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失败案例-风雨八年·等待天晴12

(2009-03-18 11:11:12)
分类: 共同关注
一个女创业者的内心独白
  佛问:“须菩提,你说,象一条恒河里所有的沙,有与这些沙数量相等的恒河。那么与这么多恒河里所有的沙数量相等的佛世界,这些世界称得上多吗?” 
  须菩提答:“很多, 世尊。” 
  引子 
  恒河沙是古城西安一家有名的读书文化沙龙。第一次去,别致典雅的装修和宁静惬意的书卷气息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难想象在喧闹的大都市,在人流不息的西安宾馆的南一楼,还有这般空灵幽静的好去处。再一次去采访,恒河沙依旧恬静别致,只是多出几分现代气息。女主人如同这幽静的去处一样让人迷惑,想必你也很有兴趣探寻一下她的创业故事。那么来吧。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
  我自小在西安长大。1988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应聘到西安杨森公司。在杨森工作的那段日子里,我有了一个大的转变。杨森公司是西安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那里工作节奏特别快,每个人走路都像是小跑。我的上司对我们非常严格,其实就是想把我这个很平常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改造成 一名职业女性。 
  在杨森我的压力很大。因为我是院校子弟,从小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依赖性很强,而在公司就必须把自己的个性收敛起来,学会与同事相处并努力工作。当时我就想:只在这里干5年。 
  尽管杨森的福利待遇都不错,也给了我一种自豪和骄傲,但是5年后我还是离开了它。因为我有我的理想,就是干一番大事业。 
  25岁的我带了一脑子的理想走了出来,决意要闯出一番事业。我在郊区农村租了一个小院,办起了一个服装厂。资金是父母给的。可辛辛苦苦 做了半年, 就干不下去了,因为厂里的一个工人把我的包偷跑了(包里装着我刚从银行提出来的工资款)。这事对我打击很大,因为我一直对他们都非常好。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明确“人心隔肚皮”的真正含义。 
  服装厂开不下去了,可我的心还不死,又在骡马市(西安一条服装街)摆开了服装摊。卖服装你得自己去进货,所以我就三天两头地往广州跑。但每次出门都让家里人为我提心吊胆地睡不着觉。你想想,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子,独自坐上3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广州只有一天时间去进货,而那时的广州车站又很乱,我大包小包地怎么能挤进站?只得雇民工帮我扛进去。而到了西安,我家里人又得集体去接站,因为人少了扛不完,货物超重车站还要罚钱。就这样艰难地干了4个月。不是我受不了,而是家里人实在受不了。先是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别做了,再做下去我们要疯了!” 后是母亲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卖衣服算哪一品?”就连平时最要好的朋友也劝我改行算了。这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说实在的,自从搞服装厂栽了跟头,我的心态一直不好,这使我进的衣服老是不对路。尽管我嘴上很硬,但心里也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 
  这时我认识了一位在广州做图书生意的朋友,使我的人生出现了一个转折。 
再一次转折
  这位朋友说:“你开个门面搞图书批发吧,我负责进货。”我说行,就马不停蹄地去办照 。没想到我跑了3、4个月连照的边都没摸着。可这一次我的父母觉得我做这要比做服装强一些, 还和文化沾点边,所以就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热情。最后他们帮我托人找关系,费了好半天的劲,才拿到了执照。当我在东六路把门面房租了下来全部搞定时,广州的电话打来了——朋友说与他老板因为别的事闹翻了,他一气之下甩手不干了!他倒干脆潇洒,可把我却撂在虎背上。怎么办?费那么多力气办下来的执照,也不能让它一直闲在那吧。我一咬牙,心想难道自己就真地“闯”不出一条路吗! 
