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网络时代的天气也非常不错的
(2011-03-23 08:35:12)
标签:
杂谈 |
多年前也就是十年前,还经常有人跟我讨论说网络的妙处与神奇之处,那时的我会目光闪闪斩钉截铁般赞颂网络:网络好,好在自由与分享。之后省略口水无数,说这自由是怎么自由,分享是怎么分享的。
现如今,“分享”一事要追究版权了,我没脸提这个,因为我自己跟每个网民一样,享受盗版和免费信息的好处很久了,我确实没付钱——上网费算钱也付给电信了,八杆子打不着。我没脸提,不代表别人不提,这世界本来就多得是纯洁得一尘不染之人,义正词严居高临下,一边大手笔地把别人的书搬上网,一边贼喊捉贼地叫骂别人偷他的版权,说他们自相矛盾也不是,盾是保护自己的盾,矛是去刺别人的矛,敌我两套标准是黑白分明的,让他去自己刺自己那是万万不肯的。
当然,版权还是要支持,“文章有价”,不然的话,靠文字吃饭的人没办法活下去。我如果能收到网络转载的钱,那我也为自己所看的信息付钱,这先后次序希望是我付钱先,按照阅读量算,没等我收到自己的钱,先已经破产,流落街头,靠在地下通道里卖盗版碟为生——没出息的东西。一样是倒卖信息,做个网站可以CEO,发成猪头,卖盗版碟只能被城管追杀。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你不猪也不猴,结果被诛了,能怪谁?
关于自由么……转叶先生七十年前专栏一篇,顺便想告诉叶老师:咱网络时代的天气也非常不错捏。
————————————————
“今天天气好呵!” 作者 叶圣陶
“自由谈”,这是一个幻影似的名词。从前秦始皇的时代,两个人在路上碰见了,停了步谈一句、两句话,就犯死罪,谈的什么话是不问的。后来虽然没有这样干脆简单的法令,但是一方面有示范作式的教条,教训人谈话应该怎样谈;另一 方面又有多少多少条的律文,禁止人谈话不许怎样谈。在这双方夹迫之下,那里还有“自由谈”?
我们听到的一些谈论,看到的一些文字,都是苟存在这双方夹迫的狭缝里的。不触着这一边,也不冒犯那一边,才得说出来写下来,给我们听到看到。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谈论就只好咽下肚去,让他烂掉:文字呢,劈版,收毁,禁止投递,他的灾难何止一端。于是我们就无缘听到看到了。
环境如此,人就变得异样地机警圆滑。怎样才能在双方夹迫的狭缝里转侧自如,成为立言持论的人的必修科目。对于这科目修习得太到家了,有时竟会起一种幻觉,把自己所处的狭缝收缩得更狭一点。试举一个例子。近来北平有许多学者主张定北平为文化城,撤除军备,免遭日本飞机大炮的蹂躏;但是在他们的意见书里,却只含胡地指称“敌人”,绝对不见“日本”二字。他们大概这样想:若在这“未雨绸缪”的意见书里交代明白,说为的是日本,未免太使日本难堪了。
想谈张君,恐怕张君生心,不谈。想谈李君,恐怕李君动怒,不谈。谈谈甲事乙事吧,又恐怕和甲事乙事有关的赵君王君不高兴,也只好不谈。于是谈天气。但是说天气不好,也许会冒犯了这冥漠无言的大自然,忽地来一阵烈风暴雨,吹痛了头脑,沾湿了衣裳:这还是不行。“推车着壁”,只有说天气好是唯一妥当的办法。所以,两个人遇见了,往往异口同声地说,“今天天气好呵!”
原载1932年12月1日《申报·自由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