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散文】故乡 清风 鸣蝉

(2013-07-10 09:42:23)
标签:

珍惜人生

舞台

美丽

新浪

分类: 晴耕雨读


水墨动画素材荟萃【一】
    时值盛夏,坐在办公室内,听到抑扬顿挫、此起彼伏的蝉鸣之声不绝于耳,油然而生故乡之情。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认真谛听这自然界纯真的交响曲,有一份舒缓的心情从心底慢慢升起,不禁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蝉鸣.....

 小时候,蝉是夏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我的老家,对蝉的称呼有许多有趣的土名。没有变成蝉之前,我们叫它爬蚱。蜕变以后,体格大的我们称其为“嘟了的”,也叫“知了”,准确地读法是哪几个字,至今我也没搞明白,就靠近其读音吧。还有一种体格较小,因为它是在小麦成熟季节就出现的,我们称其为“麦了”。两者的鸣叫声音很不相同。“嘟了的”声音洪壮,“知了”声音尖细,洪壮尖细相附和,宛如笙管和鸣,又象男女二重唱。

蝉的鸣叫,依据不同的需要自我调节。早晨起来是集合声;平稳而欢快,这叫声又受天气和领唱雄蝉的影响而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则委婉细语富有诱惑力;被捉或受惊飞走其叫声粗厉。

我的家乡在豫东平原,那里夏天最常听到的声音,恐怕就是连绵不绝的蝉声了。

特别是晴朗的午后和大雨初晴的时候,常常是蝉声一片连着一片。记得高中时曾学过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文章,说这个“四年地下苦功,换来一月歌唱”的小东西是一个聋子,对此我一直不以为然,如果它是聋子,为什么当一棵树上的蝉开始叫的时候,整个树林的蝉都会跟着一起叫呢?就象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诗:“儿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又何需“闭口”立呢?我们曾经又大胜喊叫又拍巴掌的举动丝毫影响不到蝉的歌唱。或许正是缘于蝉的“聪明”吧,因为当我们拿着长长的竹竿去捉它的时候,它早就闭嘴了。

 从听到蝉开始叫的那天起,剋爬蚱(我们也叫摸爬蚱)的行动就开始了,剋爬蚱或许是农村孩子们的一个必修课吧。

 关于剋爬蚱的方法也是随着时间而有所不同的。

 夏天的傍晚暮色降临的时候,树林,路旁总少不了捉它们的人。爬蚱一般是要天黑以后才出来的,但有经验的小孩子天黑以前可以在地上找到爬蚱们的窝。如果地上有一个看起来不规则的圆窟窿,用手一抠,十有八九就可以看到肥肥的爬蚱正趴在里面等着出来。后来看法布尔的《蝉》才知道,爬蚱挖这个洞时一般是不挖透的,隔着一层薄薄的土来判断地面的天气情况。但爬蚱的两只前爪子十分有力而锋利,也许是一不小心就将地面弄出了一个小洞吧。

夜幕降临以后,爬蚱们就从精心挖的洞里钻出来,爬到最近的树上去。吃过晚饭,小孩子们就每人拿一个大的广口瓶子或者干脆拿上一个小盆,出门摸爬蚱去。爬蚱们最喜欢的树是榆树和柳树,所以村子东头的那一大片榆树林一到天黑以后,到处都是摸爬蚱的小孩子。如果天气好,借着朦胧的星光或者月光,看到树干上有一个黑黑的正在蠕动的东西,那肯定就是蝉虫了。但有时候在树上会发现蛇,或者在树下偶尔也会发现刺猬,就会吓的赶紧跑开。

也有的大人拿着手电筒,可以看到已经爬得很高的爬蚱,就用树枝捅下来。村子里的树上摸不到爬蚱了,就到村边的那一大片苹果树林里,也很多。田埂旁的玉米棵上,有时候也能够摸到爬蚱。每个睛朗的夏夜,类似这样的摸爬蚱的活动大约要持续到十点左右。再晚,就很难摸到了,没有被逮住的爬蚱已经爬到高高的树上,躲进了密密的树枝,在那儿等着蜕变。