  于是,我开始一本一本地进书,然后再一本一本地往外卖。至于批发市场里的行规、路数,我刚开始简直是两眼乌黑—一点都不懂,全靠自己琢磨。就这样慢慢往下做。等做到第三年,也就是1998年,似乎一切才顺了。 
  等一切都顺了, 问题也就出来了。平时店里我几乎不去,有店员撑着,也没什么大事,去了也就收收钱,看看行情。虽说我没挣到多少钱,但也完全够花,可时间却让我觉得太富裕了。我开始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没事干,好清闲,也好痛苦。我第一次发现时间对人也很无情,它会戏弄你,也会折磨你。  
  朋友都说我命好,我也这么认为。正在我百无聊赖之际,我的一位朋友对我说:咱们找个项目搞搞?对呀,我的大脑立马活了起来,可搞什么好呢?那位朋友说搞咱熟悉的行业,这样把握性大一些。我二话没说,就把项目计划书做了出来—办一个读书文化沙龙。可当我把地方搞定了,钱也投了,装修得差不多时,我的朋友兼合伙人却无法与我合作了,因为她要转投其它项目。这使我没了主心骨。她是一个把企业搞得很成功的女性,与她合作我觉得有靠山,可她这么一走,使我无法可想。上帝似乎又在和我开玩笑,我又一次陷入了一种难堪的境地。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的个性也让我不愿退缩,干脆自己办这个沙龙,我要证明给自己和别人看,我一定能够成功。沙龙名字就叫“恒河沙”。至于恒河沙是怎么会事,下边我就要提到。应当说一件事的成功,有时和运气也有关系。那年正是冠以“陕军”名头的陕西作家群风头正劲的时候,全国第九届书市也安排在西安举行,我刻意把“恒河沙”的开业时间与书市的举办日期靠拢,以便搭车推广。令人欣喜的是,西安市新闻出版局对于“恒河沙”这种前所未有的读书休闲形式给予了肯定和支持,特意把陕西知名作家的签名售书活动交给了我们办。于是我们有力地把握了这次机会,使“恒河沙”在西安一炮打响。 
恒河沙的理想
  一个企业带头人的个人素质和领导能力常常决定了这个企业前进的步伐。这两年在经营管理“恒河沙”的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在等员工,不如说是这个摊子在等我。因为我的确觉得个人的素质限制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我常常一个人感叹:总经理在人生中确实是个谜。因为你每天遇到的东西都是新的,没有人能替你决定,你必须每天与自己较劲。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所以想法常常是新的,但又常常不能超越自己。就连我的员工也开玩笑地说:“你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策划人员,要说当总经理,还得好好学!”  
  一个人的个性与企业之间是有矛盾的,但个性对企业的发展也不无关系。如何适时收敛自己的个性,而去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并使创业期的企业保持个性,充满活力,这里就有个适度把握的问题。 
  做企业的过程,实际上是自我提升的过程。我是始终不愿把自己放在商人圈里的那种人,尽管朋友常劝我在商言商,可我总解不开心中的这个疙瘩。 
  也许是我这个人喜欢反思、总结的缘故吧,我心里早就明白人的兴趣与做企业根本是两回事,更何况人总是要成熟起来的。否定自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的体会是:要想使自身得以提升,就必须舍得时常修理自己。 
  “恒河沙”的经营之道,我觉得除了创新还是创新,因为在西安我没有什么可学的,而是别人在学我。当然,1987年我读的MBA对我促进很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由于体制和从业人员素质原因,国内的图书产业还很落后,它一方面制约了“恒河沙”的发展,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两年我们打了底子,铺了路,找准了定位。最近我们又在搞CI策划,希望把“恒河沙”的品牌内涵、文化内涵继续加强,使它背靠文化,走以图书为龙头,兼营书画作品、旅游工艺品和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的纵向多元化发展之路。陕西是一个旅游大省,恒河沙又在西安宾馆之侧,整天游客如织,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占尽……我很感谢那位与我没有合作成的朋友。由于一开始“恒河沙”的起点就很高,这就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很多人觉得“恒河沙”这名字有点怪,其实我当初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受了台湾一位诗人的启发。诗中提及“恒河之水、之沙、之泥”,后来我查了一下《金刚经》,才知道它表示无数的意思。我这里是装着无数书籍的地方,所以我想用象恒河沙一样多的知识让读者去选择,去吸收,并吸引象恒河沙一样多的朋友去亲近,去热爱。因为“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 
海王旋涡
  海王的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当企业步入急速扩张阶段该如何控制和应变的问题;但它又是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在成为一个大企业的同时,如何证明给人们自己也是一个真正健康和优秀的企业。 
  乘风破浪的海王,将开始接受发展旋涡的考验。 
海王曲线
  在红红火火的广告背后,海王的业绩怎么样? 
