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发博客丢失的文章《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四)

(2022-06-03 12:07:05)
标签:

作家张明

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

博客文章丢失

历史

文化

分类: 文学作品
重发博客丢失的文章《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四)

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四)

作者:张明

离开鸡鸣驿,我们乘车赶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宣化古城。

宣化城的历史非常悠久。战国至秦汉时称上谷郡。唐代时设立武州,唐昭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设文德县,始建宣化城。辽代时武州改称归化州。金代时归化州改称宣德州。元代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设立宣德府,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为宣府,设立前卫、左卫、右卫,派部队驻守。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宣府开始扩展筑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达十二公里。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撤销宣府卫,设立宣化府,取“宣扬教化”之意,归直隶省管辖,宣化由此得名。解放后称宣化市,归察哈尔省管辖。1963年改为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至今。



宣化曾是京西的政治中心。历代帝王常来宣化巡视。明武宗朱厚燳在宣府建镇国府第。清康熙皇帝七次北巡、西征均在宣化府整顿军队,筹集粮草。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二月,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十二月驻宣化,赐口北道尹诗一首,赐宣化总兵“媲训练”匾一块,赐宣化知府“亲民”匾一块。

宣化作为军事重地,被比喻成北京的西大门。如果来犯者从西面进攻北京,宣化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如攻破了这道屏障,北京城便受到极大的威胁。

我们参观游览的主要是宣化古城的清远楼和镇朔楼。其实,这两座古城楼就是宣化的钟楼和鼓楼。从外观和建筑规模上看,与北京的钟鼓楼有很大区别。清远楼,又称钟楼,建于明代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建筑(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南北宽二十六米,东西长二十八米,墩台高八米,通高二十五米,外观三层,内实两层楼上有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浇铸的一口铜钟,重达万斤。古时通报时辰,其钟声可传四十华里。城楼门洞(十字券洞)联通宣化城四门。门洞内至今留有五百年来的车辙印,清晰可见。

镇朔楼又名鼓楼,北距清远楼二百米。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也和清远楼一样,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通高二十五米,占地面积一千零五十二平方米。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为报时之用,是宣化城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镇朔楼北面顶层檐下悬挂的长六点六米、高二点四米的“神京屏翰”大匾,与边框雕刻出姿态各异的龙纹浑然一体,是清乾隆皇帝亲笔御书。清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孟冬,乾隆皇帝在宣化镇朔楼题字。“神京屏翰”四个字的笔画敦实厚重,扎实有力。将宣化喻为首都北京的屏障,足见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两座楼的钟和鼓都还在,我对那口巨型铜钟印象相当深刻。几百年来,大铜钟吊挂在与房梁为一体的特制木架结构上,重力均衡而又分散,看上去特别结实、牢固和稳当。铜钟除了报时,还兼报火警。例如,东面火警敲三下,西面四下、南面五下、北面六下。仅凭钟声,城中官民便知火灾方向,这让我们不得不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肃然起敬。

写到这里,也许会有读者问:“为什么铜钟报火警从第三声开始,一声和二声又表示什么?”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在墙上看见一则说明,称“民间有撞钟祈福之说。一声为‘平安幸福’,二声为‘吉祥如意’。原来如此,一声和二声的作用竟在这里。当然,这是我的玩笑话,可别当真。

无论是清远楼还是镇朔楼,里面木制楼梯的台阶又高又陡,游人上下十分吃力,而且城楼高层的过道极其狭窄,扶手很矮,面对居高临下的场景,让人感觉战战兢兢,缺乏安全感。我曾经问导游女士,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她说,这些结构都是原状,古人就是这样在过道上行走并上下楼梯的。如此说来,我们不仅不如古人胆子大,而且也不如古人身手敏捷啊!

 

顺便说一下,为我们作导游的年轻女士五官端正,记忆力好,口齿也清楚,标准的普通话,没有张家口当地人的口音。


重发博客丢失的文章《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四)

宣化清远楼
重发博客丢失的文章《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四)
宣化镇朔楼

重发博客丢失的文章《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四)
乾隆手书

重发博客丢失的文章《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四)
导游姑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