也显得聪慧而有灵气。

 在战友聚会的程序性活动结束之后,大家开始安排各自的活动。有的战友要在昆明市探亲访友,有的人要参加当地旅游团组织的云南其它地方旅游,还有的战友准备陆续返程。毕竟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一样,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行程。

 杨渝因为家里有事,准备很快回北京。我和白纪总计划与一连部分老兵随旅游团去云南的建水和元阳。毕竟来一趟云南不容易,怎么也要去两个没去过的地方看看。元阳有闻名天下的梯田美景,建水是云南古城,又刚好去元阳时路过,捎带脚就一起看了。同行的一连战友有高红、鲁淑英、郑淑华、王淑华、刘淑华、王桂凤、史金凤、刘晓芳、赵红梅、刘振武、张士臣和三男一女四位家属。

 为了方便旅行,我们从下榻的宾馆搬到了昆明市的另一家酒店,先把大件的行李放在那里,然后乘坐中巴旅游车开往建水。建水县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管辖。红河州下  辖四个市九个县,这九个县就包括建水县和元阳县。201011月,我随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到云南省弥勒市开会,而弥勒市也是红河州下辖四个市中的一个。一晃,又是七年了。

 建水县建县很早,古称“步头”、“巴甸”。汉代时归益州郡管辖,唐朝南诏时修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宋朝大理国时属秀山郡,元朝时称建水州,明朝称临安府,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又称建水县,一直沿用到今天。全县面积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五十多万,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二十多个民族。

 我们一行人先到的是建水县的双龙桥,战友们纷纷下车观看。这是一座建筑非常漂亮的十七孔石拱桥,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修建,当初为三孔桥,后来因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连接两岸。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当地官民将石桥加长为十四孔,与原来的三孔巧妙相接,浑然一体。桥身全部用大青石砌成,全长一百四十八米,桥上还建有一座高二十米的三层阁楼,“楼中有楼,檐外有檐”,层檐重叠,檐角飞翘,上面还挂有风铃,风吹时叮当作响,雄伟壮观。桥的南端建有一座两层六角飞檐小亭。之所以叫“双龙桥”,是因为此桥位于泸江河、塌冲河的交汇处,两条河如双龙蜿蜒而成名。双龙桥是现今云南省规模最大、古代建筑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1965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来到此处考察,将其列为全国大型古桥之一。20065月,双龙桥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此桥的古建筑价值。

 我和战友们沿着石桥行走,并不停地拍照。我侧重拍照了双龙桥的全景、近景、楼阁、飞檐、斗拱等等,还为高红、刘小芳两位大姐在桥上小亭子前照合影。

 桥边有一棵可以合抱的粗树,高大突兀,虬干曲枝,看上去几近沧桑。嫩嫩的叶芽在疙疙瘩瘩的树枝上刚刚冒出,还带有些许红色。这棵古树与石拱桥上的飞檐阁楼相互映照,在空旷的天际中形成美丽的剪影,别有一番景致。

 离开双龙桥,我们直奔建水古城。古城在建水县的临安镇,所以也称临安古城。临安古城建设得很早,但因连年战火,建了毁,毁了又建,循环往复。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平定西南后设立临安卫,在原有古城的基础上修筑临安卫城,废弃过去的土城,改建砖城,并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城门楼。这四个城门楼的名称分别为:东门迎晖门,南门阜安门,西门清远门,北门永贞门。我之所以根据资料写得这么细,是因为导游把我们带到了“清远门”城楼的下面,这应该是临安古城的西门。“清远门”城楼的建筑材料看上去是新的,我觉得应该是复建。因为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临安古城被战火焚烧,其中西、南、北三座城门烧毁,仅存东门迎晖门,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朝阳楼”。昆明战友聚会散记(中)

 整个临安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甚至比北京紫禁城(公元1420年)还要早,至今已经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朝阳楼(迎晖门)”的建筑更是气势恢弘。据《建水州志》记载:“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大,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东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素有“东楼凌汉”景观之说。也许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形式可以从中找到影子。

 朝阳楼上的四字独立牌匾豪气冲天:“雄镇东南”,这四个字是清代书法家云南石屏人涂晫书写,同时也是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书法,每字大近两米,结构笔力名声天下。

一个县级的古代城市建筑,有这样大的规模并历经六百多年的战火和大地震,能够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当年除了建筑专家的经验智慧和民众的辛勤劳动,肯定也是耗费了许多百姓财产和国家帑银呢。

 

六、感受建水古城

  这次去建水,导游特地安排我们去看当地传统特色食品“烧豆腐”。这种豆腐的某些做法和吃法与我们这些北方人是不一样。北方人吃豆腐,会将豆腐与其它食材相配,或做菜,或做汤,讲究的是豆腐鲜嫩、爽口。或者将豆腐切成片状,再放进锅里油炸,做成油豆腐即“家常豆腐”,然后入菜。而建水的烧豆腐,是作为主菜的,干吃豆腐,做法是放在铁箅子上烧烤。这种豆腐不是刚刚做好的、新鲜的,必须是放了许多天,已经发酵、发霉的,长了霉菌的豆腐,在烧烤的作用下,产生特殊的香味。这种豆腐的做法,据说是来源一个古代的故事。

