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风情】漠河纪行之三 凄婉美丽 “胭脂沟”
标签:
文化胭脂沟李金镛漠河金沟 |
分类: 驿路风情 |
走了20分钟左右到一古庙,盲在山坡上,坡下有一石碑,名曰李金镛纪念碑。我们在一个坡下停车,先往坡上走。
坡上有中国近代采金史上的开山鼻祖李金镛的祠堂,堂前一块石碑上书有“金圣”两个金字,山脚有长阶通到门前。祠堂背靠青山,苍松掩映,绿草茵茵,显得庄严肃穆。整座祠堂为木质结构,雕梁飞檐。正堂内供奉着李金镛的塑像,脸庞瘦削,目光低垂,温和中带有几分威仪。

两侧楹联写着:








站在路边,沟边还有几户人家,路旁有一卖纪念品的妇女。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老金沟(采金人把有金的河流称之为沟),又叫胭脂沟。据说这里的沙土已被淘筛过几十遍,至今仍可以淘到黄金。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近年政府下令停止采金,从而结束了百余年的采金历史。
我宁愿相信另一种说法:就在老金沟成了淘金男人的天下,淘出大量黄金的同时,也招来了大批为生存所迫的妓女。最多时妓女上千人、妓院上百家。每天早晨上千青楼女子梳妆打扮所用的胭脂散落河面,香飘十里,正所谓“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于是,老金沟又换了一个暧昧的名字“胭脂沟”。解放后政府觉得名字不雅,于是又改名金沟。
听说距这里数里之遥就是妓女坟,只有一片荒冢和几块白骨。盗墓者以为她们浑身是金,然而撬开棺木,发现妓女身上什么也没有。其实,淘金汉与妓女的黄金都被把头盘剥净光,他们同为天涯沦落人。
可谁认真想过那些被揉躏被侮辱的女性?从史料中可以看出,胭脂沟的妓女在这里并没有受到歧视,而是被万名矿工众星捧月、百般呵护。对孤独、疲惫的淘金汉来说,沿沟的胭脂粉楼是他们的精神栖息地,因而他们不同于那种世俗中的寻花问柳的男人,而要多一份真挚,多一份质朴。这里的妓女们更像是这些男人的“妻子”,因而比山外烟花之地的妓女们少了一份势利、世俗,而多了一份真诚、朴实。在如此艰辛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淘金汉与妓女之间已经不完全是一种金钱交易,而是一种建立在生存基础上的生命支撑,其中少了些龌龊与肮脏,而又不乏一种人性的内涵。
在胭脂沟女人的内心深处渴望着对男人的依赖,而这些男人的疲惫和内心的苦痛也更需要女人来抚慰。我想,在胭脂沟的砾石堆里一定埋藏着许多男人与女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只是没有书生留下记载,不为人知罢了,不同于秦淮河有那么多舞文弄墨的人写出多部书来,仅“秦淮八艳”的风流韵事就写不尽、道不完。
从森林中走出来,回头看暮色中的山岭,心里颇为感慨。就是在今天,我们站在沙石铺成的公路上,感觉群山还是那样寂寥与荒凉。几乎不敢想象,一百多年以前,首批开发大兴安岭的先驱们,是用怎样的一片赤诚之心,抵御着极度的严寒与酷暑,忍受着漫天蚊虫的叮咬与林间野兽的威胁。用他们的脚板,为我们开拓出今天的繁华。

在我的脚下,不知道是不是有先人们留下的脚印。漠河的百年采金史,那条穿越时空的黄金之路,总是让人充满遐想。从为数不多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的线索,少之又少。
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这条穿越了漠河百年采金历史,如今已经湮灭于荒草丛中的黄金之路上,当年有多少人走过,还发生过什么。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在这条黄金之路上,的确曾经见证了那段开天辟地般的历史壮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