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还原”?

(2008-05-20 17:27:48)
标签:

文人

野史

鲁迅先生

教授

李清照

娱乐

分类: 娱乐八卦

   近日,连续看到几个有关专家、教授挖掘历史的案例。先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外面包了“二奶”,再是李清照好色好赌还好酒,接着是清明节本来是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

http://img.blog.163.com/photo/QwsSUqLpyjSRS5QeSoD9rQ==/326792447961688579.jpg

看来看去,越来越感觉到异常悲哀。

悲哀一,我们的这些专家、教授已经到了挖掘这么无聊“细节”的地步了吗?虽然,现在“眼球经济”横行于世,但作为一个文人,一个已经具有一定社会声望的文人,难道也依然不能免俗,只能依靠一些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观点来吸引大众的注意,进而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并进而将这种知名度转换为金钱吗?

是啊,大家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已经为妇孺皆知。但我们的这些所谓的专家、教授(文人、学者)显然还不至于沦落到无米下锅的地步吧?难道就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所谓“俗物”,就可以糟蹋自己的灵魂、放弃自己的良知?

我虽然也读过几年书,但自我感觉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文人,在许多时候也被世俗的东西所缠绕,以至于许多时候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委屈自己的个性。但是,在我的记忆和印象中,知识分子(文人)向来是社会的良心,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但这种现象依然让我难以接受。

悲哀二,我不是研究历史的学者,也不明白研究历史究竟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但我自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现在、开拓未来。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没必要去钻研什么细节。

一是因为,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不是一味去探索历史的“绝对真实”。非要探索历史的绝对真实,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读史要读野史,意思就是说正史的编撰中间已经搀杂了太多的水分。但我另外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针对鲁迅先生的观点,难道野史就一定可信吗?未必!!!即使在信息传播极为广泛的今天,小道消息依然大行其道,那么,在遥远的远古,诸多传说恐怕也仅仅是“传说”而已,又有什么深入研究的价值呢?

二是因为,即使有些专家、教授研究出来的“真相”的的确确是历史的还原,又有什么价值呢?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现在、开拓未来,比如大禹,需要我们学习的是他在事业上的执着;比如李清照,值得我们仰慕的是她的才情。至于他(她)个人的私生活,与我们没有任何的关联,也不需要我们去一一的探究。

悲哀三,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历史名人看作“高、大、全”式的人物呢?没有任何的必要。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代如此,古代亦然。即使大禹、李清照有一些不够光彩的“历史真实”,但瑕不掩瑜,也没有任何必要拿他(她)那些不为人知的“不堪”细节来否定他(她)的全貌。

由此引申开去,我们思想中的那些所谓的理想与完美、断然与决绝,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敌人。我们总是喜欢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心目中仰慕的对象想象的非常完美,而一旦发现了他(她)的缺陷与不足,又总爱把事情推到另外一个极端,进而失望、叹息。何必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也有着不堪的一面。我们何不多些中庸,多些平和,让自己的心态多些宽容与理解,多些希望与阳光?

历史终归是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定历史事件,只能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才具有标本意义,非要生拉硬扯到现在的时代背景之下来讨论,难免会有诸多的错位。最后总结一句:那个声称“要为市民还原清明的‘本来面目’”的教授,要么是糊涂,要么是混蛋。清明节的现实内涵已经被大家广为接受,难道就因为对远古的考证,就一定要让大家回到所谓的历史“本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