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逝去的战友和首长(十五)(上)

标签:
作家张明回忆逝去的战友和首长李迪全国公安文联会刊文化 |
分类: 军旅青春 |

《警察文化沙龙》(后改名《家园》)杂志是公安部全国公安文联的会刊,当时,我受聘担任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杂志有一个不定期的栏目叫“心情文摘”,专门转载对公安文化和公安文学有指导、帮助和借鉴作用,以及歌颂人民警察的优秀文章。于是,2010年第二期《警察文化沙龙》转载了李迪写作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节选),文章的末尾,我特意注上“文章转自《北京青年报》”。之后,我没想到《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发展的越来越火,不仅出版了图书,而且还拍摄了三十集的电视连续剧《走进看守所》,由著名演员刘佩琦先生、苏瑾女士主演。当然,这是后话。
(全国公安文联会刊《警察文化沙龙(后改名<家园>)》转载李迪《丹东看守所的故事》
有一天,我正在编辑部看稿子,有一位客人来找编辑张国庆谈事。张国庆先生是从天津市公安局借调到编辑部工作的资深编辑。他为我们做了介绍,说这位是著名作家李迪,写过《傍晚敲门的女人》等。我定睛看了看他,大约六十多岁,穿着一件红色上衣,精力充沛,热情爽朗。我问李迪先生是不是还写过《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他点头说是,我说我们的杂志还转载了您的作品,他一听很高兴。于是,我们就在编辑部攀谈了起来。他介绍他年轻时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当过知青,还当过兵。我问他在哪里当兵?他说在十四军四十二师,我说我也在云南当过兵,他问我在哪儿?我说在军区司令部通信总站,十四军军部在开远,四十二师在蒙自。他说你门儿清啊。我说十四军包括四十师、四十一师和四十二师都是我们的通信联络单位。李迪沉思了一会儿又问我,你在通信总站,认识不认识谢丽华?我笑了,太认识了,谢丽华是1969年入伍的北京兵,曾担任总站一营二连的副指导员。李迪又说,那杨浪你也认识?我说更认识了,我们一起当兵,从北京坐闷罐子火车来到昆明,在同一个新兵连。后来杨浪留在了军区通信训练大队,他和谢丽华最终结为夫妻。李迪兴奋地一拍大腿说,我们真是战友了!我问他,你怎么会认识谢丽华、杨浪的?李迪说,当年因为热爱写作,他和谢丽华、杨浪都在军区写作班子里。我说你们都是军队里的秀才(谢丽华从部队转业后曾任《中国妇女报》副总编,《农家女》杂志总编。杨浪转业后曾任《中国青年报》国内政治部主任、《中国青年》《财经》杂志副主编,并著有《地图的发现》《老歌的发现》等)。李迪笑着说,现在你也是秀才了。我说我可不是秀才,而是为你们这些秀才和大作家服务的。然后,我们开怀大笑,互留手机号码和微信。
于是,我对李迪老师的履历做了一些了解。李迪,1948年出生于北京,196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同年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后来入伍到十四军四十二师宣传队,1978年回京在人民出版社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小说《野蜂出没的山谷》《这里是恐怖的森林》《枪从背后打来》《傍晚敲门的女人》等,特别是《傍晚敲门的女人》发表后,相继在俄国、法国、韩国出版,开创了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之先河。为了写好《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这篇文章,他曾七次去丹东看守所体验生活,在那里度过了三个春节,与民警同吃同住同工作,深入了解在押人员的经历和情感,写出了被誉为“灵魂手术的生动报告”,震撼人心。再后来,李迪深入全国各地的警营,用他那支充满热烈和激情的笔,写出了《警官王快乐》《英雄时代》《听李迪讲中国警察故事》等大部头歌颂人民警察的书。为此,李迪老师成为全国公安文联特邀签约作家。

《警官王快乐》讲了一百个警察为民办事为民除害的故事,每篇千余字。这是李迪在江苏无锡深入社区和警营生活而提炼出来真实的警民故事。“警官王快乐”是千千万万个无锡民警的代表人物,他四十出头,长着一副鸭梨脸,在无锡惠山新城幸福社区当“片儿警”。社区里的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事情,都让“王快乐”赶上了。他忙,他累,他没家没夜,却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走千家万户,理鸡毛蒜皮,排难解忧,服务群众。按照李迪的话说,就是“用快乐化解不快乐,让快乐像阳光一样温暖,这就是警官王快乐的小小中国梦。”是啊,警察心里装着老百姓,热情为群众服务,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让世界越来越美好,这就是人民警察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