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的“红飘带”
作者:张明
前两天,我在博客和微信贴出今年国庆节期间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部分照片后,有一位分局原政治处的老同志看后留言:“照片拍得很好。注解有误,那是红飘带,不是巨龙”。
老同志提出异议后,我想了一下,当时确实不清楚这个通体红色并表现流线和弯曲的巨型建筑物是什么?又象征了什么?便主观想像为“巨龙”,以为是“腾飞”的“巨龙”。
事后,我特意查了相关资料,证实老同志说的是对的。在天安门广场上的这长二百一十二米、高十六米的巨型红色建筑,它的名称确实是“红飘带”。这两条飘逸灵动的“红飘带”,环绕天安门广场两侧。如果从天安门城楼向广场俯瞰,仿佛是伸出的一双大手,向人们张开怀抱。无论是对于今年七十周年国庆庆典本身,还是对于这些天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游客,两条“红飘带”都是今年国庆节最鲜明的地标之一。
这个“红飘带”的创意是怎么来的呢?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红飘带的“红”是严格意义的“国旗红”,突出了喜庆而又庄重的庆典氛围。清华美院党委书记马赛说,作家魏巍曾经写过著名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描写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红飘带”的造型也是伟大革命精神和初心使命的象征,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革命是从艰苦的岁月走过来的,其实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毅力。
“红飘带”的设计来自清华美院国庆设计团队。自去年十一月接到设计任务之后,美院师生几乎没有休息过。整个方案创意团队前后修改十多轮,才确定了“红飘带”的整体方案。而具体的造型结构、曲面的弧度设计等等细节,还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团队集思广益,纸张、丝线、甚至围巾都作为推敲设计形式语言的工具。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助理教授陈洛奇提出了一个可贵的设想:“十几轮修订之后,正好是冬天,那天我戴着一条围巾,我们觉得广场从整体上看,像一个人一样,天安门广场像是身躯,国博和人民大会堂像两个手一样,大概这种形式。用飘带,就像人戴上围巾,可以修饰他的气场,但又不会过分改变他的特点,是一个突然的灵感的乍现。”
如此庞大的工业设计作品,其实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电脑中展示的飘带构件样式,每一条型材图案不一、打孔不同,像大树的树根一般蔓延开来,在电脑编程程序中展现了另一种理性的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任飞说,如果不借助参数化的技术手段,想要实现数以万计、每根都不相同的铝方管的空间定位、拼接和修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由于庞大的计算量,工作站的电脑都曾烧毁了一根内存条。任飞说:“因为它的面很长很大,为了表现飘逸灵动,这个东西是曲线的,曲线是一个复杂的空间曲线,都不规则。最后我们考虑用规则的铝方管,来拼成不规则的连续的曲面。这个过程很有难度,借助了很多计算机的模拟软件做空间定位。”
除了创意和设计,如何让这样一个长两百多米、高十六米的艺术品从图纸落地还需要解决安全性和施工难度等多个问题。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范寅良说,由于广场无法扎根,如何配重以保证红飘带的安全性?广场人流的疏散如何兼顾?飘带中段悬挑的高度和弯曲的弧度等,这些问题都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最终问题被逐一解决,两条飘带甚至足够抵御十级大风。北京城建集团的严谨施工让我们震惊,真正做出来我们画的这种形状。
任飞说,一般建筑而言,精细到厘米级即可满足绝大多数的建筑要求,但“红飘带”却已经精细化到了毫米级。由于飘带体积过大,在安装过程中是上中下三部分拼接而成的。如果是厘米级,会很容易发现拼接的痕迹,但如今的飘带几乎看不到拼接的缝隙。
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专家们介绍,整个飘带由十五厘米宽的型材组装而成,而每根型材上又分布有四个或六个孔,共计三百一十五万个孔的组合才使得飘带上山水画的线条细节得以勾勒,甚至五十六个民族人物都能展现出细致入微的笑容。马赛说,这样一个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现代化艺术品,也承载了连接六块电子大屏幕的功能,使得广场上的每个设计元素得以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并与长安街上的庆典形成互动,成为了一抹引人注目的“中国红”。
这就是围绕“红飘带”的设计和研制过程,让我们向这些设计者和施工者致敬!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非常美好又极有创意的形象。(部分内容转自“中国之声”记者报道)
本文插图除署名之外,均取自网上和视觉中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