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新华
刘新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8
  • 关注人气: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B2B博客营销第一案:SAP SOA博客圈

(2006-08-28 23:02:36)
中国B2B博客营销第一案:SAP SOA博客圈
 
虽然全球博客已过五千万,并在以每6个月的速度在翻番增长,但是企业博客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全球500强公司只有约100家公司开始了企业博客的试水,而企业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讨论业界有争议的话题则更是鲜有先例。所以今天下午看到SAP在CSDN(中国软件开发者网络)开辟一个主题博客圈,邀请所有产业链的专业人士包括竞争对手就管理软件最具争议的话题SOA(面向服务的架构)进行公开讨论,实属勇气可嘉。一个素来以严谨稳健务实著称的一家德国软件公司,能够赶博客这个“时髦”,而且选择颇具争议性的议题进行公开讨论,真是有点石破天惊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举动可能开启了中国B2B领域利用博客进行营销的第一案,虽然此前不乏一些快速消费品或是其他B2C的公司已经开始利用博客进行营销沟通的尝试。
 
SAP此次“出位”一“博”,如果不是吃了大力丸,那一定是有点绝活。否则没这点底气,估计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那支撑SAP在SOA的底气是什么呢?
 
SOA自1996年提出之后一直好像海市蜃楼一样,虽然业界都觉得它代表软件业的未来,但除了看上去很美或是成为理论界高谈阔论的谈资之外,似乎一点实际用处就没有。到了这几年,SOA重新热了起来,几乎所有软件玩家都开始自己定义SOA,并推出自己版本的SOA解决方案,特别是这一两年很多厂商的市场活动言必谈SOA,近期软件厂商主动传播的新闻中有一半与SOA有关。虽然SOA逐渐升温,但客观来讲,还是剃头挑子,厂商热,用户冷。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厂商的方案还拘泥于企业内部不同技术、数据、流程或是业务层面的集成。殊不知,在企业异构应用(不同的应用采用不同的平台)的环境中,这种集成复杂度和成本随着集成流程、平台种类的增多出现倍增效应,出现典型的规模不经济,最终造成的是一个个孤岛和冗余死角。而真正能够提供成本和灵活性优势的,则需要融合,或是通过同一技术平台实现企业的人员、信息、流程的无缝集成;更多地则应通过应用层面逻辑关联实现无缝实时的集成。这种应用层面逻辑无缝实时关联才是SOA的精髓所在。推广开来,如果这种无缝关联不仅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且能够拓展到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那才是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SOA。各种兜售SOA的技术厂商能在解决方案中做到这点已属不易,而能够提供完全开放支持这种跨企业间的融合技术平台则几乎没有,而SAP正是经过三年的闭门修炼,全面改写了原有平台的应用,终于提供一个真正意义的SOA平台ESA(企业服务架构)/NetWeaver。
 
当然,尽管SAP拥有ESA这样的匠心之作,也并非意味着这场游戏已经到了尽头,事实上ESA也在不断完善,企业对管理软件应用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这个业界对于SOA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由于这场游戏最终是场产业共识的游戏,所以如果大家不能达成共识,共同完善,联合创新,SAP的独角戏也会无疾而终。
 
所以,正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说的参禅有三种境界,可能对SOA的认识也需要经历这三个过程。这三种境界就是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中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反观整个产业对SOA的认识,似乎正处于第二境界,也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各个玩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相互间有很多冲突的想法和观点。所以SOA要真正改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形,就必须从对用户需求的角度达到共识,同时形成真正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应用和方法论,而有一个真正开放的社区,能够集思广益真正进行观点的碰撞,毫无疑问相当重要。所以SAP利用社区博客这种形式聚集产业的注意力,传播其对SOA的独特见解和技术逻辑,树立在此领域的权威见解,进而通过媒体和分析师对其领先理念和成功应用进行更广泛层面的传播和思想扩散,可谓一石多鸟,虽然其营销效果还有观后效,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有趣的营销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