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对话和人本关爱
年前,新浪的朋友就给我申请了BLOG的地址,但迟迟没敢启动,总觉得学会操作BLOG是一个莫大工程,一定要拿出一两天完整的时间琢磨。就像我下了好多年学车的决心,可一直也没做出实际行动一样,在我看来那也是一个很高深的技艺。
连我自己都奇怪,我也不是通告排得满满的明星,怎么就那么忙。连续几天凌晨三四点睡,第二天10点多起床,梳洗、吃饭就匆匆奔出去。
今天,是周六。下午,在昆仑饭店约黄晓明采访。那天灵感一动,就想跟他聊聊,不可否认,2005他的人气很旺。于是跟他的经纪人联络。就有了这次“星月对话”。“星月对话”是我在《北京青年周刊》的深度采访专栏。2005年,我把过往的专栏文章结集成《星月对话》一书。
以前跟黄晓明不熟,感觉上,印象中,传说里,他是那种冷冷的酷酷的永远端着的有点“秀”的人。但今次见了他,感觉挺不同,他先到,穿着随意,言谈得体,很是自然。对话过程中,我把这种“反差”的感觉告诉他。他笑了,有酒窝的男生。他让身边公司的同事做证,其实生活中他一点都不难接近,跟熟悉的朋友在一起,他是很闹的。
因为以前我们不熟,聊天伊始,他还是有一些套话。比如我问他“《神雕》拍得那么苦,比如昼夜赶工,冬天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支撑他战胜这些的信念是什么?是不是有过‘熬过这半年,就意味着未来大红大紫片酬攀升’的念头”。我想任何人遇到这样的机会,都会有这种窃想,这很正常。他开始没承认,回答得很抽象。后来不置可否。
随着采访的进行,凭着记者的直觉,我发现他逐渐敞开心扉。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以前他被介绍为是“赵薇、陈坤的同学”时,他很自豪。如今,当班里的其他同学被介绍为是“黄晓明的同学”时,他也很自豪。他说他的心态一直很好。
他是一个不错的采访对象,表达能力不错。当然,他也说我问得很好,句句都问到点上。他说最近接受一些采访,很多问题他都无从回答。感觉上他不是在故意说我好话,我有这点自信。
……别说太多了,请大家关注近期《北京青年周刊》的“星月对话”之黄晓明。
2006年,黄晓明有《神雕侠侣》、《大汉天子三》和《夜宴》。前景会更好!
握别黄晓明,约了好朋友周杰聊天。还在昆仑。他元旦刚从美国度假归来。这之前他跟我约了几次吃饭,之后却仿佛“人间蒸发”了。因为8号一早他就要去杭州拍戏,一去就是两个月,我们终于有了这次迟到的“约会”。
前一天,他本跟我说的是要去留学两个月,我竟信以为真。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问他去哪儿?学什么专业?没想到他又跟我宣布了另一个重大“喜讯”(因为写在博客里没征求他的意见,就不说具体内容了。)听得我有点晕,禁不住感叹人生充满着戏剧性。
我正唏嘘着,他却得意地笑了,原来留学啊、“喜讯”啊,都是他编的故事。唉,他不当编剧都可惜了!现实是,他要去横店拍两个月的戏。
跟周杰2000年因为一次愉快的访问相识,之后见面不多,但一直保持联络。虽然,关于他“各色”、“难搞”、“耍大牌”等传闻不少,但我始终坚持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周围的人和事,我接触的我看到的周杰是一个坦城、举止得体、有思想的对话者。
当然,我不否认他的“较真”他的“苛求完美”,几次采访中我们就这些话题还有过争论,我甚至说他有些“偏执”。但他并不认同顺应市场就是“主流”,他不愿意改变骨子里的东西。
“尔非鱼安知鱼之乐!”——上次采访周杰几次提到这句话。后来我把那次访问的标题定为“你非我安知我之乐!”突然,感觉之前有关他的种种疑问,豁然开朗。他也几次提到,很多人在跟他有过接触后都有这种“豁然开朗”的感受。其实,在目前相对浮躁的娱乐圈,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的坚持而工作和生活,并能享受之中,是很难得也是无可厚非的。
跟周杰聊过几次,他有很多想法,每每提及他的远景规划,也是充满激情的。祝福他的2006!
说了这么多,我有一个感慨就是人和人之间是需要沟通和了解的。道听途说,你永远不能走近一个人。交朋友是这样,作为记者更要“眼见为实”。我的“星月对话”始终在倡导“人本关爱”的采访原则。我相信它是最大限度缩短明星和记者、大众距离的良方。
回到家,本想早点休息。已躺下,又起来,觉得是时候写我的第一篇搏客了。否则,新的一周又开始忙了。有了第一次,才能继续……
后一篇:重看《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