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关于“田蚕万倍”花钱的资料史料很少,不知其兴起和发展的具体时间。据说根据已有资料推断其起源时间在唐朝。 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18年推翻隋朝建立唐朝,让中国再次统一。
大唐初年,战乱刚刚结束,人口凋零,百废待兴。在“武德”末期,全国人口不满三百万户,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和满目疮痍的国家城市,唐政府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促生了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努力耕作,期盼丰收。“田蚕万倍”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贞观之治”的历史产物。 它是农民期盼收获,庆祝丰收的心情表达,虽是民间之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官方的首肯。
这种花钱正面是“田蚕万倍”四个字,分别刻在方孔的四边。
“田”指田地种庄,收获粮食,泛指吃。 “蚕”指养蚕种桑,缫丝制衣,泛指穿。 “万”,作“十千”说,泛指多,也与蚕宝宝从蚁蚕长到最大时体重膨胀万倍相呼应,同时“万倍”也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可以看出“田蚕万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田蚕万倍”花钱背面刻有多种图案。有人物,文字,动物,如“鹿”图。
目前发现的花钱材质有黄铜,金铜合金等。
鹿在古人眼中是很少见的动物,古辽人视为神兽。据说遇到鹿的人会得到幸运,鹿代表着幸运,吉祥和睦。丰收了,吃饱了,穿暖了,对古人来说就是莫大的幸运。
背鹿的“天蚕万倍”花钱,有说是唐朝,宋朝或清代昭和时期日本铸造的,值得研究。目前价值均在数千元上下。
图中这枚“田蚕万倍”花钱是本人藏品,初判为清代。直径44.5mm,方穿径10.05mm,厚5.2mm,廓1.5 mm,外缘3.6mm字高1.5mm,重43.69g。
钱币正面外缘与内绳纹圈之间是折线齿纹,其内是四个楷体字直读“田蚕万倍”。钱币背面亦是外缘与内绳纹圈之间是折线齿纹,其内是一位站立的人物、草地、树、流云。 此钱材质似金铜合金,系黑龙江伊春正五黄旗家传承之物。
其表面有少量黑褐色锈斑和有暗红色包浆附着在地章上。钱币无损伤,无裂痕,内廓精修过,外轮边有横向修整痕迹符合当时的加工工艺。其整体品相俱佳,以其包浆和制式看,当为晚清厌胜钱,是一枚赋予了美好企盼的吉祥花钱。
2020年10月18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