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宝泉局咸丰当百异当版初铸币鉴赏 |
分类: 收藏 |
“咸丰”是清文宗的年号。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高潮时期。清政府相继推出“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等”种类繁多的钱币。咸丰元年首先准备开铸“咸丰通宝”制钱。由于鸦片战争、列强的掠夺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钱局铸造制钱已很难正常进行,很多省钱局实际上处于停顿状态,即使开铸,也是偷工减料。因而造成咸丰通宝制钱精好者少 ,而粗制滥造的多,大都质劣而轻小,或造成铁钱、铅钱代替铜钱。
咸丰元年,规定钱重一钱二分,至第二年,变为一钱,但具体铸行大多轻于规定重量。
查《大钱图录》说:“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军务日滋,清饷不能继,寿阳相国权户部议,请铸当十大钱,兼增铁冶以供度支。旋推及当五十,当百钱。巡防王大臣续请铸当五百,当千两种。”
清工部宝源局自咸丰三年八月始铸当十大钱,十月开铸当五十大钱,十一月又铸当百,当千等。其大钱币采用水红铜、黄铜、铁、铅等,版本、书体变化多,大小轻重差异较大。
据《清史稿》记载,“大钱当千、当百、以折当过重,最先废。当百,当五十缓废。” 咸丰大钱行用不久,因大钱的铸行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咸丰四年便下令停铸了当千、当百、四百、三百、二百大钱,并严查私铸。这一举措导致咸丰元宝大钱存世稀少,成为当今收藏爱家追逐的对象。
我收藏的这一枚清代“咸丰元宝当百”宝源局大钱出自江西另一藏家手中,转手到我也有数十年。经查与上海人民出版社马定祥主编《咸丰大全》钱谱2-6-10图,黄铜质“样钱异当” 比对相似。
藏品实测直径47.8-48.2mm厚3.8mm重41.8g。
此藏品穿口未修,地章不平,字面有坍塌。直径又小于通常的出谱所载的49mm。但考虑前述咸丰大钱“大小轻重差异较大”的情况,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这枚钱币特殊在其字根处还残留着工部衙门钱局铸造时,翻砂工艺的砂,在“寳”字右上形成一颗不可多得的“星”点。
从整体上看,此藏品应是一枚未经市场流通的钱币。钱币铜质优良,用其他金属材料敲击,发出的声音悦耳,有颤音缭绕。币地章经过160多年的岁月浸润,已凝结成灰褐色附着物。其包浆深厚,皮壳老道。字面和币缘、边轮处多处铸造过程的刷纹和把玩形成的横纹明显,整个钱币状态保存极好。
遗憾的是此币穿壁似未精修,在内壁上留下铸造留铜;加之“咸豊元寳”中的“寳”、“豊”二字有凹陷,否则,当辨识为初铸样钱。但又观之,钱币之汉文和满文每一笔笔划立面如刀刻般深峻有力,书法风格有大家风范。所以,判定至少是一枚前炉铸造之物。
在搜索寻求同版钱币互证时,查见2016年4月25日,河北省河间市书苑居泉友段渤也藏有一枚被其判为初铸币的宝源局“咸丰元宝当百”铜币(一并展示如下)。
仔细与本人藏品的铜质,币文字体书写,携刻方式,边缘和币文面上的横纹,穿内壁上的残留物及形状有九分相似。我赞同他的辩识,把自己藏品不是送样币,也不是样币,定位于初铸币比较恰当,因而也不失为一可珍藏之币!
正如是:工部宝泉局,铸有咸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