  由于2002年的年报还没有出来,我们姑且把海王生物(000078)近几年来的每年中期收益作一个比较:从1999年中期的每股收益0.18元起,2000年年中每股0.18元,2001年年中的每股0.19元,而到了2002年的中报,每股收益只有0.04元,下滑幅度颇大。如果说是因为股本增大的因素稀释掉了很大一部分每股收益(海王1999年年中的总股本是1.5亿股,到了2002年中期,总股本已经增加到3.3亿股,翻了一倍多),可比性不强,那么,我们就它的税后利润作一个曲线来比较。 
  可以看出,从1999年年中的2700万开始,到2001年年中形成4200万的高峰后,去年年中一下子跌到了1200万,幅度之大令人吃惊。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的第一季度,海王出现了首次亏损,直到第三季度结束,税后利润也只有2000多万。 
  为什么海王2002年的税后利润下降得那么厉害? 
  2001年度,海王的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84.49%,主营业务利润比上年度增长235.89%,净利润却只比上年增长29.72%。而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25.11%,主营业务利润比上年度增长130.85%。可以看出:海王生物2001年度主营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净利润差距较大,说明主营业务的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可以得出,2002年,海王的规模效应开始出现危机征兆与考验。 
  此外,海王的净资产收益率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尽管净资产由1999年的每股1.25元上升到2001的每股7.5元,极大地稀释掉了它的净资产收益率,但到去年第三季度结束,虽然每股净资产下降到了4.9元左右,净资产收益率却没能够相应地“弹”上来,也只有1.22%,这比起2001年每股7.5元净资产的时候4.79%的收益率,下降幅度也不小。尽管资产总额比2001年增加了,但也能够说明,海王的赢利能力在下降。 
  无疑,一直被捧为高速增长的海王,开始显示出停滞的征兆。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仅仅是医药行业整体经营状况都不太好的原因?难道只是企业经营中正常的业绩起伏现象?难道只是企业发展规律的必然?也许对于海王来说,并不是这么简单。 
  关于海王经营思路中的问题,业界有很多说法,我们后面邀请资深人士进行分析。这里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海王的的市场声誉曲线和其财务状况曲线基本吻合—尤其是自2001年其年报出来,业绩达到顶峰之后至今的曲线图。 
  和以往许多以广告轰炸一夜声名鼎沸的企业一样,2001年,规模生产和大面积的广告轰炸,使海王的市场声誉徒然上升,如果满分100,它绝对在90分以上,而且基本没有什么糟糕的市场舆论。 
  但自2001年年报出来以后,海王的市场声誉值就开始几乎是直线下降了。湖南停售事件被搞得沸沸扬扬,《海王生物,欺诈成就未来》一文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种种质疑、指责,不一而足,蜂拥而出,有说它弄虚作假的,有说它关联交易太多的,也有说它是只会“讲故事”骗人的,一时间,“海王靠什么成就未来”倒比它的广告“健康成就未来”更火,传播率更高了;证监会对它的立案调查,更是当头一棒—海王的声誉开始打起了折扣,而且这个折扣是越打越大。而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能说,它的声誉至少掉到了50分以下。 
  但也可以肯定地说,声誉危机只是影响海王业绩的因素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因素,更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海王并不同于秦池或者三株的危机来自于对产品质量本身的问题,它的声誉危机是来自于公众对其财务、公告弄虚作假的质疑,以及业界对其经营思路的质疑。如果前者得到肯定,那么后者就会基本成为人们理解中自然而然的原因—因为经营思路有问题,所以赢利能力就不行,财务状况不佳,要达到某些目的,就会去作假。 
  至于是否真的作了假,有欺诈或者违规行为,证监会自然会作定论,而对于海王来说,眼前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种种压力,把两个曲线后面的走势都拐上去,自己挽救自己。 
经营困惑
  拥有超强实力的海王没有把它的几个产品做好,它究竟是怎么了? 
