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

(2016-06-12 10:57:13)
标签:

教育

读书

分类: 教育阅读
上课是教师传道受业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那么,怎么上课,学生才能够喜欢呢?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秘密。
一、以生为本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
     上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文化、道德层满的成长,它的意义在于这主要是一个学习过程,其次才是教学过程。以生为本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经验。教师只有了解到这些,才能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那种在课堂上热衷于大秀自身基本功的教师注定不能明白上课的含义,课堂也不是学生的游乐场,那种毫无秩序的懒散热闹与通往真理和文化的道路相去甚远,课堂更不是单纯追求催肥效率的填鸭厂,给学生灌多少学生就能吃多少。魏勇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者精神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游客有计划地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拨开横亘在师生之间的雾霾。以生为本还要求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对知识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作为一个谦卑者,要经常提醒自己所知道的极其有限,只不过年龄大一点、接受教育多一点,生活阅历丰富一点,在创造力、想象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上,教师不一定强于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教师不能常常表现出一种绝对权威的状态。
二、好课的标准
教师要想上好课,首先就要知道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好课的标准的无他,关键在于好课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起航。好课不一定完美,但一定有其独特之处,那种看似行云流水,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观赏课只能是人工盆景,尽是雕琢痕迹,反而失去了自然的灵动、山野的韵味。好课不能简单地与评价量表一一对应,动辄拿着评课表对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教学流程、教学效果、信息化手段等进行评价,看似准确,实则不然。简单的对应有时会割裂教学的整体性。好课不必按部就班,应允许师生在课堂上的某处教学景致中停留,进而生发出真实的、天然的、非量化的创见。魏勇认为,好课的标准有四:一是好课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的本质意义不是为了教师的自我展示,学生也不是教师上课的道具。魏勇在2005年参加成都的一个优质课评比后,深有体会。在三位名师授课后,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对执教教师的评价并不一致。评课老师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深,上课的学生则仅仅认为教师教态亲切。这说明学生仅仅对教师有印象,而对教师的课却并未在意。魏勇反思道:在教师精心设置的课堂里面,为什么学生感受最多的是教师的教态或者教师的口才,而不是思想和认识上的收获呢?这正是症结所在。教师只是重视了课的设计,却并未真正关注学生。仅仅是态度亲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真正期待的是未知的风景和思想上的共鸣。试想,如果教学中目中无人,又有多少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能在学生的人生中留下夺目的光辉、温暖的记忆和引领人生的深刻?二是好课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性并不是指知识点和教学思路模糊,一些需要精致的东西仍然要准确到位,尤其是课的内在逻辑仍要保持必要的流畅合理,而这种模糊我理解是教师愿意时刻围绕学生的课堂反馈放弃自己的先前预设,善于倾听学生,与学生对话,机智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选准切入的结合点,这样才能真正让师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我以为模糊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好课的意境是模糊的。好课有时更像一种写意画,它未必求得某种细致,有板有眼,而是求得一种缥缈、朦胧的美。这好似小学生写字必须一笔一划、横平竖直,而书法家写字却重在牵丝连带、章法布局。好课一定是讲究”布白“的,布白之处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让他们深入思考、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进而将空余的留白涂抹上各自的色彩。三是好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好课的开放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师生具有开放接受合理观点的心态;二是指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融合。拥有开放的心态,自然容易接纳他人的思想和见解,进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善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呵护学生的教师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更容易与这样的老师打成一片。教师所需要保有的一个优良品质就是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这有时需要教师具有放下架子和师道尊严的勇气。开放的另一层意思即指要有开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超越了专业本位、学科本位和教师本位,如魏勇谈到的《美国语文》中《有趣的故事》那篇课文提到的教学要求那样,既有收集、又有设计,自然地在语文课中将历史、科学、艺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好课是有边界的。好课是开放的,但并不是说好课没有原则,没有边界,好课需要循着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课堂状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不能毫无目的地延伸扩展,否则,将陷于“无标准主义”,正如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文本解读的多元有界原则,好课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定性,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既对课堂不够尊重,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三、要教会学生思考
   如今的课堂多了一些眼花缭乱,少了些许真实古朴,尤其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执教者除了不遗余力的展示自身过硬的基本功之外,还显得有过于和蔼可亲的做作,如魏勇老师参加的国家级赛课活动时看到名师执教后学生的茫然,我们知道真正的课堂不是那个样子的,真正的课堂究竟需要留给学生什么值得一生铭记的东西,我以为课堂中可能留给学生很多东西,包括知识、情感、文化等等,但最让学生受益的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要通过这日复一日的课教会学生思考,进而学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课堂才真正变得富有意义,才能焕发出生机和光彩。一是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思考是人脑最可宝贵的品质,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的大脑就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就不会生发出最有成就感的创见,更容易让大脑变得懒惰懈怠。独立思考首先就要教会学生怀疑。萨边说:怀疑是知识的钥匙。没有怀疑的精神,就只会人云亦云,就无法接近真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教给学生许多概念、定义和知识点,仿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考试而准备,但其实真正的学习却擦肩而去。二是要教会学生反思。反思是最重要的思维品质,不仅教师要反思,还要教会学生反思。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会反思,那么学习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学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要引导学生建立辩证的哲学观,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对历史和前人所谓的真理都要谨慎地辨别和运用。其次,要教会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方式。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三是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我们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判断,其实,有时我们的判断是片面的、断裂的、静止的,所以,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或从上看、或从下看或从前看、或从后看,这样才能全方位了解事物的真相,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能两次踏进相同的河流。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一时一个样所以需要一时一个眼光。这样,才会将学生培养成通情达理的人。总之,课堂应该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乐园,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音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