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小帅:因为爱所以相信

(2008-02-18 00:08:10)
标签:

杂谈

王小帅:《左右》是一场无法拒绝的最苦涩的夫妻性爱

 

王小帅:因为爱所以相信 

王小帅:因为爱所以相信

 

德国当地时间2月16日晚(北京时间2月17日凌晨),第58届柏林电影节闭幕。王小帅凭借《左右》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

今天早晨还没有起床,就接到摄影记者王坤的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喜讯。无疑,这个奖对于王小帅,对于《左右》的剧组和中国电影都是个喜讯。它对我、王坤和北京青年周刊也是个好消息。

因为,我们在王小帅出征柏林电影节的前两天对他进行了专访和拍摄。当时是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已经放假的我曾经还在犹豫是否联系小帅导演做采访,因为连续工作了一段时间,实在想歇歇,但是又想到《左右》即将角逐柏林,而且获奖的呼声很高,如果我们之前把采访做了,一旦获奖,我们的稿件就能保证时效性,抢到一个很好的新闻点。

于是,抖擞精神继续投入工作。很快就敲定了采访时间,拍摄地点。记得,当时,我们周刊办公室都已经贴上了封条,摄影师王坤为了取摄影器材和灯光设备,特意请示领导来开的门。

 

王小帅:因为爱所以相信

 

摄影/王坤

 

采访地点是工体的“有景阁”,这是一座很有设计感的“徽宅”。

巧合的是,与小帅导演的第一次采访也是约的这个地方,那次他因《青红》在戛纳电影节获奖载誉归来。因为是夏天,我们坐在室外聊天。有景阁紧临工体内一条河,我们笑言坐在室外仿佛置身一艘豪华邮轮的甲板上,小帅特意要了一瓶红酒,品着美酒,微风轻拂,好不惬意,他仿佛回到了风光旖旎的戛纳。

这次见王小帅,他将携《左右》出征柏林电影节。我们选了一处临着落地玻璃窗的座位,冬日午后的阳光倾泻进来,暖暖的,小帅照例又要了一杯酒,还有一壶普尔茶。是个很好的聊天氛围。

 

这次我们要谈的电影名为《左右》,它不同于王小帅以往影片中描摹的萌芽的爱情、年少的冲动等逝去年代的回忆,而是把目光对准了当下,对象是人到中年的情感困惑,触碰的是人类最初、最原始的亲情和社会伦理。

有评论说《左右》是王小帅的转型之作。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王小帅诠释人到中年的心态和情感似乎更有共鸣和感怀。

《左右》的英文名开始一直叫《left  right》,不久前才正式更名《in love we trust 》,取意《圣经》中的一句话,这应该就是“左右”的深层含义。

王小帅开始曾想把《左右》取名《出戒》,虽然,当时《色戒》还没有在威尼斯获奖,但他怕被人误会他要搭别人的便车,作罢。

《左右》所凸显的那些关乎生命的、道德的、伦理的、感情的、亲情的抉择使我们看到了很多普通人在生活和情感中的挣扎、考验和洗礼。诠释这些矛盾,王小帅这次采用的是一种温暖的方式,让人看后慨叹伤感的同时,也有一丝暖意留在心间。

所以,影片打出了“让温情挑战世俗的底线”的宣传语,出征柏林前,又改成了一句似乎更有商业卖点的口号:离婚了我们能否再爱一夜!

王小帅说这些都是别人做的定义,他自认最准确的定义是“这是一场全世界无法拒绝的人世间最苦涩的夫妻性爱。”

王小帅不否认他对《左右》国内票房的期许。他希望自己的电影能获奖的同时也能有一个不错的票房。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他期待《左右》能在柏林电影节有所斩获,这样可以“趁热”带动一下国内的票房。

……

王小帅:因为爱所以相信

《左右》剧照:当枚竹知道孩子生病后感觉很无助

 

采访在极其愉快中进行,话题由《左右》引申到中年情感危机再到影片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统一和矛盾,以及他现时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态度。具体内容请关注我们杂志的专访。