  对于医药保健品来说,它的经营策略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它的成败,不一样的产品,不一样的企业实力都需要找到适合它的经营手段,拥有超强资金实力的海王没能把它的几个产品做好,更多的是因为它违背了这个行业的一些经营规律,犯了一些不该犯的错误。 
品牌误区
  
  现代企业在品牌规划时,往往采用以下几种品牌战略:单一品牌战略、多品牌战略和主副品牌战略。从上述三种品牌战略在企业的运用来看,每种品牌战略成功的案例都可以找到。从目前海王品牌的定位来看,走的是主副品牌战略,每出一个新品都以海王主品牌为依托,带出产品品牌。我们把目光缩小一点,聚焦到海王的健康产业,或者再聚焦到海王主要产品所在的行业—保健品行业。历史上,中国现代意识上的保健品行业老大曾经是太阳神、三株、红桃K、脑白金等,它们有一个共性,无一例外是单一品牌,即使曾经想采用主副品牌战略推新品的,很快就开始衰落,没有一个推新品成功。面对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开始思索,是不是主副品牌战略在中国的保健品行业行不通,而海王恰恰又撞入了这样一个死结? 
  海王想做企业品牌,这应该说是一个好的想法,同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想赢得一个不错的企业公众形象,这无疑也是不错的想法。 
  但行有行规,海王既然从事的是医药保健行业,就要遵循这个行业的特点。真正熟悉医药保健品市场的人都知道,医药保健品企业,尤其是保健品企业,千万不要受教科书的影响,企图做企业的品牌,如果真想做的话,去做业内的品牌,比如通路品牌,让经销商认可你这个企业:信誉好,产品好销;或者让开方的医生认可你:企业实力雄厚、专业、产品值得信赖。 
  这个道理很简单:药品、保健品存在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有效率”。再好的药,再好的保健品,因为消费者个体的差异性,有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吃了你的药或保健品,效果不明显或没有效果的那部分消费者,马上就会掉头走掉,你别的产品哪怕说得再好,他也可能不会再买了。 
  西安杨森、中美史克、罗氏等外资医药企业每一个产品的品牌都是独立的,而不是推出什么杨森达克宁、杨森采乐、杨森吗丁啉、罗氏泰诺、罗氏赛尼可、罗氏力度伸。消费者在购买时,更看重的是达克宁,或者泰诺,或者赛尼可,一旦出现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等情况,他们可能只会说达克宁不行,或者说赛尼可不行,而不会说西安杨森不行,或者说罗氏不行。 
  这些企业的品牌都是隐身于产品品牌之后的。事实证明,这是医药保健品企业非常可行的品牌策略。在中国,医药保健品企业,尤其是保健品企业,做企业品牌是一个浪漫的、但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国内的医药保健品企业中,有几个企业在处理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关系时做得很好,比如傅山药业、海南养生堂、甚至太太药业、史玉柱的健特生物。 
  可能大多数消费者都不知道傅山药业,甚至业内的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但对于“络心通”、“速立特”、“谓尔舒”这三个在国内同类产品中销售额都居前三位的产品,消费者知道的不会是少数,它们都是傅山药业的产品,如果前面都冠以“傅山”两个字,恐怕…… 
  海南养生堂也做得很好,龟鳖丸、农夫山泉、朵而、清嘴、成长快乐等几个产品品牌有序推出,互不干扰,哪怕其中一个产品死了也不会影响其他产品的销售。但养生堂今年却推出一个“朵尔减之”,也许他们认为朵而跟朵而减之的目标人群是一致的,但据我们掌握的市场信息表明,朵尔减之卖得并不好,朵而这个品牌并没有为它做多大的贡献。同时,由于减肥品市场的特点,即使朵尔减之卖好了,也好不过两三年,到时它完蛋了,岂不是把朵而也拖坏了?除非,朵而现在已经不行了,朵而减之在借尸还魂。 
