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茶乡纪行
标签:
信阳毛尖明前茶鸡公山浉河区浉河港 |
分类: 驿路风情 |
他带领我们越过公路,往对面的山坡的方向走。穿过一个刚栽种的小杨树林,走过一个搭了石板的小水沟,经过两边都是茶树的小路,上了十几个台阶,到了山坡下的一栋农家院前。
稍事休息,小伙子说他家的茶园比较远,招呼我们上他的车。沿着仅有一车宽的山坡土道,七拐八弯,迤逦而行十几分钟,到一山坡下。山坡下散落着几户农居,一妇女在门前水塘边洗衣服,几只鸭子在池塘戏水,几只鸡一步一摇、旁若无人的低头觅食。
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往上走。小路仅有一脚宽,落满了树叶枯枝,晨露未干,走上去软软的,还有些湿滑。
忽然听到鞭炮的声音,从山坳里传来。心想:开春第一次采茶,还要举行放炮仪式吗。问小伙子,却说,清明快到了,这是祭奠先人。
路边灌木丛和茶树枝不时挂住裤脚,脚下也不时被石子或者硬壳果实什么的硌住脚掌,疼倒是不疼,权当按摩了。
山坡上都是一片片、一排排的、一溜溜的茶树,茶树极像冬青树,乍一看起来与冬青树没有多大区别。时值初春,万物蓬勃生长,到处是新绿的萌动,漫山遍野的茶树绿得养眼,让人心情舒畅。尤其是眼前的茶树,每株树冠都冒出许许多多的嫩芽,鹅黄嫩绿油润,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清新的光泽,令人感慨生命的鲜活。我不由的在一株茶树前停下来,一簇簇嫩芽,翠绿铮亮,逼人眼睛。不由自主的采摘了几茎,捻碎了,凑近鼻子,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鼻而入、沁人心脾。
山不太高,大概海拔在五六百米。不一会儿,就走上山脊。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绿啊,从脚下涌向山坡,到了山沟,又铺向对面山坡,仿佛绿色的波浪一样,起起伏伏的绿色涌向天边。远处的山峰笼罩着一层薄雾,像戴了面纱的少女,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春光明媚,太阳朗朗的照着,云儿悠悠的飘着,和风微微的吹着,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甚至想无所顾忌的放声歌唱。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了,正是釆摘明前茶的时候。采茶的人多起来了,山坡下、沟坎里、山脊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采茶人。山坡那面,还没有看到人,就不时有采茶人的声音传过来。一只鸟儿,不知被什么声音惊起,忽然从茶树间飞起来,掠过山沟,消失在对面绿树丛中,空中还散落着鸟鸣的声音。
小伙子脾气比较随和,碰到采茶的人便要闲聊几句,手却不闲着,在茶树芽尖之间灵活自由的游走,不一会儿便采了一把,随手放到采茶人的竹筐里。
“你采茶手好快呀!”一个中年妇女有点惊讶的说。
“我上学一放假都常常帮家里来打茶。”小伙子说,本地人把采茶说成打茶,“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啊。”
“我们是驻马店上蔡县的,第一次到这采茶打工。”
我问:“你一天能挣多少钱?”
