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德振千秋,宗功启百代——访潭西镇长安文和堂
| 分类: 记事 |
——潭西镇长安文和堂
来到潭西镇白银坑村,正是盛夏。陪同的村人说,炎炎夏日,只要一踏入文和堂,便顿觉清凉,檐下小憩,一身热汗即可消减,即使站在烈日下曝晒的墙角,也有幽幽凉意。
雕梁画栋建筑美
“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庄氏文和堂,此地以“文”著称,“状元”“刑部尚书”等牌匾无不昭显祖上曾经的荣耀和子孙未来的祈愿。楣刻“荘氏祖祠”,左右祠联“天水衍派、锦绣留芳”,字体雄浑有力,熠熠生辉。祠前左右有两座旗杆石,各有一对旗杆夹,上下凿有圆洞,在旗杆夹可竖上大旗高高飘扬,这是古代有功名者方能得到此殊荣,透出一种肃然起敬的底蕴。
文和堂始建于明朝初年,拥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占地五百多平方米,以三间三进平面布局,共计有前门、中堂、正堂、左右走廊、四房两天井。最早由朝廷拨款建造。位于潭西镇白银坑村中央村前,坐东朝西,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文华堂现为三进三开间,深33.86米,宽12.47米,立三十二礑(柱),单檐歇顶砖木结构,辰戌兼巽乾分金。遥望则崎山、法留诸山如龙似凤徐徐腾来,后环草港翡翠之溪,前霭龟山金星之瑞。祠内鎸楹联,缀书画,恢恢宏宏,堂堂皇皇。
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青砖绿瓦,蔚为壮观,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风格独特。有多幅石雕挂屏,镶入“尧帝聘舜”“文王聘贤”“三顾茅庐”戏文,每一幅都精雕细琢,纤毫毕现。屋顶大脊、廊脊、屋檐等塑有双凤戏牡丹,花卉鱼鸟,戏剧神话等嵌瓷作品,展现了嵌瓷艺术的风彩,色彩鲜明,神韵自然,一派吉祥福寿景象。檐角脊端凌空飞跃,吉兽祥鱼展颜喷水,奇花异卉争妍竞艳,骁骑勇将神态逼真,全面体现了祠堂两廊八角呼祖唤亲的意景。
陆丰地区地处亚热带,雨水较多,所以屋檐呈八字飞檐,便于排水,这与明清故宫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堂顶伫立的双龙戏珠石雕运用数十种色釉,洁白如玉、青翠欲滴、喷焰似火,在烈日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在余晖的照耀下更是生动多姿。正面两侧怒目而视的石狮子威武雄壮、雕工精湛。四周墙壁的石雕图案采用历史民间传说,如“三国”“水浒”等忠义英雄人物、西游记神话、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人物。辅之以祥禽走兽、鸟语花香、梅兰菊竹等图案,这些无不宣示着“文和堂”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予后人鞭策与启迪。
“文和堂”建筑除了石刻,还辅以木雕。祠堂建筑古色古香的象征雕刻手法不胜枚举,“金漆木雕”最为常见。前堂至正堂共有十八道牌匾,在木雕表面敷贴金箔衬得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中厅至正厅的过渡是一排屏风,主色格调为黑色,高耸至厅顶,屏风上层为镂空雕,图案精致巧妙、款式多变;中层为飞禽走兽;下层为少女挑篮等人文雕刻。正堂中央依次立放神牌五十八尊,以金字塔形状排放,太始祖牌位置放中央,牌顶饰以红布花,两侧雕刻飞龙,其他牌位越下所占面积越小。这种排序方式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长幼有序孝道家风的反映。
相传,此为东长崎各地庄氏发祥地,其始祖为入闽祖先森公十二世孙建山公。建山公,讳耜,仕宋户部迪功郎,乃闽肇基太始祖庄森公十二代孙,锦绣堂三朝元老庄夏公之曾孙,原籍福建泉州府庄府巷。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始迁惠州府海丰县(清改陆丰县)坊廓都潭阳社潭涌,嫌其地势狭窄;再迁海丰汕港,又嫌其海涌风波;最后定居在海丰县(清改陆丰县)坊廓都酉头约银溪乡(今白银坑),肈基创业,发祥启绪,为庄姓入粤开基始祖之一,后代分居海陆丰42村落。
始祖祠文华堂建造之时,正值庄氏五世祖稼轩公仕明中书、协辨太学士、刑部尚书。稼轩公为人正直,正气浩然,为国殉难,朝廷拨贡品、盐木建三进祠堂于白银坑,以昭忠烈在怀。祖祠于历代曾有修葺,近则,亦有二度修葺宗祠,一是民国三十一年;一是1986年丙寅。历经岁月洗礼,时间风化,祠堂已逐渐残旧。2011年九月重新成立重建理事会,2013年正月底动工,同年十月初二日,举行新祠落成暨祭祀大典,老幼男女,四方叔侄,咸集祠前,欢歌动地,盛况空前,邑中诸姓无朋攀比,其喜洋洋者矣。重光时该祠曾改名为“文华堂”,现又恢复原名“文和堂”。
“文华堂”前有百年槐树,枝繁叶茂,有隐天蔽日之势。每到黄昏,黄发垂髫,来往于此,其乐无穷。有村皆造台,无台不彩绘。每当年节庆典、过族祭祀等活动,戏班隆重登场,乡儒挥毫上阵,比唱腔,斗书法,一显身手。
庄氏文和堂是粤东地区历史较早、规模较大的祠宇之一。此处水优胜,人杰地灵,自宋至今,代不乏人。当代庄氏建山公后裔从政者、文学、书画艺术、医家人士枚不胜举,蓬蓬勃勃,团团簇簇。
http://s12/mw690/001k0pmvzy7mFWwWWdJ6b&690
http://s15/mw690/001k0pmvzy7mFWxoINgee&690
http://s3/mw690/001k0pmvzy7mFWzBVKi22&690
http://s8/mw690/001k0pmvzy7mFWAimpN47&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