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凄婉美丽 “胭脂沟”

(2014-07-10 08:28:15)
标签:

文化

胭脂沟

李金镛

漠河

金沟

分类: 驿路风情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凄婉美丽 “胭脂沟”。

        离开观音山,去看相距不远的胭脂沟。

  下观音山,又拐入一弯道,是赫赫有名的金沟,盛产黄金的地方。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金沟也叫“胭脂沟”,位于漠河县漠河乡境内,它全长14公里,是额木尔河的一条支流。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春天,一位鄂伦春猎手在河边葬马时发现了几粒罕见的金块。消息传到沙俄的阿穆尔和西伯利亚后,那些无事可做的游民乃至罪犯蜂拥而至,大肆开发掠夺中国的黄金。据《黑龙江述略》载:至光绪十年,俄人在漠河招集中俄人四千多名,造房七百余间,立窑五百余所。也就是一夜之间,老沟河两岸有了旅馆、妓院、浴池、面包房、游戏场和东正教堂。据说电视剧《创关东》一些故事情节源于此,也在这里取过外景,淘金的场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走了20分钟左右到一古庙,盲在山坡上,坡下有一石碑,名曰李金镛纪念碑。我们在一个坡下停车,先往坡上走。

坡上有中国近代采金史上的开山鼻祖李金镛的祠堂,堂前一块石碑上书有“金圣”两个金字,山脚有长阶通到门前。祠堂背靠青山,苍松掩映,绿草茵茵,显得庄严肃穆。整座祠堂为木质结构,雕梁飞檐。正堂内供奉着李金镛的塑像,脸庞瘦削,目光低垂,温和中带有几分威仪。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两侧楹联写着: 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
                 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上面横匾上书有“兴利实边”四个字。左右是李金镛的生平及《御赐祭文》。正堂两侧对称的东西厢房为展厅,展示着漠河金矿的发展史、采金的工艺流程和使用的机器、工具等文物。其实,李金镛创办的漠矿远非一条胭脂沟,而是上下3000里金子镶边,先后数万名矿工淘金。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身临李公祠,我油然而生敬意。李公德在人心,功在爱国,力尽于民。他的忠贞爱国精神使沙俄也“深服其威”,并送他“一只虎”(知府的谐音)的绰号;他以办矿而固国防、兴边疆,铸就了漠河金魂,是满清政府腐败官场中少有的良吏;他以20万两的商股在蛮荒之地,成功地创办了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中一个大型企业,是近代民族实业的先驱者,其贡献如漠河金矿的金子闪闪发光。他常对身边矿友说:“吾生一日,为国效力一日,除死方休。”袁大化接任总办清理矿局帐目时发现,18871888两年,李金镛没有在矿局里支取薪水。【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回望山上,亭亭玉立的樟子松,黑裙黄衣绿冠。它们根根相连,枝枝相挨,清风徐来,松枝摇曳,散发着馨香。林荫下,舒软的腐殖质,铺着青绿矮小的牙格达秧,无边无际,结着一串串牙格达,称为“北国红豆”,它由唐朝王维“红豆生南国”的诗句演化而来。

站在路边,沟边还有几户人家,路旁有一卖纪念品的妇女。

 路边几排林场工人居住的房子,像是林海中的一座孤岛,往沟下看着,下面是一条干涸的宽阔河道,河道里的沙砾一堆堆,七零八落地沿着河床铺展开来,沟坡平缓,土色灰黑,没有特别之处,一目了然,不愿走下坡跟。一眼望不到头,让人感到苍凉。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老金沟(采金人把有金的河流称之为沟),又叫胭脂沟。据说这里的沙土已被淘筛过几十遍,至今仍可以淘到黄金。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近年政府下令停止采金,从而结束了百余年的采金历史。
    完全看不出来,这里百余年前竟是一个喧嚣闹腾之处。自19世纪80年代初这里发现了狗头金,一时间,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的淘金者蜂拥而来。据沙俄政府财政部编写的《满州通志》记载,到漠河采金的俄罗斯人全盛时达15000人,10年间盗采黄金14万两。在沙俄政府怂恿下,俄国的盗采者一度宣布成立“极吐尔加(漠河别称)共和国”。
    清政府终于忍无可忍,委派原长春知府李金镛为漠河矿物总局督办,驱逐了盗采者,于1887年创办了漠河金厂,“造屋七百余间,立窖五百余所,工商列居,俨同重镇,风声四播,遐迩悉闻”。所采黄金送至朝廷,慈禧太后见这批贡品足够宫廷胭脂花销,一高兴,将老沟金矿封为“胭脂沟”。
    显然,这种说法不太符合情理,朝廷花那么大操持夺回金矿,岂止为了几个胭脂钱?

