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意见,主编意见,这里是您的意见——
从2008年第12期开始,“幕后”栏目文章会第一时间登上《青年文摘·彩版》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qnwzcb。大家可以在博文后留言,您可以站在左边,也可以站在右边;您可以举双手赞成,更可以表示反对。
如果您的观点有别于编辑和主编,就有机会登上下一期彩版,并会得到署有您名字的最新一期《青年文摘·彩版》。
我已不能让青春连着大地
文/张悦然
《青年文摘·彩版》2009年第3期“幕后”

80一代,初懂事时看到的世界都是新鲜的东西,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在日本漫画和香港电视剧里度过了孤独的童年,西方流行乐像单车一样伴随他们上学放学,肯德基和麦当劳是最好的犒赏。一时间,所有东西都是进口的,进口的代表一种品质保证,是一种发誓要与父辈陈旧落伍的生活划清界限的决心。
人们都在说,“80后”是有个性的一代,而许多“80后”也显露出对70年代人的那种以群体方式发出声音的不屑。但是这种个性究竟是什么呢?这一代人,听着欧美摇滚乐、看着村上春树和杜拉斯的小说长大,他们很注重在阅读、音乐以及电影等方面吸收国外的新鲜事物。“80后”最初的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各种外国品牌、乐队和导演的名字。
他们还从中得到一种情绪,垮掉的、孤独、颓废并且厌倦的情绪。这种情绪没有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倒是成为不求上进的借口。我们就是从这些当中,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吗?是的,整个青春期,鉴赏力代替了创造力,制造出繁盛的幻觉。
这一代人,还常常流露出盲从,突然就陷入狂热而亢奋状态的幼稚。当“80后”通过抵制家乐福超市来表达对法国的不满时,我的MSN联系人名单,忽如一夜春风来般地纷纷在名字前面加了一颗红心和“China”。那种高涨的热情,令人恐惧。而这种爱国情绪,根本经不起推敲。
我总有一种担心,若干年后回顾过去的时候,这些青春的记忆是否让我们觉得羞愧。因为所有的热爱都没有根基,也没有精神力量。它们像某个名牌的回顾画册,展现着一年又一年的流行风尚。我有两个生于70年代的朋友,大学的时候是同学,这么多年过去,还是最好的朋友。可是他们看起来完全不同,性格、爱好以及生活环境,都不一样。将他们牵系在一起的,是理想。将来要一起捐几座希望小学,还打算等到有一天把两个人的藏书合起来,捐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为此他们努力赚钱,用心收集各种图书。他们的友谊,
“80后”恐怕是无法理解的,这样的理想也离他们很远。无怪乎曾有另一位70年代的朋友质疑我们这代人的友谊,说看起来很肤浅,只是为了做伴,一起吃喝玩乐。我竭力反驳他,却很心虚。因为和朋友在一起,我们的确都是玩乐。
成年后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卸去肩上万事过于负责的重压。因为不知道自己可以承受多重。
我们的自由可能过了头,没有连着大地的根系。这,是我们的对,还是不对?
编辑意见——
繁华却不接地气的青春,造就浮躁、肤浅、自负和盲目。80后拒绝沉重,无法咽下理想、信仰这样的大名词,只是蜗居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主编意见——
浮躁不代表没有理想,另类不一定缺乏责任感。是时代造就了他们的不能承受之轻,时间会为他们正名。
2009年第2期“幕后”文章《对不起,我不抵制法国货》
选用读者评论——
抵制法国货是一种爱国诉求的表达方式,比如说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使馆时学生的爱国游行。但抵制并非根本目的,重要的是表明一种态度:我们对你们这样做或这样说很不满意。
(成磊)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每一次的呼喊只不过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作为下一个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如果在这种时候都还要以沉默来面对强国的欺压,就对不起身体里流淌的华民族的热血。对不起,我要用我的精神抵制法国货。
(韦鲲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