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风情】清兴之地-沈阳故宫
标签:
努尔哈赤沈阳故宫满族大政殿麟趾宫 |
分类: 驿路风情 |
沈阳故宫里有许多满族的民俗讲究。比如在中路建筑清宁宫的正门前,有一根近7米高的木杆在当院竖立着。这根木杆被安放在一个汉白玉石座之上,顶部套着一个锡斗。咋一看,皇宫里竖立这样一根木杆,显得不伦不类,与周围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很不协调,但是,这却是一根非同寻常的木杆。这就是索伦杆,它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按照满族的传统,在用此神杆祭天时,还要在上面的锡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内脏,用来喂食乌鸦以示祭天。这种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早年曾被追杀,努尔哈赤实在无路可逃了,就躺在一条草沟里听天由命。这时突然飞来一群乌鸦落在他的身上,将努尔哈赤严严实实地遮盖住,因此努尔哈赤逃过了追兵。后来,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做了皇帝。他为了感报乌鸦当年的救命之恩,下令满族百姓都要在自己的院子里竖立木杆套锡斗,以美味祭祀乌鸦,这便有了今人在皇宫内看到的索伦杆。在沈阳故宫里,满族文化随处可见。比如寝宫比正殿高,这是满族在山林中游猎时择高而居生活习惯的延伸。不过,在清初,清朝统治者已开始吸收中原文化,所以汉族文化在沈阳故宫里的影响也相当明显。比如大政殿的建筑结构,就延用了宋代(960-1279)的建筑模式,属于汉族的传统建筑手法;寝宫的名称与汉民族的命名方式相同,比如关雎宫、麟趾宫的名称,就来自汉族的传世经典《诗经》。
沈阳故宫的主体部分初建于公元1625年,历经10年建成。后来,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又加以修缮、增建,历时150余年,沈阳故宫因此融会了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沈阳故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

日晷也称“日规”,是古代计时器,利用日光照射指针在晷盘上的投影标示时间,建于1745年
崇政殿后面的凤凰楼,高三层,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