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2020-09-24 21:27:15)

手里有一藏品,币面是“嘉庆通宝” ,币文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文”字庆,属于稀少版本。背面更奇特,满文左"宝",右“安”。那是大清“宝安局”铸造的无计值钱币。

此藏品直径54mm,厚6.5mm,穿径6.8mm,穿廓3.4mm,外缘(廓)9.0mm,字高1.8mm,重106.32g。是相当于折十大小的一枚厚重铜币。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此币周身金光灿灿,穿内壁精修,币文字口清晰、深峻、毫无粘连,文字笔画和穿廓立面成斜面,布满深峻的横、纵携刻文。

观材质、雕工、铸工、书相和表面处理状态,我辨识它应是一枚手雕样币再镀重金,一枚呈供样币。

此币系我从东北黑龙江伊春一满族正五(黄)旗后人手中囊获。已收藏多年,一直爱之不及,不间断地寻求它的身世和相同伴侣,但一直无果。 就没见有相同、相似的第二枚报道!

这是乎证明此币的确稀罕,是不可多得之物。但因币背满文的“宝安”二字被人质疑其真伪。

一说是后铸之物,不到代;又说是赝品,现代机加工工艺品,供人玩物。将其踏削得一无是处,不一而足。

我通过互联网广泛查阅了大清各造币钱局钱谱和铸币史,发现这个“宝安”造币局原来在江苏江宁。

清府在顺治五年开设江南江宁府局。后称为”宝宁局“、“宝安局”。

按清朝皇帝十二位朝代君主的称谓是这样排序的: 努尔哈赤(天命); 皇太极(后金天聪汗,改号为清后年号崇德); 福临(顺治); 玄烨(康熙); 胤禛(雍正); 弘历(乾隆); 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旻宁(道光); 奕詝(咸丰); 载淳(同治); 载湉(光绪); 溥仪(宣统)。

江宁原有明代的铸钱中心,至顺治初年时仍有四厂。清府在顺治五年开江南江宁府局。后称宝宁局、宝安局。八年改为三厂,计有炉200座,一厂为宝源局,一厂为开通厂,一厂为广铸厂,并将运同二局厂合并于广铸厂。

康熙元年铸康熙通宝,旋各地铸局均停,仅留江宁府局,因该地为驻防重地。康熙六年开江苏苏州府局(寶苏局),七年增炉至100座,九年停,二十四年又开。

雍正九年,安徽开局于江宁府,因当时安徽布政使司驻于江宁府,故江宁局钱背用“宝安”字,雍正十二年停,计3年时间。

乾隆五年因钱阶日昂而复开,设炉16座,年铸造额111699400文。

嘉庆年间也一直开铸,但局工私铸很多。

道光年间除十九年有暂停开铸的记载外,尽管减卯铸造,但是坚持下来了。

咸丰四年开铸大钱,五年在淮城,清江添设官钱局,开炉铸造当百、五十、十文大钱,清江所设称宝苏局。后又加铸当二十、五十文大钱。五年三月又试铸当五、当十铁钱。八月清江停铸。

同治年间也曾开铸。

光绪十三年,江宁才又开铸制钱,设局于藩司署内。依照宝苏局办理,后大量铸造光绪通宝制钱,并委托广东用机器铸造机制制钱多种。 此后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安徽巡抚邓华熙以皖省制钱短缺为由,上奏朝廷,遂成立安徽银元局。 光绪二十五年因土法铸造累赔而暂停,三十—年又开铸当五制钱,与铜元制钱掺用,旋停。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十(1902年)改为安徽铜元局。

根据上述这一段大清钱局的铸钱史。大体可以确认九个史实:

1、“宝安局”是在顺治初年时江南江宁设立的;也曾叫“宝宁局”;

2、江宁府局即“宝安局”在康熙元年还在“仅留”中;

3、雍正九年至十二年,计3年。安徽开局于江宁府,江宁局钱背用“宝安”字。也就是说名义上雍正有“宝安局”还在铸钱。因此,有宝安局铸造的雍正铜钱存世! 此事被认为是清代制钱中之惟有,历经改朝换代加之战火洗礼,现在已经不多见.

4、乾隆年间,没有“宝安局”存在的信息。但也未有江宁局“宝安”被撤销的信息; 5、嘉庆年间“宝安”局也一直在开铸,但局工私铸很多(反过去理解是也有官铸)。当然一定会有标注有“宝安局”私铸的铜钱传世!