我宁愿相信另一种说法:就在老金沟成了淘金男人的天下,淘出大量黄金的同时,也招来了大批为生存所迫的妓女。最多时妓女上千人、妓院上百家。每天早晨上千青楼女子梳妆打扮所用的胭脂散落河面,香飘十里,正所谓“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于是,老金沟又换了一个暧昧的名字“胭脂沟”。解放后政府觉得名字不雅,于是又改名金沟。
     走出祠堂,我站在山坡上久久遥望着胭脂沟,陷入了沉思中。我想的不是黄金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而是这里曾发生的故事。在中国版图的金鸡之冠上,不仅留下了采金工人的血和汗,也留下了妓女们的胭脂、血泪和白骨!我相信,每一个怀揣淘金梦来到这里的人,背后都是一段悲欢离合的人生。但如今这一切都已烟消云散,那片隔在历史尘垢后面的瑰丽与辉煌,已难以追寻。
   
金钱和美女总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在这“孤悬绝塞”的偏僻一隅,那些从远处招来的壮年汉子,过着没有女性的生活,性饥渴达到了极致。巨大的市场,加上黄金的诱惑力,于是,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出现了庞大的妓女群。夜晚,淘金汉们用劳动所得的一部分到妓女那里寻找暂时的欢乐。妓女们更是迎来送往,日日欢歌笑语,陪着这些远离亲人的男人们度过慢慢离去的时光——青春就这样悄悄地远去。斗转星移,妓女们年老色衰,又无家可归,最后在贫病交加中相继死去……想到这里,我对她们陡生悲悯的同情之感,也让我想到了南宋词人严蕊的一首词: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卜算子٠不是爱风尘》)
    这首词不正好也反映了胭脂沟妓女们堕落“风尘”的不幸遭遇和渴望自由生活的心声吗?

听说距这里数里之遥就是妓女坟,只有一片荒冢和几块白骨。盗墓者以为她们浑身是金,然而撬开棺木,发现妓女身上什么也没有。其实,淘金汉与妓女的黄金都被把头盘剥净光,他们同为天涯沦落人。
   历史上,南方有条被称为胭脂河的秦淮河,北方有条被称为胭脂沟的老金沟。但细细想来,一河一沟同为妓女,两地却真正有别。在秦淮河的胭脂红粉堆中,是达官贵人和贪官污吏在此寻欢作乐,是腰缠万贯的商人们在此打发时光,是文人骚客们在此追求刺激……

可谁认真想过那些被揉躏被侮辱的女性?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胭脂沟的妓女在这里并没有受到歧视,而是被万名矿工众星捧月、百般呵护。对孤独、疲惫的淘金汉来说,沿沟的胭脂粉楼是他们的精神栖息地,因而他们不同于那种世俗中的寻花问柳的男人,而要多一份真挚,多一份质朴。这里的妓女们更像是这些男人的“妻子”,因而比山外烟花之地的妓女们少了一份势利、世俗,而多了一份真诚、朴实。在如此艰辛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淘金汉与妓女之间已经不完全是一种金钱交易,而是一种建立在生存基础上的生命支撑,其中少了些龌龊与肮脏,而又不乏一种人性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愿称胭脂沟的妓女为妓女,而是称其为女人。

在胭脂沟女人的内心深处渴望着对男人的依赖,而这些男人的疲惫和内心的苦痛也更需要女人来抚慰。我想,在胭脂沟的砾石堆里一定埋藏着许多男人与女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只是没有书生留下记载,不为人知罢了,不同于秦淮河有那么多舞文弄墨的人写出多部书来,仅“秦淮八艳”的风流韵事就写不尽、道不完。
    我此行无暇、也不愿去凭吊妓女坟了,但我能够想象出那里的荒芜与苍凉,陪伴胭脂女们的也只有几朵野花、几声鸟鸣和呼啸的北风……


从森林中走出来,回头看暮色中的山岭,心里颇为感慨。就是在今天,我们站在沙石铺成的公路上,感觉群山还是那样寂寥与荒凉。几乎不敢想象,一百多年以前,首批开发大兴安岭的先驱们,是用怎样的一片赤诚之心,抵御着极度的严寒与酷暑,忍受着漫天蚊虫的叮咬与林间野兽的威胁。用他们的脚板,为我们开拓出今天的繁华。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在我的脚下,不知道是不是有先人们留下的脚印。漠河的百年采金史,那条穿越时空的黄金之路,总是让人充满遐想。从为数不多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的线索,少之又少。

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这条穿越了漠河百年采金历史,如今已经湮灭于荒草丛中的黄金之路上,当年有多少人走过,还发生过什么。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在这条黄金之路上,的确曾经见证了那段开天辟地般的历史壮歌。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wbr>凄婉美丽 <wbr>“胭脂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