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航天员秘密训练

标签:
神七航天员秘密训练彩版非常知识文化 |
分类: 智 |
“神七”航天员秘密训练
◎文/席志刚
《青年文摘·彩版》2008年第8期“非常知识”
“神舟七号”计划于2008年10月升空,我国航天员将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在北京郊区一个名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 “中国北京航天城”戒备森严。航天城的航天员中心里,14名来自中国军队各单位的航天员正在为10月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紧张训练。这14名航天员都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大多来自农村,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练;他们都是1.7米左右的“矮个儿瘦子”,憨厚沉稳。 “神舟七号”搭载的3名航天员将在他们中间产生。
五级筛选两百挑一
和美国、俄罗斯一样,中国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历来很神秘,直到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后,这个神秘的群体才逐渐亮相。
借鉴美苏的经验和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航天员主要从中国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先由各空军部队上报符合选拔条件的飞行员登记表,内容包括驻地、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毕业航校、飞行机种时间等;对符合基本条件的飞行员1506人,重又进行详细调查,确定886名飞行员参加初选;初选初步确定97人合格,经过专家仔细分析评定,最后只有60名飞行员被选到北京检查;再经过100多条临床医学检查,最终确定了这14人的名单。
“真空隔离”生活
航天员中心的离心机“手臂”长达8米,训练时航天员将承受8个G的负荷
在外人眼中,这14位航天员都是“国宝”级人物。但是,在航天员大队,这些“国宝”过着与普通军人一样的生活——军容风纪检查、政治教育、组织生活、队列会操、文体活动……航天员除了要严格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之外,还要遵守《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里在常人看来似乎不近情理的“五不准”等规定: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
在航天员们看来,限制要求也是一种待遇。为确保他们的绝对安全,即使是探亲、疗养、外训,也要专车接送、专人护送、严格警卫。个人不准开车,不准驾驶摩托。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医师制订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入门“铁人三项”
航天员身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一旦挺不住了可以立即按动红钮,请求教员暂停。但在“神七”航天员目前的训练中,这个红色按钮始终没有被按动。
倒睡5天5夜
转床不断变换航天员体位,增强其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
飞船进入轨道的最初几天,航天员体内的血液会因为失重而向头部转移。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神七”航天员要接受5天5夜的头低位卧床训练。转床不断地变换着航天员的体位,刺激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增强对血液分布的调节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失重环境;减轻进入太空时头面部充血、肿胀、鼻塞、头痛等症状。航天员们必须学会在头低脚高的卧床条件下进食、饮水、睡眠、清洁个人卫生,还要进行摄像机等操作训练。
坠铅块行走水池
“神七”发射后,航天员不是从一个舱到另一个舱去,而是从气闸舱到太空里面去,对中国来讲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次。
身着重达120千克的装备在10米深的水下,在比平时多1个大气压力的环境中工作,每次持续时间长达5小时以上,而且需要连续多日进行这样的工作。
为了模拟外太空行走的环境,航天员将在水池内练习,在服装上吊上铅块,穿上的服装再充气。调节比重后人体感觉可与太空中无太大差别。
忍受“无声”煎熬
北京航天城“神舟”飞船陈列馆,图为“神六”返回舱
航天员的安全和健康的研究是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航天员训练中心里有各种各样为使航天员适应太空生活而设置的模拟舱。
低压舱是一座淡绿色的T形舱,内有工作舱、休息舱和卫生舱3部分。当航天员穿上特制的航天服走进低压舱之后,舱内的空气就被抽掉,航天员此时就开始进入“太空”。狭小的舱内既没有电视也没有音响,就连做一些摇摆幅度较大的健身活动也很受限制,没有电话,不准通信,与外界完全隔绝。
短期载人航天飞行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但航天员长期在与社会完全隔绝的环境中生活、训练,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种魔魇般的心理障碍如影随形,极易使航天员产生厌烦、不安、抑郁等负面情绪,而且这些心理障碍随隔绝和受限制的时间延长而加重。
教员们会教给航天员自我管理情绪的办法,使他们具备危机处理能力、阻断过度压力的能力。教他们在压力大时,如何调节睡眠。教他们如何能处变不惊,当面对媒体采访、重要领导人接见时,怎样调整心态,使自己更自信……同时,还要教给航天员一些方式方法,帮助航天员把状态调整到最佳。
手机制造让人幼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