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这本书不应当仅仅被当做书看待的,它应该是一座在大洋中闪烁着光明的灯塔,指引着教育人前行的方向。因为,在书中我们看到了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和矢志不渝的行走力量,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创新实践带给我们以信心,那些致力于改善人的幸福的教育开拓者们掮住黑暗的闸门,让我们坚持相信人类终究会走向美好,我仿佛看到那些身处贫困、战乱地区的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畅快和满足。该书汇集了遍布世界各地的16个教育创新案例。如:教育之路、重写未来、墙洞等等。这些教育创新案例正如该书的内容简介介绍的那样,是具有开拓性的实践,是国际教育领域内的最佳实践,因此,这本书带来的影响和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一、教育的使命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可是,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了身边的学校教育,我们认为,身边的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与身边的人建立联系才是最有益的。这种观念让我们囿于狭隘的教育观念和视野中。克里希那穆提说,世界与我们是有关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独善其身地孤立存在。世界各地的环境污染、人口、贫困、毒品、暴乱、战争问题都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如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引起一场龙卷风一样,我们无法摆脱“蝴蝶效应”。我们只有跳出狭隘的国家、民族意识才能进一步意识到教育的使命,才能更好地增进人类的福祉,才能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人的幸福。一是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公平还没有实现。比如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目前,世界大约1.5亿不满15岁的儿童身患残疾,从2002年到2004年间,只有50%的残疾男童完成了小学教育。全世界7.6亿成人文盲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没有一个非洲国家的女童中学入学率达到50%。在低收入国家,11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失学。在印度奥利萨邦的农村地区的部落只有29%的人口脱盲。在巴拉圭,只有64%的学生小学毕业。在战乱地区,三分之一的儿童没有学上。索马里最贫穷的儿童只上0.4年学,最富裕的儿童上6.6年学。校舍常常成为战争的牺牲品,阿富汗有50%的学校在帐篷里和露天上课。这些数据,让我们无法安宁,我们不可能无视那些渴望知识甘露的灵魂,不可能无视他们享有的基本受教育权。审视我国的教育,即便我们的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尤其是我们的扫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人口大国,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仍然让我们作为教育人感到惭愧。二是工业化时期的教育体制与当下社会发生错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看到受教育者通过学校的学习,能够掌握走向社会的本领进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可是我们的教育还远远没有脱离工业化时代的特征,教育体制不够灵活,教育方式不甚有效,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之间发生了严重错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很好地达成和解。比如我们经常强调成绩,而很少考虑能力,所以培养出来的孩子在理解力、创造力、合作力和批判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教育经常就像一个筛子,将那些所谓的种子人选挑出去进行深造,将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瘪子推向了社会。教育还没有完全脱去特权的外衣,真正帮助公民打通向更高阶层的流动的通道,地域、身份、性别、家庭有时就决定了受教育者就读的学校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选择。另一方面,人们意识到教育是一种投资,所以十分关注收益。当看到对子女的长期投入并没有实现家庭收入和生活品质的极大提升,有时甚至还影响到家庭生活质量时便认为教育投入没有太大价值便不再投入。
http://i.guancha.cn/News/2014/01/30/635266911799061107.jpg
二、学习的变革
(一) 当下的学习呈现的特点
在当下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学习的意义和内涵正在被重新赋予。学习的真正意义正在被激发出来,它更多地指向了学习者自身,它体现出了自主性、过程性、开放性、终身性这样的特点。学习更多的不是教师的知识传授和规训指导,更多地成为一种个人行为,学习的内容、地点、方式可以由个人决定,而不是学习那些与自身兴趣、爱好和发展无关的无聊内容,学习成为一种自组织行为。印度教育工作者苏伽特米特拉发起的墙洞项目让我们对学习的自主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米特拉把一台计算机放到他在海德拉巴的办公室外墙的一个洞里,数小时后附近贫民区的孩子就学会了自己上网,几个星期后,他们除了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还学会了数学和英语。如果学习都可以这样发生,那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会受到极大冲击;学习本身是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人的认知理解能力在不断地更正和适应并不断提高,同时,学习也是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过程。在互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发生观点的碰撞,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建立起了联系。