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是什么:必须避免2个认识误区

分类: 原创 |
股改,是公司打算登陆境内资本市场时,大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在实践中,有太多人赋予了其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含义,轻则过分夸大或贬低其作用,重则直接理解成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例如百度搜索“股改”,显示“股改即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然而,该含义所对应的股改已经彻底进入历史,与你想了解的与IPO有关的股改一点关系也没有。
为降低信息搜索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从实操角度进行简单科普,以正视听。
一、什么是股改?
从形式上,股改是指将公司形式从“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并在工商局完成变更登记的行为。
为什么要股改,原因是根据中国法律,上市公司必须是一家股份公司。
从实质上以及实操角度,股改除了变更公司形式之外,还包括解决公司股权瑕疵、确定拟上市主体与资产重组、规范公司财务、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控等等。
1、股权问题
解决股权问题是股改最重要的事情,在股改之前股权必须梳理清楚,存在代持的要还原,有纠纷的要了结,股东资格不合格的要退出。一旦完成股改,股权存在遗留问题的话再去进行调整会困难重重,因为公司法对股份公司的股权变动有很多限制,例如股改完成后全体股东要锁定1年不能转让股权,董事、监事、高管任职期间每年转让不得超过25%等。
2、确定上市主体与资产重组
对于名下关联主体较多的公司,股改还涉及选择最合适的拟上市主体,以及将相关业务装入拟上市主体这一核心步骤,这里面不仅涉及将哪些业务纳入或剔出拟上市主体的取舍,还涉及股东个人套现的税收筹划、公司整体的税务成本,是一个涉及法律、财税、商业模式、行业分析的系统工程。
由于股改通常伴随着如此重大的系统工程,甚至有人在称呼上直接将资产重组错误地与股改混同,事实上,资产重组只是股改实质性内容的一部分。
3、规范公司财务
最基本的要求不能有两套账,在股改前应合并为一套。此外,会计核算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规范,该折旧的要折旧,该摊销的要摊销,该减值的要减值等等。
在前述几点中,除了股权问题必须在股改之前完成外,其他放在股改之后做也未尝不可,但是,通常认为股份公司应当是各方面比较规范的公司,如果股份公司成立之后还要进行各种调整,会成为上市审核中的非常明显的减分项。
此外,很多公司在完成股改后还会引入一轮PE,财务不规范的话,PE没法估值,也很少有PE会去投资一家合规存在问题、内控不规范的公司。
二、股改的认识误区
在普及了上述知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常见的误区。以下误区来自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
误区1:股改其实没什么,去工商局改两个字就完了
这种观点属于股改贬低论,股改除了包含前面所讲的股改实体内容外,还涉及股改的程序问题,而股改程序出现错误是不可逆的,必须在律师等证券服务机构的协助下进行,切不可自己随意操作。
误区2:听说上市前要股改,所以我一开始就发起设立一家股份公司,到时启动上市时就会省事很多
这种观点属于股改作用夸张论。作者曾经主导的一个项目,项目组到公司现场尽调了一个月,提出了具体的股改方案,以及在股改前需要完成的整改内容,但公司老板觉得股改这么麻烦直接就知难而退了。
若干年后,该老板再次创业,直接在设立时就选择了股份公司,猜测其可能是经历过股改的痛苦,再次创业想跳过股改这一煎熬的步骤。
实际上呢?如果读者看懂了作者前面所讲的,应该明白这种追求形式而忽略实质的行为毫无意义。
三、结论
作者非常反对成立公司时直接就选择设立股份公司,这种方式并非走捷径而是走弯路。
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在规范运作、运行逻辑上有诸多不同,简单的讲,有限公司适用的是公司法第二章和第三章,而股份公司适用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于股权流动性、管理层设置、管理要求有着更多的束缚,其灵活性更差,并不适合创业初期的公司。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一开始选择设立有限公司,等到准备IPO时再启动股改,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业绩可以连续计算,并不会对上市进度有任何的耽误。
好了,苦口婆心的说了这么多,各位应该明白了股改的含义,注意不要再被错误信息误导,创业设立公司时也无需纠结。
附:上交所官方发布的股改流程图
彩蛋:在公众号《股权评论》后台回复“股改”,立即获得上交所发布的《企业改制上市常见三十问》(2018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