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宝泉局是全国最早开铸咸丰大钱的铸局 ,造钱数大 ,版别和品种之繁杂 ,系清造币局之冠从开铸起到咸丰四年 (1854) 七月 ,共铸二十九万余串文当五百、 当千大钱。 由于钱折当过重 , 私铸者盛行 , 导致大钱日益贬值 , 当千每钱只值四五百文 。
咸丰四年七月 , 清政府下令停铸 , 并收回当五百、 当千大钱。这个举措令宝泉局当五百、 当千大钱由建炉鼓造、流通、使用到停止的总时长仅8 个月,所以存世稀罕。
我看到有位泉友王连根在收集研究79 枚当五百和 99 枚当千大钱图谱以及克勤郡王捐铜铸造的16 枚当五百和 17 枚当千资料 ,之后,撰写了一篇论文:《浅论清咸丰当五百和当千大钱》,发表于《中国钱币》杂志2006.4.NO95期上。
他的研究成果其中涉及宝泉局当五百,当千的部分有:
“宝泉局当五百、 当千大钱都有祖钱 ( 雕母 ) 、 母钱和样钱存世 , 这些大钱可能是在清朝末年外患内乱时 , 由宫庭流散到社会而成为珍稀品 。 大钱的币材有红铜 、 黄铜 、 青铜 、 铁、 铅等 。 而户部曾规定当五百、 当千大钱用十成净铜铸造 , 铜色紫 。净铜也就是紫铜( 红铜 ) 。 宝泉局铸 “咸丰元宝 ” 楷书体大钱 , 字体刚健工整 , 钱面汉文宝有尔宝和缶宝版别之分 , 当千大钱以缶宝版为主。 钱背满文有开口宝 , 闭口宝和出头宝三种版别 。当五百、 当千大钱均以闭口宝版别占多数”。
本人有幸藏有一枚宝源局咸丰元宝当千,官铸大钱,系金口未来之中圆孔精黄铜质。经采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研究,对钱币的币文,铸工情况辨识结果如下:
钱币实测重206.66g,直径70mm,厚8.7mm,中穿孔径8.9mm,中穿阔边长18.6mm,字高2.8mm ,外缘8.0mm,表面有较厚的鎏金层。
其穿上外缘间12点位铸有“官”字,按通常理解是代表此币由官方铸造。但此种形态在现有钱谱或资料中未见记载。
仔细观察钱币有以下特征:
1/钱币币文楷书。
2/“咸”字第一横与左撇交接处有缺口;
3/寶字为“缶”,封口“貝”(这点与1994年7月17日的《中国文物报》三版刊登的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的那一枚“宝源局咸丰当千雕母钱”样币相同!);
4/背满文“寶”未出头,穿上“官”字芊细规范。
5/所有汉字,满文笔划清晰无任何粘连,笔锋刚劲,立面深峻,有刀刻痕迹。
6/币面鎏金厚实,成堆积状。
7/内阔金口未开但内阔边缘规整。
所有这一些钱币状态都证明此币只有官炉可做成,非私铸作伪可成。
因此,自我综合辨识这是一枚官铸未发行的初铸样钱(见拓图),实乃难得之珍品。是否可成为王连根先生研究之结果,“宝泉局当五百、 当千大钱都有祖钱 ( 雕母 ) 、 母钱和样钱存世 , 这些大钱可能是在清朝末年外患内乱时 , 由宫庭流散到社会而成为珍稀品”的另一个客观证据?
这种金口未来的黄铜雕母”咸丰元宝当千”样币,在华光普的钱币书谱中收录了一枚“寶陕局铸造”的,我想作为户部下属的宝泉局理当会铸造有之。
另外,愚以为,不能因当下钱谱未载,世间未公开,就否定它的现世存在。 我期望您有与此藏品相同的钱币或指正目前猖獗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以大量作伪古钱币牟取非法利益而不惜肆无忌惮地破坏中国文物的珍稀性,令当下中国文物国内、国际信誉、诚信扫地的南阳、娄底,梅山等作伪人众有此产品,请举证说明,以正视听!
2020年9月18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