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标签:
教育读书 |
分类: 教育阅读 |
上课是教师传道受业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那么,怎么上课,学生才能够喜欢呢?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秘密。
一、以生为本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
二、好课的标准
教师要想上好课,首先就要知道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好课的标准的无他,关键在于好课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起航。好课不一定完美,但一定有其独特之处,那种看似行云流水,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观赏课只能是人工盆景,尽是雕琢痕迹,反而失去了自然的灵动、山野的韵味。好课不能简单地与评价量表一一对应,动辄拿着评课表对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教学流程、教学效果、信息化手段等进行评价,看似准确,实则不然。简单的对应有时会割裂教学的整体性。好课不必按部就班,应允许师生在课堂上的某处教学景致中停留,进而生发出真实的、天然的、非量化的创见。魏勇认为,好课的标准有四:一是好课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的本质意义不是为了教师的自我展示,学生也不是教师上课的道具。魏勇在2005年参加成都的一个优质课评比后,深有体会。在三位名师授课后,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对执教教师的评价并不一致。评课老师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深,上课的学生则仅仅认为教师教态亲切。这说明学生仅仅对教师有印象,而对教师的课却并未在意。魏勇反思道:在教师精心设置的课堂里面,为什么学生感受最多的是教师的教态或者教师的口才,而不是思想和认识上的收获呢?这正是症结所在。教师只是重视了课的设计,却并未真正关注学生。仅仅是态度亲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真正期待的是未知的风景和思想上的共鸣。试想,如果教学中目中无人,又有多少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能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夺目的光辉、温暖的记忆和引领人生的深刻?二是好课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性并不是指知识点和教学思路模糊,一些需要精致的东西仍然要准确到位,尤其是课的内在逻辑仍要保持必要的流畅合理,而这种模糊我理解是教师愿意时刻围绕学生的课堂反馈放弃自己的先前预设,善于倾听学生,与学生对话,机智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选准切入的结合点,这样才能真正让师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我以为模糊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好课的意境是模糊的。好课有时更像一种写意画,它未必求得某种细致,有板有眼,而是求得一种缥缈、朦胧的美。这好似小学生写字必须一笔一划、横平竖直,而书法家写字却重在牵丝连带、章法布局。好课一定是讲究”布白“的,布白之处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让他们深入思考、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进而将空余的留白涂抹上各自的色彩。三是好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好课的开放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师生具有开放接受合理观点的心态;二是指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融合。拥有开放的心态,自然容易接纳他人的思想和见解,进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善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呵护学生的教师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更容易与这样的老师打成一片。教师所需要保有的一个优良品质就是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这有时需要教师具有放下架子和师道尊严的勇气。开放的另一层意思即指要有开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超越了专业本位、学科本位和教师本位,如魏勇谈到的《美国语文》中《有趣的故事》那篇课文提到的教学要求那样,既有收集、又有设计,自然地在语文课中将历史、科学、艺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好课是有边界的。好课是开放的,但并不是说好课没有原则,没有边界,好课需要循着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课堂状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不能毫无目的地延伸扩展,否则,将陷于“无标准主义”,正如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文本解读的多元有界原则,好课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定性,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既对课堂不够尊重,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三、要教会学生思考
前一篇:音乐
后一篇:19做一个有境界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