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1号文”《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修改建议

标签: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机会成本机会建设成本还本付息年金折现率 |
分类: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
关于“21号文”《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修改建议
山西永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一、《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规定
2015.04.07《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通知》(财金〔2015〕21号)规定:
第十六条 运营补贴支出应当根据项目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及利润水平合理确定,并按照不同付费模式分别测算。
对政府付费模式的项目,在项目运营补贴期间,政府承担全部直接付费责任。政府每年直接付费数额包括:社会资本方承担的年均建设成本(折算成各年度现值)、年度运营成本和合理利润。计算公式为:
http://s2/mw690/001k07rkzy781JB7VYJ51&690
二、本“修改建议”的核心点
“第十六条 ……包括:社会资本方承担的年均建设成本(折算成各年度的机会建设成本)、年度运营成本和合理利润。计算公式为:
http://s10/mw690/001k07rkzy781JIzYQ9d9&690
“其中,年度机会建设成本A,按A=P(A/P,i,n)计算。”
说明:1、如修改,可以展开表达式。表达式参看下文公式④。
2、如修改,21号文与此相关的几个条款均顺改。
三、将21号文公式①合并同类项,分析其中错误
http://s1/mw690/001k07rkzy781JO1Kww50&690
由此可以清晰地对比看出,21号文的本意是,建设成本年度分摊,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但大括号中的算式,本意正确,计算不正确。因为:
1、“项目全部建设成本÷财政运营补贴周期”恰恰是财务上的直线折旧。
2、若照21号文公式,各年度折旧成本成了一个几何级数递增数列,且年份足够大时,递增猛烈。例如,折现率为5%的话,第20个运营年建设成本竟然到了(1+5%)20=2.65倍!但这显然是不对的。
四、传统、通用、经典的公式:已知现值求年金
已知现值P、折现率i、期数n,求年金A。计算公式为:
http://s5/mw690/001k07rkzy781JZbnIU54&690
五、理解思路的提示
(一)
假如您现在从银行贷款P,贷款年利率i,还款期n年,以后每年末等额还本付息A。银行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公式为您计算出A的。
(二)
假如您现在把这个贷款P用于投资建设某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了,则形成项目资产P,也即建设成本P。项目的运营期,即财政运营补贴周期,为n年。
特别说明:“建设期贷款+建设期利息”,构成项目竣工时刻的贷款本金P。
P又在漫长的运营期间每年都发生利息,需要每年等额还本付息A,直至还清。A必须大于第一年的年利息P×i,也即每年初结转的贷款本金必须递减。
假如项目的贷款期、还款期,与运营期、补贴期相同,也是n年。
那么,每年的政府付费A政府付费 :
当A政府付费=A时,您在建设成本这块,漫长的n年里白忙乎了;
当A政府付费<A时,您在建设成本这块,还得倒贴;
只有当A政府付费>A时,您的投资建设行为,才是经济人行为。
(三)
假如您不用贷款,而是把自有资金P用于投资建设某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了,也形成项目资产P、建设成本P。
首先,如前所言,“项目全部建设成本÷财政运营补贴周期”是财务上的直线折旧,构成财务报表角度的“年均折旧固定成本A财务报表折旧”。
其次,您把自有资金P投入某项目,就同时丧失了用于其他方法所能带来的潜在收入,例如您完全可以把自有资金P存到银行(相当于贷给银行),获取银行每年付给您的A机会利息收入 。换个角度讲,这种丧失,是您的自有资金P用于投资项目的每年的机会利息成本A机会利息成本 。一般以资金市场中长期贷款年利息衡量,年利率即为资金的时间价值的折现率。
仿照(二)的分析:
当A政府付费=A财务报表折旧+A机会利息成本 时,您相当于白忙乎了;
当A政府付费<A财务报表折旧+A机会利息成本 时,您相当于倒贴;
只有当A政府付费>A财务报表折旧+A机会利息成本 时,您才是经济人。
(四)
《论证指引》的“社会资本方承担的年均建设成本(折算成各年度现值)”,显然是指“社会资本方承担的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后的未来年度的年均建设成本”。但计算公式是错误的。
“修改建议”的“社会资本方承担的年均建设成本(折算成各年度的机会建设成本)”是“年均机会建设成本A年均机会建设成本”=“A财务报表折旧+A机会利息成本”。这是正确的“社会资本方承担的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后的未来年度的年均建设成本”的计算公式。
六、此折现率,非彼折现率
《论证指引》理论框架下的折现率,是资金的社会平均融资成本范畴的折现率。或者参照性地说,是中长期贷款利率。
PPP项目《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的折现率,是“项目内部收益率”、“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股东各方内部收益率”、“社会平均内部收益率或基准收益率”、各种“财务净现值”范畴的折现率。
这两种语境下的折现率,不是一个概念。拟另文阐述,供各方PPP人士参考。
七、本“修改建议”的权威依据,以及期待和预计
2006.07.03《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1325号)。
说明:《方法与参数》是对2004.07.16《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贯彻落实。
期待并预计:
随着2016年5月1日全国全面营改增,国家部委能够修订《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017.01.14于龙城御湖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