  与海王同处于深圳的太太药业,推过一段时间太太静心口服液后,也悄悄地去掉了“太太”两字,它后来推的意可贴、汉林清脂也没用“太太”这个新中国历史最长久的保健品牌。 
  医药保健品企业想建立企业品牌,并以企业品牌带动更多产品的销售,这个想法看上去很美,却不符合这个行业的特点。不然,史玉柱新推的黄金搭档为什么不叫“脑白金”牌或“健特”牌黄金搭档。 
期望建立海王企业品牌,这绝对不是在保健品业内浸淫多年的张思民应该犯的常识性错误。除非,它的目的是为了资本运作或者其他更深层的原因。 
产品迷雾
  许多消费者可能对“准”字号的药品、OTC药品、“健”字号的保健品和营养食品分不清,但至少一点他能感觉到,不管在药店还是在商场、超市,他很难看到海王现在的四大产品摆在一起,原因是海王的四大产品目前分属三个领域,药品、保健品和食品。 
  这是一个小细节,但可能正是这个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导致海王现有产品销售不畅。海王在产品规划上,一直飘忽不定。从海王的名字望文生意,就是和海洋生物产业有关,当初张思民也确实是这样定位的。但,从1992年产业多元化迷失后,张思民对海洋生物可能也忘却了。 
  对于医药保健品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产品功效,那么,海王如今的四大产品有什么功效呢?它的功能诉求是什么? 
  海王银得菲能治感冒,海王金樽能让人第二天舒服一点,这些,还能让人感到它的诉求,但海王银杏叶片能治什么?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和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吃了它会给我带来什么效果?海王牛初乳是个好产品?可是它跟我的孩子有什么关系?  
  海王这些产品的广告都做得挺漂亮,甚至挺让人震撼,尤其是“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让我们这些三十来岁的人感到巨大压力。 
  但是这些产品的广告都犯了一个错误:它没有明确告诉消费者,能解决什么症状。 
  做过多年医药保健品的人都知道,医药保健品“卖货广告”最重要的一点是:症状明确! 
  你必须非常明确地告诉消费者,你的产品能解决什么问题,即使是不允许说治什么病的保健品,你也得拐着弯说它能治什么病,不吃我们的产品将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恐吓)。这是中国保健品营销的硬性规律。必须按规律办事!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应该怎么做。 
  关于医药保健品营销中的“症状明确”,对于医药保健品业内人士来说,是常识性的道理,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看看中国卖得最好的胃药斯达舒,“胃痛,胃酸,胃胀,交给斯达舒”,也可以看一看身边报纸上的医药保健品的广告。 
  回个头来我们再看海王的几个产品。海王银得菲“治感冒,快”,这个产品的功效诉求较明确,恰恰是海王几个产品中卖得最好的;海王金樽,“第二天舒服一点”,它的功能诉求也做的可以,没能做起来更多的是它所进入的市场需求不足,价格太高,以及产品功效的问题。问题主要出在海王银杏叶片和海王牛初乳两个产品上。 
  海王银杏叶片,“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是给谁吃的?吃了以后,心脏会好?让我们三十来岁的人去吃它吗?好像我们还没这个必要吧,我们的心脏没毛病,如果有了毛病,我们得赶紧上医院,救命去,这时候谁会想起买银杏叶片去。如果它在这里能明确地诉求能解决几大症状,凭海王巨大的广告投放,也许能抓住一部分消费者。而对于六十来岁的消费者,它“软化心脑血管”的功能诉求也不够明确,基本上没给消费者留下什么印象。在不知道让谁来买,买来干什么用,能达到什么效果,这三个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产品卖不起来就是必然的了。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终于看到海王牛初乳强调它的“提高免疫力”功效的平面广告了。这是一个进步!保健品新品上市投电视媒体本身就是个错误,投30秒广告更是错上加错。拍摄制作精美的《行如风,坐如钟》篇电视广告即使创意再好,只要它不尖锐地告诉消费者海王牛初乳能解决哪些症状,就不能从消费者身上扎出血来,它的效果甚至远不如被广大广告人所笑话的“严迪”电视广告片。 
