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徐静蕾、周迅
——为我的《星月对话》写序的“三小花旦”
我的第二部《星月对话》即将出版,这次我请周迅写序,异常忙碌中的她接到我的电话欣然应允,并亲自把写好的文字传给我。她说:“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才发觉一只笔一盏灯这样我喜欢的安静画面已经很久没有过了,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并说没能马上动笔,是因为不知“如何简短概括江月这个认识十年的老朋友!”我恍然,我们已经相识10年了!
感慨、感谢周迅的同时,也让我想起去年为我的第一部《星月对话》写序的两个朋友——章子怡和徐静蕾。当时,子怡正在美国拍摄电影《艺伎回忆录》,老徐正在为她的第二部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做宣传。听我说请她们为我的书写序,她们没有一句的推托,放下手头紧张的工作,都及时把亲自写好的文字传给我。
虽然,他们写的字并不多,但我能感觉到那份真诚。我由衷地感动,并在心里向她们致谢。其实,就如子怡所说“记者成为朋友并不容易,这中间存在‘信任’二字”。感谢“信任”带给我们的这份心灵之约,让我们之间不仅仅是因为工作而走近,而是成为共同成长彼此关怀的朋友。
我想我会永远珍视这份感动的。
这张照片用在了《星月对话》第一部的封面
附:子怡和老徐的“序”。周迅的序因为〈星月对话〉第二部尚未出版,故不能提前曝光。
“星月”--心灵之约
人的一生谁也说不清会遇到怎样的人,谁也预料不到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不能不这样想!
在我的人生轨迹中,也许将来,还会出现、认识更多的人,也许他们会继续支持,帮助我。这些人中有我的"恩师"张艺谋和李安,有呵护疼爱我的家人,也有一直支持我始终在我周围的影迷们,以及那些时刻关注我的记者朋友们,江月就是其中之一。
认识江月的时候,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1998年末,刚刚拍完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那时的我对观众来说还是一个"新人"。江月算是最早约我做专访的北京记者,记得我们第一次采访的地点是"百盛"六层的咖啡厅,是父亲送我去的。
那一期《北京青年》周刊的封面我一直珍藏着,我非常喜欢那张照片,未加任何修饰,自然、洒脱、阳光。那个时期,也是我现在一直眷恋的美好片段。
之后,我和江月成了朋友。说实话和记者成为朋友并不容易,这中间存在"信任"二字。对于她我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我的喜怒哀乐,同时她也记录下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不同心境下的我,这对于我来说也是无价与永恒的!
也许,他(她)们是许多人眼中"抬头"仰望的一颗颗繁星,绚烂却乏真实;但在与江月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中,云山雾水渐渐淡却......相信在"星月对话" 中,你能触摸到一张张最为真切的面容!
仅以此为序,愿江月与明星的心灵之约,温暖、感动!
成长
算来这已经是6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从上海拍完《将爱情进行到底》,北京正在播《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江月约我做采访。
采访约在民族饭店的咖啡厅。一见她我就乐了,我就够弱不禁风的了,眼前来一个更甚的。
两个怯生生的女子做大大方方状聊天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时我刚毕业不久,说起未来一脸茫然,她还在读研,是一个实习记者。
这些日子,我正在即将要放映的电影的各种宣传活动中焦头烂额,江月约我给她的新书写个序,并给我寄来了她在这几年间写的许多许多的专访,真的好多。
回头想想第一次见面,真的已经六年了吗,听她的声音想着最近一次见到她的样子:那天的地方很嘈杂,她已经不再是那个穿着紫色夹克怯生生的小女子,她的声音很从容样子很优雅她是《北京青年》周刊的首席记者她出书了她从容的催着我给她写序说不然就晚了就来不及了。
因为六年前的那次初相识,因为之后几乎每年都要进行的采访,我和江月成了朋友,虽然并不经常见面,但见面时总会有一种默契和信任,象小时侯就认识的朋友。这六年,我们都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成长。
不知道是否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经历了否定、怀疑、尝试,再怀疑、再尝试循环往复的历程,我是如此,江月说,她也如此......
这是我第一次给人写序,稀里糊涂不知道都写了些什么。
言归正传吧,衷心愿她的书会拥有很多的读者。
这是为第一部《星月对话》拍摄的一组照片,非常喜欢摄影师高波为我拍的这几张照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