采访结束,得到小帅导演的表扬。说我的采访跟其他记者不同,别人多是一个一个单独的问题,而我的采访是专题性的,环环相扣,“颇见功夫”。得到导演的表扬,自然很是高兴。但是写作这篇博文时,我特意看了看两年前的那篇采访文字,惊叹于自己上次的表现其实比这次好。因为那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更多面更人文的王小帅。节选如下:

 

王小帅的童年时光大部分是在贵阳度过的。说起对贵阳最深的印记,他陷入沉思:“有太多具像的东西……就是一种少年的天真,喜欢那里的泥土,水和潮湿的环境,可能和我的个性有关,生活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空间反而不习惯。我们院子里孩子特别多,大家喜欢在野山上跑,山上有野桃、野刺梨,那段时光过得特别自由特别放纵。再回首,可谓眼里揣着伤感,经历的却是肆无忌惮的快乐。”

“也有伤感的记忆,就是父母吵架,这在我儿时记忆中很强烈。他们彼此观念不同,经常有摩擦。我父母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们争执也不是一味想要回上海,我父亲的愿望就是‘离开’,不论去哪里,很茫然,后来他抓住机会去了武汉。我们一家终于离开了贵阳。”
如今体会到幸福生活的王小帅很感谢这段特别的经历,“那么特殊的一群人突然被扔到山沟里生活,自己建立一个封闭的社区,与外面人很少交往。八十年代初,外面的世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速度是极度猛烈的,远在贵阳的人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这种转变就像青春期发育一样自然而然。我们这代人,过去的生活和阅历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对幸福没有对比,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一直听父母不厌其烦地提到上海,王小帅也一直勾画着心目中的上海,他无数次想象到上海的高楼大厦……“我在贵阳期间,每年的寒暑假都有小朋友去上海,而我们家在上海没有亲戚,一直没有见识大上海的机会,只能偷偷地羡慕周围的小朋友。”

终于有一天王小帅去了上海,那是1981年,他15岁,刚刚收到中央美院附中的录取通知书。“那时我父亲正好在上海人艺排话剧,我想把去上海当作对自己如愿升学的奖赏,就向父亲提出了这个要求。但父亲是一个很理智的人,他觉得我考上美院附中很寻常。好在母亲支持我的想法,我于是只身一人从武汉坐船去了上海。在上海呆了十天,外滩、城隍庙、南京路都逛了,拍了很多黑白照片,确实感到很新鲜,从小就听别人描述的上海小吃都在1981年亲自体验到了。”

也许,这种记忆在王小帅的脑海里尘封已久,说完他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是,现在我对上海不留恋了,我不习惯住在那里,时间长了有种窒息的感觉。在上海我发现自己很土,我的行为、做派和那里的人格格不入。上海的文化圈也是透着特有的商业味。”
所以,当父母在武汉退休后,王小帅没有让他们回上海而是把他们接到了北京。他希望他们一家从此结束身处异乡的迁徙生活,过上稳稳当当的日子。

在王小帅的记忆中,他的童年和少年几乎是在不断搬迁中度过的。“单在生活的工厂区十三年内就搬了至少六七次家,平均两年就要搬一次,然后重新适应新环境。所以我从小就很早熟很敏感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对待任何事情,我更愿意以旁观者的姿态看,不希望成为中心人物。”

王小帅不否认自己的个性受父亲影响很多。“在那种环境下大部分人家的生活都是随遇而安,顺应时代的潮流。但我父亲是个另类,他不随波逐流而是逆潮流而行。这一点我跟他很像,喜欢逆向思维。”执拗、叛逆、我行我素,王小帅有着双子座人的典型特征。

王小帅自认是个慢热的人。“我不是一见面就特热情的人,也不是别人一见就会喜欢的人,所以追女孩子常会失败。生活中我也不浪漫不时髦不懂得关心人甚至有点自私。”

他给自己的定义是:一开始不太好相处,熟了就很好相处,过一段时间又不行了。

他对时尚的定义是:时尚不是外在的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是在自然中形成的,时尚应该慢慢地建构,当一种东西蜂拥而至的时候,就不时尚了。

学画画的时候,王小帅对纯粹古典和太现代的东西都不感兴趣,而是崇尚那种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香涌动的作品。

 

 

更多精彩内容和独家图片请关注2月28日出版的《北京青年周刊》封面之“月读名人”王小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