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两天在平台上展示了一枚满文“天命通宝”呈样大钱。今天再向同好献出满汉文“天下太平”宫廷钱两枚,恭请品鉴。
第一枚:直径53.3厚度3穿9.6廓2.3外缘6.6,字高1.2(mm)重42.43克
第二枚直径53.2厚度2.6穿9.2廓2.2外缘6.2,字高0.8(mm)重35.67克
这种形制的铜币,在互联网和钱币杂志上均有披露。有的仅有满文,光背;有的一面是满文四字符,一面为四个汉文。大小形制有小平和大于折十型等多种。
有人断其为厌胜吉语钱(花钱),但在国内可查见、已出版的花钱钱谱中均未见收录。
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学习,我想对这两枚藏品品鉴结果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币文的考证:
上海卫生材料厂程时乔先生在《满文“天下太平”钱探索》一文中陈述道: “在1987年《内蒙古金融•钱币上册》1987年钱币专刊1期(总第7期)上有一篇“新文介绍”。其中展示有一枚来自国外杂志上的背满文的“天下太平”钱。另外,在“中国钱币”1987年第1期66页中也介绍一枚,是美国钱币学会博物馆的藏品,由绿玉雕成。” 他对钱币上的四个满文作了对比研究,提出四个满文文字,按上、下、左、右排列,分别对应于汉字的意思是:
我对满文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对照我的藏品,仅有“太平”两汉字对应的满文一样,在钱币的9点位上。
至于6点位和12点位的两个满文与程时乔先生所列出的“天”、“下”满文书写方法略异。但根据程的研究,其他一枚相似钱币(内蒙古金融。钱币上册展示)的也有不同。但意思相同。所以,对比一下,只好认同。
其12点位的满文是“天”字,6点位上的满文是“下”字。于是三个满文对应的就是“天下太平”了。
只不过藏品钱币上的满文“天”、“下”是右侧带“点”的,当为“新满文”。与程先生展示的无点老满文不同。
又按网络上的信息,查阅安双成主编的《满汉大词典》进行比对,也是这种结果。
如果进行满汉对译,只需要三个满文字母,即可表达“天”、“下”、“太平”。但藏品三点位多出一个看似寶源局的“源”字满文字母。
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识别,此藏品的满文是“宝源局”铸造的“天下太平”铜钱。
这种标示铸造局名的方式倒与大清其他铜钱一致。
二,关于钱币的铸造年代,钱币用途及特征
1、 钱币特征:
a、 钱币尺寸超大,制作精美,满汉币文均清晰挺拔,立面深峻,地章和 币文肉身上多见人工刀刻痕,疑是手工雕刻之呈样钱或专为宫廷中达官贵人赏赐,把玩的“宫廷钱”。
b、藏品包浆自然,老道熟旧,有颗粒结晶,尤其是重量达42.43克的那一枚,有”金“氧化后特有的红色锈迹,疑为鎏金或含金合金所铸。
在“知孚网”上学习《联合共鉴:养心殿“嘉庆六年”宝匣内 “天下太平”钱币的制作工艺研究》一文,见到养心殿 “嘉庆六年” 宝匣内的24枚钱币 。
一面是汉文“天下太平”,另一面是满文。质量范围在10.67克至11.36克之间,直径范围为25.4毫米-28.4毫米,厚度范围为1.7毫米-2.1毫米。均属于小平钱范畴。
研究者使用德国BRUKER公司的开放式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对其中5枚钱币检测的结果认定,钱币的主要成分为金和银两种元素,其中金的含量从60%-78%不等,银的含量从22%-38% 不等,另还包括微量的铜元素。按照国际通用的K金计量标准进行计算,金的成色在14K-18K之间,可以确定宝匣中的24枚金属钱币为金币。
由此可见,大清”嘉庆”六年曾铸造有满汉文“天下太平”的金质宫廷钱。
这为我的上述推断提供了一个客观证据,说明满汉文“天下太平”铜钱确有金质“宫廷钱”的客观存在。
2、 铸造年代的推论:
a、藏品钱币上的满文均是太宗六年(1632)命达海改进后的“新满文” 或称作“有圈点满文”。由此推断,此钱是在1632年后在户部“寶源局”官炉铸造的。
b、据史料记载,大型制钱“行用钱”仅在清咸丰年间才有启用。藏品直径达50mm以上,是“出号钱”,“出谱钱”。这种超大尺寸的钱币在咸丰年之前绝不会是行用钱。据此可进一步断定,藏品是在1632年“新满文“实施后至咸丰年间(1846年) 铸造的。
3、藏品的用途推断:
藏品直径超大,在铸造年限内如“非行用钱”,又非“厌胜钱”(花钱),制作如此精致,只有“呈样钱“或“宫廷钱”的可能。 而按照而清人入关后的造币史,首先在工部和户部设立宝源和宝泉两个中央造币厂的时间节点,由这两个造币厂官炉专为宫廷或达官贵人铸造冠有造币局名的这种满、汉文“天下太平”是完全可行的。
4、推断结论:
藏品为 1632年“新满文“实施后至咸丰年间(1846年) 铸造的满汉文”天下太平“宫钱或呈样钱。
您的认为呢?
2020年11月17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