 摸到的爬蚱们则被带回家,然后精心地洗好,用盐腌上。第二天食用时,大人们将锅烧热后放入适量花生油,待油滚沸后把爬蚱放入锅内,用文火煎熟,盛入盘中,上面撒上少许精细碘盐和孜然热吃,口感特别鲜嫩。孩子们就在院子里等着,闻到厨房里飘出的熟悉而诱人的香味,常常会忍不住跑进厨房,一边看着大人煎,一边流着口水。香喷喷的煎好的爬蚱终于被大人端出厨房了,还没放好,小手就伸进了盆里拿一个,急将又细又嫩的爬蚱肉塞进嘴里。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味?我已经无法描述,只是现在想起,还禁不住垂涎三尺。

 

(下图为蝉从爬蚱到知了即蝉的羽化过程)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原创散文】故乡 <wbr>清风 <wbr>鸣蝉

   黎明也是另一个剋爬蚱的好时候。

   夏日的黎明,凉爽清新。来到昨夜摸过剋爬蚱的树林里,抬头看树上,就可以看到一些刚完成蜕变或者正在蜕变中的爬蚱。这些都是在后半夜或者凌晨才从洞里钻出的爬蚱。

   爬蚱的蜕变是先从背部开始的,裂开一个口子,然后是前胸至头上,最后是后胸,接着头罩也从眼前裂开,露出红色的眼睛,大半个身子都离开了蝉锐,只剩尾部还连在一起。刚蜕变的爬蚱是绿色的,几乎是水平的挂在树上,蝉翼充满了液体,湿而沉重,像玻璃一样透明。

 

   阳光出来了,照在刚出生的知了身上,翠绿,柔嫩,从容,幽雅、美丽、娴静,让人莫名其妙地感动,想起脆弱的生命,浪漫的往事,豆蔻年华的少女,转瞬即逝的青春。

  我有一次,就那样在夏日清晨的阳光里痴痴地看着一只刚蜕变的蝉,从绿色慢慢变作浅褐,从浅褐变作深暗,发出一声鸣叫声直飞远处的树梢,只剩下干硬的浅褐色蝉蜕还以当初的姿势挂在树上。

 

 对于蜕变后的爬蚱,我们称她为“嘟了的”。我一般是不屑于去逮的,因为它已经口感不好了,但也知道很多逮的方法。第一种是粘,对于“粘”就是利于蜘蛛网或者面团去沾蝉的翅膀,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成功率不高,而且蛛网或者面团的粘性不会长久保持。第二种方法是用一个秫秸,把顶端的瓤子掏掉,把秫秸皮子撑成一个漏斗状,用漏斗的开口对着蝉,用力的一顶,就会把蝉罩在里面了,然后开口向上慢慢拿下来,从从容容地把手伸进去捉就行了。只所以蝉跑不了,正是因为蝉是一种聪明的昆虫,在树上受到袭击的时候,它自然认为危险来自空中,其本能就是猛向下飞,而不会象苍蝇那样无头乱撞。不过正是因为它的这点小聪明才让它成了孩子们的俘虏。第三种方法就是用套索,当时我们用的最多的是马尾马上的长毛。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对付那种大块头蝉最适合。把丝线做成一个鸡蛋大的活套,把它直接递到蝉的头上去就行了,碰到蝉身体也不会引起它的警觉,就算你没有套准,当丝线在蝉的眼前晃来晃去的时候,它自己也会厌烦地用前面的两条粗腿把它按到自己的身体下面,这时你轻轻一拽,蝉就会惊叫着被拉了下来。当然了,那些会叫的蝉都是公蝉,多数时候我们是先寻着声音找到某棵树的,再顺着树干一点点寻觅到蝉的。可以说,正是蝉的叫声,招来了它的灭顶之灾

 

盛夏过后,有些小树枝的梢头开始变干枯了。大人告诉说,是知了产卵了。将那些干枯的树枝折下来,上面有很多细细的小眼,顺着小眼折断,就能看到又细又白的蝉卵。蝉将卵产在树枝上,那些树枝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风吹落地面,蝉卵就钻入土中,开始就在树荫下孵化,以吸食树根的汁液为生,开始另一个轮回。

    自从知道了蝉要在土底待上四五年才能见到光明,而见到光明只有三个多星期便会死去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法布尔说: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傍,在温暖的阳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是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听了法布尔的话,很后悔小时候让许多蝉们刚刚见到阳光便死于非命了。

