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常识误解谈天说地文化 |
分类: 情 |
你肯定误解的常识
文
《青年文摘·彩版》2007年第12期“非常知识”
“五毒”原来是良药
“倒”的只能是“楣”
“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为了求个吉利,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三长两短”捆棺材
“三长两短”常用来指意外的灾祸或者危险的事情,那么它又是源于什么呢?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古时棺木不用钉子,人们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的。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到后来,人们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生活中经常使用。
东西缘何称“东西
日常生活中,“买东西”已经成了人们购买物品的代名词。那么,为什么只有“东西”没有“南北”?
中国古代的术士用金、木、水、火、土推算相互生克的道理和运势,这“五行”又和东南西北中“五方”相配,测出古今变革、人生命理、万事冲撞及依附的关系。
据说,宋朝的理学家朱熹好学好问,在未出仕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有次两人在巷子里遇到,朱熹问道:“你提着篮子去干什么啊?”盛温和幽默地回答:“去街门买东西。”当时还没有“东西”这一说法。朱熹不解地问:“买‘东西’?这是什么意思?为何不买‘南北’?”盛温和并没有直接解答,笑着回敬说:“你这位大学问家真实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对照一下就会明白了。”
朱熹想,“东”即“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等;“西”为“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等;“南”属“火”,“北”乃“水”,“中”属“土”,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质。朱熹明白了,原来盛温和是用了诙谐的语言说,上街去买金木之类可装入篮子的物品,若说 “南北”就不对了,篮子里怎么可以装水和火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青年文摘·彩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