  药品、保健品广告向来被职业广告人所诟病,说它没有创意,制作水平低劣,可他们往往忘了一条:卖货才是硬道理。而药品保健品广告要卖货,就必须突出症状,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往上套,然后作出购买决策。突出症状,这是有效的医药保健品广告最基本要求。 
  通观海王的几个广告,犯的就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 
终端乏力
  现在的商业竞争是一个全方位的竞争,比产品,比高空大媒体广告,比策划,比销售队伍,还要比终端竞争。是的,产品成为商品变现,完成“惊险的一跳”是在终端。从目前海王几个主销产品来看,虽有药品,但大部分是在药店、商超的终端销售。  
  以前保健品厂家更多地是比广告投入和营销策划,如今终端竞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使终端策略变成一个重要因素纳入厂家视野,以至于有“终端为王”和“得终端者得天下”的说法。  
  保健品厂家在前期扎实地做好产品,投入了不少广告费,营造好了市场氛围,使消费者产生了购买欲望,准备去购买,可是到了终端,由于终端营业员说法不当,或者竞争对手终端宣传做的好,就有可能会花落旁家。自己的广告投入可能就成了为别人做嫁衣了。终端临门一脚好不好 ,关系到整个销售活动的整个环节,这个重要的环节实现了,才能有结果,才能完成营销活动的整个闭环。因此卖场、超市、商场、药店的终端,便成了众多保健品厂家抢占的风水宝地。   
  历史上不少资金雄厚的保健品企业只知大投广告,而轻视了终端的管理,结果被竞争品牌抢占了良机,最终酿成大错。当年脑白金在大做广告的时候,不少竞品在终端坐享其成,这其中不仅有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还有一些假冒脑白金,这些产品都混杂在一起,一起争夺市场份额。那些“假脑白金”根本不做任何电视报纸广告,只是把产品价格拉高,给终端回扣多一点。消费者到终端后,有些营业员为利益所趋引,就会极力推荐“假脑白金”,而消费者在终端受营业员的诱导下,本来意志就不是很坚定,听说所谓的进口脑白金不仅质量好,而且算下来每天花的钱少,就买了,从而分享本该属于脑白金的市场份额。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今天的海王同样在犯这样的错误。    
  从我们了解的一些城市的终端来看,海王的状况让人担忧。在终端,几乎看不到海王在这一块有什么形象包装,这与海王在高空大媒体的大投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海王拿出一部分广告投入放在终端,其效果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据我们在终端的调查,终端营业员除了对海王银得菲表述清楚外,其它的都不能准确表达。来到药店终端,当我们向营业员询问海王金樽时,营业员却向我们推荐其它品牌的解酒丸、解酒药之类,原因是功效差不多,但海王金樽的价格比其他同类产品却要贵的多。 
  终端调查显示:海王金樽、海王牛初乳巨额广告费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别人做宣传。在海王强大广告媒体运作推动和科普教育下,整个解酒产品、牛初乳查品整体销量在逐步攀高,别的竞争产品量上去了,而海王的销量却增长缓慢。这不能不说是海王在经营上的失误。  
  海王的终端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建议海王对终端硬包装软包装出台一些明文规定和相应的奖惩措施;设立了督察体系,用来检查终端工作。海王只有把终端工作做得更扎实些,不给竞品太多的可乘之机,那样海王在整体销量上才有可能再上一个台阶。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