    对于蝉这样做,似乎比较残忍,但当时却没有一个人阻止我们。

    之所以它们享受不到燕子、青蛙一样的保护,我想不只是它们是害虫的原故吧?或许它们自我陶醉似的歌声是更招人烦吧。那八、九十分贝的嗓音,就算再美妙,在盛夏的午后也是一种噪音。

    正是碰到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蝉可谓不幸,不过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蝉却也有风光的一面。南朝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中,蝉竟与静字联系在了一起;“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谁说宋朝的朱熹不喜欢蝉的音韵呢?至于辛明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柳三变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更成了千古传颂的佳句。

    在夏季,心情或喜悦或烦恼的时候,这种大自然“独有”的音符便充斥着人们的听觉,形成了别有风味的“天籁之音”。想想蝉的坎坷经历,听着她们高门大嗓的释放情怀,也倍感亲切了。

  有时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就拿着小说或散文,或者收音机,坐在院子里荫凉的枣树下,一边听蝉声一边看书。傍晚,浓密的树叶成了蝉的舞台,小蝉声音清脆,老蝉声音浑圆,不见它们的影,只觉蝉声从绿间欢快地流出来,还未滴在地上,又随晚风飘散了,飘远了。

   在这样纯绿的蝉声里,没有了杂念,没有私心。

   蝉的吟唱,依旧一声声、一遍遍在风里流动,带着我的心在树间回旋。

   在竹椅上躺着,不知甚么时间就倏忽进入梦乡。往往南柯一梦醒来时,书掉在了地上。月落星稀的夜色里,只有几点蝉声与墙角草间虫子的啁啾合成一支小夜曲。

抬头望去,月光透过层叠的叶子一束束地泻下来,感觉头顶上每片叶子都流露出生命的痕迹。听着声如丝竹的蝉鸣,觉得世界忽然变得宁静,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茫然焉知自己在天上或者人间。

我羡慕蝉的自由,从破土而出的那一煞那便奔波于天空与树木之间,它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偶听是喧嚣,然而又是那样一种令人愉悦的动听!尤其是走在那条林荫路上,那清冽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涌上来,遮天蔽曰。漫步其中,反倒觉得莫名的静谧。

多少爱恋之苦,想来也比不上蝉的爱恋了。

 四年的暗无天日,求得一个夏天的自由寻觅。漫长的蛰伏,以全劲寻求挚爱。漫漫未知的旅程,不可抗拒的宿命,是什么才能让它们可经历那样的磨难,想来惟有那前宿的情才可促使它们了吧。

生死茫茫不可知,惟问天地。可,谁又能知道,那简短的一生是否成功呢?太多的灾难,太多的天敌,经历生死蜕变后,才可飞上枝头,才可放声吟盼?终其着嗓音,斯竭的呼唤着伴侣,惟恐赶不及,不分日夜的在四处撞着,一声声的凄厉,仿似最后的告别,然再猝死在某个角落里。在还来不及感知外界精彩时候,在还来不及感知爱侣的气息时候,就只能悄然而熄灭生命的火焰。

 蝉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只蝉卵在土壤里要经历几年的时间,才能化蛹为蝉,但它的生命却只有短短的几十天,它用嘹亮的声音展示自身的价值。倏然发现,人的一生跟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人生短暂,要经历千辛万苦的磨难,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努力拼搏着,就如那声嘶力竭的蝉鸣,以坚强的毅力奉献着自己多彩的人生,这或许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吧!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纷繁芜杂。在这浮躁的社会氛围中,高节奏的生活使我们变得敏感、多变、复杂。这就需要正确把握人生,坦然面对纷繁世事,宠辱不惊地正视自己生存时空的尴尬与不幸,能使你成功时不再为那迷人的光环所陶醉,失败时也不会为自己的命运而悲观,置身于喧闹浮华的世界却依然坚守着心灵的一方净土。

 细细想来,人的生命虽有“百年之寿”,然若放在浩瀚的宇宙中去审视,不亦如蝉之倏忽短促么?5.12汶川发生强烈地震,顷刻之间,多少生命的流逝让我们痛心,更深刻的是让人们体会到生命的宝贵。

  感悟人生,珍惜人生,奋斗人生,就是要我们活出人生的质量,亦如那夏日山林中的蝉,风餐露宿而鼓翼歌吟,只要一息尚存,绝不停止歌唱。

  感谢蝉声,带给我如许的遐想与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