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管理学 |
风云港城,却又安安稳稳,事业卓著,却又平平淡淡,没有巨额资产铺垫的创业,没有震憾人心大手笔的兼并。郭得胜,却在一间平平常常、司空见惯的杂货店中培植出了“香港新鸿基企业集团”这样一个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企业。
战后的香港,民生逐步安定,工商逐渐复苏,郭得胜来到香港,在上环租赁了一个店面,创办起叫作“鸿兴合记”的杂货店。郭得胜以其殷勤礼貌地待客,诚诚恳恳地经营,很快便赢得周边居民的好感和信任,生意日见兴隆。几年的辛勤劳作,经营业务日有所增的店铺又扩展更名为“鸿昌百货批发商行”,开始扩大业务,批发日用杂货和工业原料。郭得胜虽然业务已经有所拓展,但依然以诚信经营之道,价格合理之方,获得了岛内外客户的极大信赖,因而他的商品销及港澳乃至东南亚各地,“老实商人”的美名成就了他的企业日见膨胀。
他的名声越传越广,生意亦越做越大,1952年便又将商号扩展更名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不久便获得了日本“YKK”拉链在香港的独家代理经销权。当时,正逢香港的缝制工业处于迅速发展时期,服装、皮包、布袋等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使用拉链,因而需求非常旺盛。郭得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多年经营生涯建立的零售网络,使其经营的拉链畅销于东南亚各地。稍后,针对当时缝制产业的材料需求,郭得胜又代理了台湾生产的“良友牌”尼龙丝和日本多个厂家的尼龙产品代理经销权,使经营业务得到逐步拓展。至60年代,他每年经销的“YKK”拉链和尼龙产品,其营业额都在1000万港元以上,成为一个具有初级规模的商业企业,为日后介入房地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958年,香港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房地产行业如日中天。郭得胜看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联合好友冯景禧和李兆基,领衔组建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开始试水房地产经营业务。在这一时期,霍英东的立信置业房地产经营已经威震香港,实力雄厚的李嘉诚也已介入房地产行业,而英资置地产业更是凭借财团资本实力雄居霸主地位。于是,只有中等经济实力的永业企业,采取了避其锋芒,拾遗补缺,量力而行,见缝插针的介入策略,专门选择与资金薄弱的永业企业实力相适应的项目开发。他们以收购小地盘旧楼宇,改造重建的方式,经过五年循环运转,在香港房地产界站稳了脚跟。
1963年,在房地产经营中初见成效的“永业企业”以三百万港元扩展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在当时英资、华资激烈争夺的香港资本市场上,初创的新鸿基企业,职员不过十余人,实属无力与巨额资本争锋的小企业。但郭得胜以多年经营工业原辅材料对制造企业的深入了解,十分清楚占香港九成以上的小企业,由于经营资金薄弱的制约,需要小型厂房以供栖身。于是,新鸿基企业应时对景,以建造工业楼宇为切入点,并且根据制造企业的需求分层出售,配合十年分期付款的优惠举措,因此而大受小型制造企业的追捧,新鸿基企业的房产经营业绩亦节节攀升。
1965年,香港发生了银行挤兑风波,英资银行利用这一危机接连吞并了“廖创兴”和“恒生”等华资银行的半数股份,“广东信托”银行也因此而宣布倒闭,由此带来香港房地产市场陷入一片萧条,交易一落千丈。然而郭得胜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他以稳扎稳打的经营作风,采取减少抵押及银行透支的措施,以削减经营利息支出。在这期间,他既在低潮时吸纳别人抛售的地块和旧楼,又不盲目开发项目,使新鸿基在1965至1967年的经济风潮中,不仅安然度过难关,而且还建成了20多座大厦,使新鸿基企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1968年,经济低潮过后,香港工商业复苏中日见活跃,企业经营用楼宇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郭得胜的投资开始凸现效果。尤其香港工商界对新鸿基企业的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十分推崇,以至于新鸿基企业的工商楼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郭得胜在套回大量现金后,又针对时势,大量吸纳土地兴建楼宇,使新鸿基企业的业务蒸蒸日上,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1972年初,香港股市一派兴旺中几近疯狂,恒生指数一日数涨。期间,冯景禧自立门户,成立了“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李兆基也相继成立了“恒基兆业”地产公司,郭得胜则进一步把公司扩建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0万港元增资到3亿港元。当年9月,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挂牌上市。有意思的是,郭得胜以其二十多年“老实商人”的良好声誉,在这筹资时刻激发了股民们的投资狂热,打乱了郭得胜准备集资1亿元的计划,使他最终获得了10亿港元的巨额资金。
由此,新鸿基地产如鱼得水,竞争实力迅速增强,经济效益急剧增长。但郭得胜并没有以事业畅顺而满足或自傲,相反,在百尺竿头不断攀登。1980年,为规避房地产经营风险,又采取了商用楼宇租赁经营方略,自完成湾仔新鸿基中心物业出租以后,经过十年的发展,租赁楼宇面积已增至820万平方英尺,租赁收入每年高达16亿港元,成为新鸿基地产一项风险小,收益高的稳固财源。
从一间并不起眼的杂货店,经过郭得胜40多个春秋的精心培植,经营资本与日俱增,成长成为了闻名香港及至国内外的企业集团。至1990年,郭炳湘兄弟接掌父业时,新鸿基地产的市值已突破了220亿元,增长达70倍之多,从而称雄于世界工商业楼宇市场。
金创意点评:时至今日,大凡我们能够看到的关于商界的文字,不泛“诚信经营”的倡导,这既是政府的希望,也是消费者的期待,更是工商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
郭得胜事业的崛起,既得益于他敏锐超群的洞察力,善于谋略的决策能力,踏实稳健的经营作风,也是他持之以恒诚信经营所得到的回报。从一个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小店铺,发展成为叱咤风云的房地产巨商,其中在商业基础扩展和上市筹资二次关键转折中,都得到了港城广大消费者和工商界人士的强力支持就是一个令人信服的佐证。
因此,郭得胜的经营之道,是当今千万个正在成长的中小企业值得效仿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