6、道光年间除十九年有暂停开铸的记载外,尽管减卯铸造,但还是坚持下来了。(是“宝安局”被坚持下来了)

7、咸丰四年开铸大钱,五年在淮城,清江添设了新的官钱局,“宝安局”不复存在,但也无撤消的信息;

8、同治年间“宝安”局也曾开铸。

9、光绪十三年,江宁才又开铸制钱,设局于藩司署内。是否打“宝安局”局名,信息不对称。然后,成立安徽银元局,我认为“宝安局”自然消亡。

如上述史实真实可信, 那,是否可以认为: 正规用“宝安局”名义铸造钱币的大清朝代至少有“顺治”“康熙”(元年) 、“雍正”(大量铸造)、“嘉庆”(官铸或私铸)、“道光” (“宝安局”被坚持下来了)、“同治”、“光绪”(十三年)。

但目前我们从互联网和钱谱书上见到铸有“宝安”局满文的钱币实在太少。就连收藏大家丁福保+马定祥的《历代古钱图说》连“宝安局”都没有描述!

所以,令凡有“寶安”局标识的铸钱被质疑真伪,也是难免!

这不,2019年7月8日西泠拍卖春拍发现一枚“咸丰重宝宝安当五十木质钱样”极美品 估价:RMB 750000-900000, 成交价格:RME 862500, 说是郭若愚旧藏。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但对它的解读却是这样的:

“”雍正九年,因安徽布止司驻于江宁府,故于江宁府钱局铸钱钱背用“宝安”字。实际上咸丰宝安局并未开铸,存世只见样钱、祖钱。钱监钱局开铸前的雕样钱,材质除了贵重的象牙以外,还有采用优良木质雕制之样,即木雕样钱。”

钱币是“咸丰重宝”,但“实际上咸丰宝安局并未开铸”!那这枚木质钱样究竟是大清哪个朝代铸造的?是雍正?还是咸丰?就成为千古奇案!

但这枚钱样从另一侧面证实咸丰或雍正或其它朝代,确有假“宝安局”铸钱的情况。

从这个案例,我想到,本文前面谈到的藏品“宝安局嘉庆通宝”手雕样币,是否也有这些可能,

1、由“嘉庆”年铸造,官铸或私铸。但从此藏品状态看决非私铸可为的,必是官炉官铸之物,人工雕样送户部审核的呈样币,;

2、由其它朝代官铸。假“宝安局”之名! 下面,我们来仔细端详一下这枚“嘉庆通宝背宝安”厚重鎏金手雕样币。

之所以辨识它是手雕样币有以下理由: 1、地章(穿和币文、纹饰之外钱币的空白处)有明显的圈状痕,直线痕;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2、在钱币的外缘(廓)与地章的结合部之外廓立面,有许多明显的从币表面拉到地章的斜向纹;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3、钱币的“嘉庆通宝”四汉字和满文“宝安”的线条立面均成斜面状,上窄下宽,是典型的手雕结果;

4、在钱币的“嘉庆通宝”四汉字和满文“宝安”的线条立面上,币文笔画的连接处、空白处、转角处均有密集的斜向、纵向、有孤度的刀刻纹。这种刻纹绝非电脑仿真机加工切削的痕迹,电脑仿真雕刻做不到!是对此币是现代赝做机制工艺品的打脸。

5、钱币“嘉庆通宝”四汉字颇有特色。“嘉”是典型的羊角嘉;“庆”是“文”字庆,第一点缺失;“通”是出头两点通,其“甬”与下部走之分离; “寶”字“尔”开口八字“貝”。背满文为大字体,其“寶”为出头寶,

6、穿口为窄口,四角精修为圆弧状。内壁精修,并形成有与钱币边轮走向一致的纵向纹。估计是用专用刀具在钱样被夹固的状态下旋转精修形成的。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7、钱币的外廓表面的划痕明显,是钱币完成雕刻后纵向币穿的打磨痕迹,且外廓与内穿廓表面的凹凸痕也是手雕加工的处置结果。与有人疑为现代机加工赝品对钱币表面处理的平整光洁完全迥异!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一枚鎏金宝安局造“嘉庆通宝”手雕呈样币研究

8、钱币表面鎏金层厚实,是仅有呈上样品才有的风格,凸显此钱样的珍贵!

据上述个见,此币确实是值得深究的藏品,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追溯,热望同好探讨指正。

2020年9月24日撰稿于成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