“按茶叶的斤数给钱,一天大概能挣七八十元吧,管吃管住的。”
“他们釆茶都是竹子编制的筐子,这也有讲究吗”我问。
“茶叶对盛装鲜叶的容器也很注意,用透气的光滑竹篮,不挤不压,并要求及时送回荫凉的室内摊放2-4小时,趁鲜分批、分级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这样才能出好茶。”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小伙子说:“先前种的是板栗,卖不上钱,砍掉板栗,种上茶树”。
“你种的什么品种”我问。
“我们这里大部分种植叫汉茶,是本地品种。也有从福建引进白茶,产量高,但品质差些。”
11点多钟,我们 回到他家,他的父母
正站在院子里。他的父亲看起来50岁左右,衣服整洁干净。上身是墨色夹克,夹克拉链一直到脖子下,黑色裤子,没有皱折,隐隐约约还有裤线,比较干净麻利的一个人。和我原来想的差不多。
他从屋 掂出来一个盛着茶叶的塑料袋,给我们每人沏了一杯 茶。说道“这是昨天晚上才炒好的茶,你们尝尝。”
“采回来的茶叶,要马上就炒,品质才好,有时为了赶时间我们经常熬夜,把白天釆好茶叶连夜炒好。”
茶叶经水一冲,新鲜的绿色,仿佛仍在树上。茶汤新鲜淡绿、明亮。
轻嘬一口,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浓。
“你们茶水中的飘浮物,那是白毫。”他指了玻璃杯。
“特级毛尖一芽一叶初展的比例点85%以上;一级毛尖以一芽一叶为主,正常芽叶占80%以上;二三级毛尖以一芽二叶为主,正常芽叶占70%左右;四五级毛尖以一芽三叶及对夹叶为主,正常芽叶占35%以上;要求不采蒂梗,不采鲜叶。特优珍品茶,采摘更是讲究,只采芽苞。”他从袋子里拿出几根,用手指捻给我们看。
“那儿摆的是什么,制茶的吗?”我问。
“是的”,他边说边走向那些机器,“采回来的茶叶先筛选,分出等级,然后要杀青,”
“这是茶叶上青机,滚筒杀青机,”他边说边打开电源,机器轰隆隆地响起来。
“新茶杀青可是个技术活,就是使茶叶变软,去掉70%水分,保持30%水分,水分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不然出不了好茶。杀青适度的标志是叶色暗绿,手捏叶质柔软,略有粘性,紧握成团,略有弹性,青气消失,略带茶香。”
“这就要掌握炒茶的火候”他指着滚筒杀青机“火大了,火小了,都不行,否则麻烦在后头。”
然后是揉捻;然后炒,然后顺条,把茶叶做圆、做小,这些工序主要是靠手感、靠经验。
他说,以前炒茶,全靠手工,现在省些力,半机械化,半手工。他的父亲也炒茶。他边说边去墙角拿一个2米多长,胳膊粗的一个木棍,下面捆绑了一簇细细竹枝。
"以前都是这样炒的。”他双手持棍,做了一个用力搅拌的动作。
他说:劝君莫喝头道茶,刚开始方言味太重,没听懂,他又解释:头道让二眼子啃,因为二眼子不讲卫生,喝不干净的。
“这是明前茶,就是清明节(阳历4月5号)前采制的茶叶。春天刚刚冒出的嫩芽采制而成。这期间的茶叶嫩,喝着有种淡淡的香。因为生长速度慢,几乎100%嫩芽头,是信阳毛尖级别最高级别的茶。最大特征是芽头细小多豪汤色明亮。”
“茶叶多少钱斤?”我问
“500元,在市里至少七八百的”
“400吧,”我说,买东西经常遇到漫天要价的,习惯性的砍价。
他犹豫了一下,“我刚才说的没有多要,是批发价”
小伙子说:“这个价不赚钱的”
我以为他会说:450的,
他竞去屋里称了,我想还价还对了。
临走了,我以为是农家乐,要在他家吃饭。刚才见他家两个中年妇女正在用笼屉做卷子。男人说:这是给采茶的准备的午饭,有馍,有汤。你们没有提前说在这里吃饭,没有菜的。
做馍的中年妇女说:想吃馍馍还要等十几分钟才能蒸熟。
导游说回市里吃饭。
回来路上,导游说:他一家四口人,他还有一个妹妹。和旅行社熟悉,是义务领我们参观茶叶园的。
忽然恍然大悟,买茶叶时,他们没有和我还价,商业的欺诈还没有污染到这里,他们还保持了农民的质朴!
中午在狮河边称意农家乐吃饭。南湾鱼一鱼两吃,两个比较大鲫鱼汤,凉拌黄瓜、木耳香菜、地皮菜鸡蛋、清炖土鸡,还有地锅饼。地锅饼两面焦黄,外酥里软,比较好吃。
2点从信阳新区站返回。
前一篇:怀念
后一篇:梨园春意浓(混元太极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