最后,学习还是一个自评和他评的过程。自评和他评的过程让学习者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网络课程的出现,学习不再被限制在学校和班级,学习者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属于自己的个性课程。这非常有助于克服学校运行的标准模式,跨越由战乱、贫穷等等原因导致的教育障碍,一些学校的僵化管理,尤其是师资水平的低下对于学习者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好的影响,在那些相对贫困的学校里,拿着低工资的教师照本宣科和让学习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正是辍学率和不合格率增大的原因之一,这样的教育只能让学习者对于上学感到失望;学习者逐渐认识到,学习并不仅仅是在学校里面受教育,而更多的指向人的随时随地的终身教育,意即学习成为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的完善自身的方式。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运动实现了了信息技术使学生不用跟教师不用跟教师在同一屋子里就能学习的重大创新。而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到2001年的时候,课程数量就已经达到2000门。在印度尼西亚,整所大学的工程学课程都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资源。教师用户只占全网流量的10%,大多数用户是学生,其中一半是独立学习者,他们并不属于任何机构,没人要求他们来,他们只是渴望终身学习的人。
(二)关于学习内容的讨论与实践
许多专家都在探讨学习者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学什么,其中哈佛大学的学者比较有代表性。 比如,哈佛大学托尼瓦格纳认为,现代教育应该围绕孩子们探索的有趣问题进行组织,而非围绕他们应该记住的、获得考试高分的答案;哈佛大学的伦理学教授玛莎努斯鲍斯在《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一书中说,教育应该建立在经典理念的基础之上,尊重人文学科,尤其是在一个充斥着消费主义、商业与技术的世界;哈佛大学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教育应该倡导真、善、美的经典美德。哈佛大学的教授们从人类的长远未来出发,启发我们问题意识、人文意识、美德意识应该成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经过这些教育先锋的创新实践,他们将学习聚焦于知识与技能的共通领域。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聚焦于全球化所需的共通技能,如英语能力、电脑技能、数学和科学理解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文化的认同与建设能力;二是聚焦于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构建并采取有效方式解决能源、交通、废弃物等问题;三是聚焦于公民与自治。学习成为通向自治与负责任公民的重要途径;四是聚焦于学习与工作的重新连接。将学习的最终测试导向是否能富有成效的工作。可见,这些创新者更加富有实效地在推进学习的变革,也在深深地改变着教育的形态。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模样,
他们深刻意识到,学习者应该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课程。比如在非洲贫民区长大的女孩,有必要学会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在巴拉圭的农村,有必要学会如何充分利用表层土;在芝加哥的贫民窟,有必要学会抵挡帮派与毒品的诱惑。这些对于他们才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其实,与生活相联系永远是学习的应有之义,学习更多的就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为学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只有在生活中,学习才能变得真实有趣,只有在生活中,学习者才能体会到学习的真正快乐。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学习似乎离生活越来越远了,学习好像仅仅成为书本上的事,独立于生活之外,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二者似乎关系不太大了。在学校教育里,一些需要体验的经历被省略,一些需要探究的过程被省略,一些需要思辨的现实被省略,一些学校的馆室成了摆设,学生从没有做过物理、化学实验,为避免出现安全问题从不组织学生春游,我们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想建高楼,却不想一层一层打好基础,我们似乎有点过于功利了。
三、教育创新的突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更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人类正在不断的创新中才不断战胜了自然、掌握了生产工具,让自然为我所用,实现了更自由舒适的生活。这16个教育创新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教育变革的希望,给我们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拿“学徒”项目来说,他起源于巴西圣保罗维达马达来纳的“壁画”项目,在那个贩毒、绑架和暗杀频发的危险之地,一群新闻工作者和建筑师将一条只有毒品交易者才会出现的小巷改造成了一个室外画廊,而奇怪的是,这些壁画竟然从未遭人破坏。在书中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这条色彩斑斓的小巷,小巷不算太窄,当我们从小巷走过,我们一定会惊诧于这样富于设计的构图、这样富有现代气息的壁画,这里面流露出艺术的美,平和的美,这样的环境自然而然就能陶冶人的情操。我从这张照片上还还看到一个细节,在小巷右侧的墙上设有铁丝网,可见当地居民的防范意识之强,如果不进行“壁画”项目这样的改变,我想当地人一定还是生活在恐惧与封闭之中的。后来,“学徒” 将其社区艺术项目转变为“社会技术” ,把社区创建成学习社区的技术进行了整理,方便别人使用, 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教育创新从贫困中突围
教育创新从体制中突围
教育创新从
教育的创新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