明朝战乱时,朝廷征兵。临安城内许多年轻人被迫离家奔赴战场。其中一个小伙子临走的前一晚上,他的母亲怕儿子路途饥饿,便连夜将刚刚做好的豆腐切成一个个小块,用纱布包好,再用石块将豆腐里的水分压干,做成豆腐果的形状,放进儿子的行囊里,当作干粮等天明让他带着上路。昆明战友聚会散记(中)

 儿子从军上路,因为长途跋涉,路上也有人管饭,根本就想不起妈妈准备的豆腐干粮。等到了军营,取出包裹里的豆腐,一块块的早已经发霉、变臭。想把这一大包豆腐扔了,又觉得可惜,毕竟是农民的孩子,舍不得,这上面还有妈妈对儿子的爱心。于是,儿子便将发霉变臭的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等到豆腐烤出焦黄色,原本已经发霉发臭的豆腐散发出一股香味,放一块在嘴里,咬破脆皮,就见热气从无数蜂窝状小孔中散出,一嚼之下,汁液四溅,味道极佳。

 从军营回到家乡,小伙子如法炮制,邻里尝过他做的烤豆腐之后,都对这种别样的吃法赞不绝口。就这样,豆腐的这一吃法一传十,十传百,临安城家家户户都学会了烤豆腐。延续到今天,便成了一道美食。2011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记录和报道了“建水烧豆腐”这一地方特色食品。

 导游引导我们参观的是“曾记板井豆腐坊”。“曾氏豆腐”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经相传六代。曾家最便利的条件就是居住在“西门大板井”附近,取水非常方便。而且“西门大板井”是泉水井,水质好,无污染,四季都不会干涸。做豆腐与酿酒、沏茶一样,水是关键的一环。水好,豆腐自然就好。《舌尖上的中国》也对“西门大板井”进行了报道。之所以叫“西门大板井”,“西门”是指地点临安镇西门西正街。“大板井”是指这口井的井口由六块大石板拼接而成。它井口宽阔,井水清澈,旁边还建有专门供奉的地方。我也把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口井。据说“西门大板井”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应该是与临安卫城重建为同时代。“西门大板井”又称“溥博泉”。“溥”为广,“博”为多,说明这孔泉水量大充足。据《云南通志》记载,“溥博泉在城西半里,俗称大板井,水洁味甘,供全城之饮。”这就是说,当年临安古城的居民全部用水都是由这口水井供应了。

 从“西门大板井”返回时,我们又来到“曾记板井豆腐坊”,仔细观看他们制作豆腐的流程。完全是手工制作为主,与我们有区别的就是豆腐块小,像麻将牌一般大。据说点豆腐用的既不是石膏,也不是卤水,而是一种特制的酸液,这样可以使豆腐发酵得更快。开始制作豆腐时,专门选用大而圆的白皮黄豆,加上“西门大板井”的甜水,做好的豆腐用小块纱布包好,压上木板,待水流尽后,去掉纱布装入簸箕内,每块豆腐放上一点盐,在太阳下曝晒几日,让豆腐充分发酵、长毛。烧烤时,在火盆上架好铁篦子,放上豆腐烘烧,边烤边翻动,待豆腐充气膨胀,蘸以配好的甜咸酱油、辣椒、蒜泥、味精等调料食用。

 这种做法和吃法,让我想起安徽省的“徽州毛豆腐”,都是将发酵发霉的豆腐用油煎和烧烤,散发的气味极其难闻。也许是我的消化器官退化,没有口福,虽然品尝过,但对这类地方特色的美食实在是不敢恭维。其实,云南的许多特色食品,我都是很喜欢的,例如米线、饵块等等。昆明战友聚会散记(中)

 在建水的最后一个景点是临安火车站。说起来,建水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旅游景点。古建风格还有文庙、张家花园,自然景观有燕子洞,文化景观有制陶工艺等。但旅游团只有一天的时间,还包括路程,根本就安排不了,我们也只得割爱。

 临安火车站于1918年开工建设,十年之后的1928年建成,是云南“蒙宝”(蒙自县城关镇至石屏县宝秀镇)铁路线上的一个货车站。这条铁路是由云南民营资本家、个旧锡矿老板与当地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目的是开发云南南部矿产资源。这是一条窄轨铁路,也叫米轨。这条铁路曾经对云南边疆的早期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今作为交通运输的作用已经没有了,当地用它作为旅游观光的小火车,可以招徕各地的旅游者,其中有一站就是上文提到的“双龙桥”。

 小小的火车站和窄轨铁路,浓缩了滇南铁路开发建设的百年历史,同时,也成为当代人值得旅游和观光的好去处。战友们纷纷在临安火车站合影留念,我也给几位老兵合影拍照,效果还不错。高红、王淑华、王桂凤和史金凤四位大姐笑逐颜开神采奕奕。

 我和白纪总在临安古城的街道上看到了专卖竹筒水烟袋的摊贩,各式各样、非常地道的水烟袋让我们眼花缭乱,仅仅从制作水烟袋的材料上看,就有竹子的、化纤材料的、金属材料的,极其美观。老板坐在一旁,端着水烟袋尽兴地吸着,表情悠然自得。那光景,我想神仙也不过如此吧!我上前询问,可以给他拍一张照片吗?他点点头,算是答应。我赶紧按动相机快门,于是,一张“建水人乐享水烟袋”的照片就诞生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